..续本文上一页没有任何事情是不能达不到的。」精进是动力,没有了动力就会倒向放逸,就会懈怠,会堕落。精进是我们朝向解脱、朝向菩提、朝向我们要了生脱死这个目标前进的动力,就好象我们开车必须得有足够的油一样。
所以,如果我们要禅修、要解脱、要证悟菩提、要证悟涅槃的话,一定要有不断的动力,为了证悟、为了达到目标所付出任何的努力,它都是属于精进。然而,精进跟刚才所说到的正念跟正知不一样。正念跟正知只有是对的,在速行里面它只是善的,它没有不善的。然而精进有可能是(不善的),因为精进是属于杂心所,只要他跟不善的心、不善的心所在一起,他就会变成邪精进,跟善的心所、跟美心所在一起,他就会变成正的精进,所以说精进一定要有好的方向,就是说我们所付出的努力、我们所付出的修行一定要有好的目标、好的方法,要不然所修的方法是错误的,那么你就可能会离解脱的目标越来越远,这样的话就是叫做南辕北辙了,而且你修行得越勇猛,可能你偏离目标越远。然而正念跟正知也就是慧,它只是属于美心所,它只是善的。
如果我们懂得运用这三种心所,那么我们的禅修就可以少费很多冤枉劲,有的时候禅修者可能会感觉到在禅坐的时候妄念纷飞,妄念纷飞这个时候,我们会说:「其实你的正念不强,提起正念来。」他的意思是说:你把你的心完全地投进所缘,如果观照呼吸的话,你把你的心完全投进呼吸,不要去理睬其它的目标,不要去攀其它的缘,把你的心好像石块沉入水中一样,而不要像浮萍一样随波逐流,你要精进,要努力,不要懈怠、不要让心很软弱,要打起精神来,这个称为精进。
有些禅修者观呼吸,去觉知呼吸或者说去修其它的禅修方法的时候,他容易迷惑,或者说观得不清楚,找不到自己的呼吸,找不到自己的所缘,这个时候我们就说:「你要对自己的呼吸保持清醒、保持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也就是说你必须得用智慧去辨识。同样地,在整个过程中,我们也应当懂得用智慧。
用智慧的意思在这里可以指在七觉支里面所说的「择法觉支」,择法觉支是当你的心已经有点动了、有点昏沉了,或者说随着自己在专注呼吸的时候,心开始慢慢地沉睡,沉睡下去了,如果再继续沉睡下去,就变成昏沉了,这个时候你的择法觉支要起作用,你要进行选择,如果我再继续让自己的心平静下去的话,那么,就会继续地让心会昏沉下去,这个时候是提升精进觉支的时候,提升正念的时候。
如果心一直都躁动不安,一直都很多妄想,而且很难平静,这个时候如果你再用精进,心只会越来越躁动不安,或者说你太想要成功了,你太想要证得禅那了,你太想解脱了,这样的话你的心要去抓所缘,老是我现在要付出努力,我要怎么样我要怎么样……,由于心都那样的搅动,而使心变得搅乱不安,这个时候你的择法觉支,就是你的正知,你的智慧要起作用。
你就必须得这样省思、这样思维:「由于过度的精进,由于我过度的想要期待、想要得到预期,这个时候导致我的心散乱不安,导致我的心在搅动。这个时候是我要让心平静下来的时候了,精进力已经过度了,要让定根再提升一下。」于是,他应当把他的那些去抓目标的心态平息下来。
要思维:「禅修不是一日一夜的事情,不是短时间的事情,不是一两天、十天、二十天、一个月的事情,禅修必须得是慢慢的、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所以没必要紧张,没必要由于过度的精进而导致身心的搅动不安,让心平静下来。」因为平静下来的心它是堪任的、它是柔软的,这个时候他可以在择法觉支的时候,选择应当平衡定根。
作个比喻,象懂得开车的人就很清楚了。当他开车,特别是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时候,如果他的车一直都是在自己那条车道上开,他是非常平稳地在那里前进。假如,这个时候如果发现车稍微已经偏离了,已经踩到那里的分隔线了,那这个时候,他就应当把自己的方向盘稍微再打一点,然后让车摆过右边,然后又平移中间,在两个分隔线中间行走。这个时候,他就可以一直地走,如果这时稍微又偏过了右边,踩到了那里的分隔线,那么他就应当把他的方向盘再稍微往左打一点,那么他的车又走到了中间。在这时候如果车向左边,仍然把方向盘往左打,或者听之任之的话,很可能会出车祸,是不是?往右也是一样。
我们禅修就是要这样,心态一定要把握得非常准确,稍微偏精进,稍微偏定,稍微太紧张、太过用力,或者稍微太急进,心太过沉,太过放松,都不行,一定要行于中道,恰到好处,两个极端都不能够偏。
