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慧(vipassanà-pa¤¤à)都是属于世间慧,然而因为如果通过世间慧的修行,他才能够证悟出世间慧。
出世间慧是不能观照行法为无常、苦、无我的,出世间慧他的所缘只有一种,就是涅槃。因此观照诸行、观照身、观照受、观照心、观照法这一种慧是属于世间慧,这种念(正念)也是属于世间的念,如果出世间的念,他是把心完全地投入涅槃里面。所以我们在这里说四念处是世间道,是世间的正念,这里所说的一行道也是世间的道。
那接着佛陀继续讲:
ßKatame cattàro
Idha, bhikkhave, bhikkhu kàye kàyànupassã viharati àtàpã sampajàno satimà vineyya loke abhijjhà-domanassaü.û
这里就说前面说到的四念处,那现在佛陀就又反问说是哪四念处呢?是哪四种呢?Katame就是哪些,cattàro就是四种,idha在此,这里的idha(在此)是指在佛陀的教法,在世尊的正法、律当中。Bhikkhave是佛陀称呼那些诸比库。Bhikkhu(比库),在这里是代表禅修者的。
Kàye kàyànupassã viharati,kàye就是对于身,这里的kàye是在者,它在这里是表示对象,是观照的对象;kàyànupassã,kàyà是身体,ànupassã是随观,viharati是住。然后àtàpã是热心、热诚,sampajàno是正知,satimà是拥有念、具念的,vineyya是调伏,loke是与世间的,abhijjhà是贪、贪爱、贪染,domanassaü是忧。
所以佛陀说:
「哪四种呢?诸比库,于此,比库于身随观身而住,热诚,正知,具念,调伏世间之贪、忧。」
这里说的idha是在世尊的正法、律中出家的比库,也包括了一切在世尊正法、律当中依教奉行的禅修者。Kàye kàyànupassã viharati这里的kàye是指观的所缘;ànupassã是ànu+passati,随观,这里的随观是指禅修,是用观智,用正念观照;kàyà是身体,身体是观照的对象;viharati是持续地维持禅修,持续地保持在所缘上,这里的身是作为所缘。那我们提到的身kàyà,在《无碍解道》(Pañisambhidàmagga)里面就提到有三种身:
第一种是称为我们的呼吸身,就是我们平时所提到的呼吸;
第二种身我们称为所生身,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身体;
第三种是名身,就是我们的心理。
这里的「身」,它的意思是聚集、聚合的意思,就是群体,以群体的意思我们称为身。
第一是呼吸身(assàsapassàsakàya)如果我们专注在呼吸上,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专注在呼吸身,同时在《大念处经》里我们接下来就会讨论到、学到、讲到了一切身、或者说注意身,在讲到“阿那巴那”那一章的时候所提到的身就是指在这里所说的身,是呼吸身,就是我们呼吸的本身。
第二种称为业生身,或者称为所生身(karajakàya),它包括了四类的色法:
第一类就是业生色kammaja råpa;
第二类是心生色cittaja råpa;
第三类是时节生色utuja råpa;
第四种是食生色àhàraja råpa。
这四种身是构成我们人的身体(色身),也构成了一切动物的身体,在这里称为所生身。其中的业生色是由于过去业产生的果报,所以也称为果报五蕴当中的色蕴。心生色就是我们所说的话、我们所表现的动作,身表、语表这些是以心生色为主所表现出来的。一切的色法里面都有时节生色。还有食生色就是我们所吃的营养所产生的那些色法,而这些色法我们都可以称为四大以及四大所造,这种是指我们的肉身,我们的色身。
还有另外一种称为名身(nàma kàyà),nàma是名法,包括了心与心所,也就是说一切的心理现象在这里都称为身,为什么称为身呢?因为以群体的意思称为身,以聚合、群体的意思。因为所有的名法如果我们再分析他都是由一个心再加上若干个心所所组成的,所以我们说到的名法,其实也可以称为名聚。
比如说,当我们要禅修的时候,禅修的时候那样的心一共有多少种名法呢?有多少个究竟名法在里面呢?通常有三十四个名法,也就是说在八十九种心当中他是属于悦俱智相应心,或者称为喜俱智相应心,就是一个心再加上三十三个心所(七个遍一切心所,六个杂心所,再加上十九个美心所,以及一个慧根,或者一个无痴)。所以任何的名法它都是由一组的心与心所所组成的,因为这样它是由一组所组成的群体,我们称它为身。
那根据《无碍解道》的这种分法,其中的呼吸身再加上所生身,这两种是属于色法,而名身是属于名法。名法和色法构成了我们在这里所说的身。然而在这段经文里面:「比库于身随观身而住。」这里的身还是突出于色身,这里的身包括了前面的那两种身,对于阿那巴那那一节来说是指呼吸身,而对于其它后面的四威仪啊、正知啊、厌恶作意等等这些就是属于所生身来讲。
接着说àtàpã,它的原形是àtàpa,意思是热、热心,在这里我们翻译成热诚,就是热心地去做一件东西。Sampajàno它的原形是sampajàna,sam是完全的、正确的, pajàna它的原形是jàna,是知道、了知,再加上pajàna是了知、更清楚地了知,再加上sampajàno是正知,它是表示说完全地对所缘的那种了知,正确地对所缘了知。再加上satimà,satimà的原形是sati,再加上mant,mant拥有、具有、持有的意思,所以satimà是拥有正念的意思。
这里提到了三个心所:àtàpã是精进心所(vãriya);sampajàno是慧根(pa¤¤à或pa¤¤indriya),是无痴心所(asammoha),它是属于智慧;satimà是属于念心所。这是我们禅修,修任何一种方法所不可缺少的精进、智慧与正念。无论我们修止、无论我们修观我们都必须得具足这三样。这三样、这三种心所他们是怎么样区别的呢?
精进就是我们为了要取得所缘、要了知所缘所付出的那种努力,就称为精进,也就是这里所说的热诚。而正知呢,正知也是智慧,就是对我们所取的所缘保持了了的分明、清清楚楚,这是属于智慧。而正念呢,是对我们所取的所缘不会忘失,我们上次讲到了就好象把一块石头沉入水中一样,那样地非常稳固地沉入所缘,这个称为念。
那我们应当怎么样更形象地来理解呢?假如现在这是一个苹果或者一块宝石的话,放在这里,我们的手为了要去拿这一个宝石所付出的努力,称为精进,然后我们的手紧紧地抓住这一块宝石,这个称为念,然后我们再去审查,去观察这一块宝石,这个称为正知,也称为慧。所以我们在禅修的时候也可以运用。
对于修阿那巴那念,观入出息,观自己呼吸的禅修者,他为了要了知呼吸而付出的努力这个称为精进。他不忘失自己的呼吸,持续地保持把心投入自己的呼吸,不要让其它的杂念干扰,不要让心好象水上的浮萍一样随波逐流,而