对禅修者来说,如果精进过度,就可能会有很多禅病出现。可能会头痛啊、会很紧张啊、会恐惧禅修啊等等。如果懈惰过度,一禅坐他则很容易昏昏欲睡啊、无精打采啊、乃至到经常落入有分啊,都很多问题。所以精进跟定根要平衡,在精进根和定根平衡时,我们可以用正知来起作用,用智慧来起作用。当智慧也平衡了,精进根跟定根也平衡了,这个时候用正念,保持一直都走在平平的大道上,就好象我们开车的时候,如果前面这条道路一直都是直的,我们根本就不用去动方向盘,就这样一直地开过去,这个时候没必要再加油,也没必要踩刹车。这种心态我们称为舍,中舍,这种状况也叫做舍觉支。舍觉支就在这生起,起作用。就是没必要过度,也没必要不足。
接着讲到:「调伏世间之贪、忧。」
调伏(vineyya),这里是能够的意思,eyya在这里是能够、可以,vineti是调伏,在这里的调伏是用善法,慢慢地去改正不善法,为了要培育善法,为了要驱除不善法所做的训练,这个称为调伏;或者说心由训练而逐渐地排除恶法,也是在这里调伏的意思;或者我们可以说,借助禅那来镇服烦恼,借助修观,用观智来镇伏烦恼,这里是调伏的意思。
下面的loke是对世间,在这里世间是什么意思?世间是lokati,是毁坏的,崩毁,崩溃,或者说动摇的、动荡的意思,比如paloka,是动摇的、动荡不安的。所以佛陀用「世间」这个词来形容由于动荡不安的称为「世间」。而在这里所说的世间,主要是指我们的五蕴,五取蕴,五蕴的世间,身心,自己的身心。换而言之,也就是对身、受、心、法所提到的四种。
接着所提到的贪(abhijjhà)是贪爱、欲望;接着(domanassa)是忧。这里所说的贪是贪爱,在不善心里面它是属于贪根心,那八种贪根心都是这里所说的贪的意思。而(domanassa)是忧,是指在十二种不善心当中两种嗔根心。
通过修行四念处,能够调伏贪、能够调伏忧;通过修行四念处,通过修行禅那,我们可以镇伏五盖:
五盖的第一个盖就是欲贪(kàmacchanda),欲贪、对欲望、欲乐目标的贪爱、那种染着;
第二个是嗔(vyàpàda),是对所缘的那种排斥、那种厌恶;
第三个是昏沉睡眠,就是心的软弱无力;
第四个盖是掉举跟追悔(uddhacca-kukkucca),是心的搅动不安或追悔;
第五个盖是疑,是对于佛、法、僧、对于禅修、对于因果的那一种不信、那种疑惑不信。
有时候我们也可以把五盖再加上一盖,是无明盖。前面这五种盖我们也称为pa¤ca nãvaraõa,这里的nãvaraõa是障住升天、障住解脱、障住涅槃的盖。有时我们也可以在五盖当中再加上一个无明盖。因为无明盖是障住智慧的,障住出世间法,所以称为无明盖。因为无明盖是智慧生起的主要障碍。
所以如果我们要修止,要得定,要入定,要镇伏前面的五种盖,因为前面的五种盖是禅那的障碍。如果我们要修观,我们要镇伏无明盖,因为无明是观智的障碍。因此在我们修止观的过程中,我们要先镇伏这些盖。然而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也可以把这些盖调伏。而在这里所讲到的世间的贪跟忧,其实已经包括了一切的不善法,一切的恶、不善法都在内。
所谓的世间,就是自他的身心,自他的五蕴,五取蕴,也包括一切那些外在的无执取色,就是这些物体、物品、金、银、建筑、田园等等,都是属于在此内。对于世间的贪是由于这些所缘能够被你所受用,这些所缘是可欲的,这些所缘你认为说有乐味在里面,你认为里面有乐可得,所以你会去追求、你会去染着,这样的话,就生起了贪。
假如一位禅修者,他持续地观照身、观照受、观照心、观照于法,他仔细地修观,他就会发现,其实以前一直所贪爱、所执着的东西,都是无常、苦、无我的,没有所谓的这些称为物品的、这些称为人的、称为我的东西可执着。对于忧也是,由于体验到那些不可喜的、那些你讨厌的、你的心会排斥的那些所缘、那些对象,那个时候,你的受是属于忧受,伴随着忧受生起的心,一定是嗔恨心。所以这里所提到的忧其实是指嗔恨心,嗔恚dosa,或叫vyàpàda。
在贪心里面和在嗔心里面一定会有痴,痴是一切不善心都有的,所以我们说这里所说的贪、忧,实际上已经包括了一切的不善法。而通过修行四念处,可以调伏、可以去除这些不善法,可以断除贪、嗔、痴。
接着,佛陀还继续举出了其它的三种念住,也就是:「于受随观受而住,热诚,正知,具念,调伏世间之贪、忧;于心随观心而住,热诚,正知,具念,调伏世间之贪、忧;于法随观法而住,热诚,正知,具念,调伏世间之贪、忧。」
在这里,佛陀就举出了四种念处,这四念处分别是四种所缘,其中身念处是一种所缘,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又是另外三种所缘,加起来就是四种所缘。
这四种所缘,其实我们可以把它归结为两类:就是名法与色法。其中的身是属于色法;而受、心、法在这里是属于名法。
我们又可以把这四种念处里面的所缘,归结为三…
《《大念处经》开示(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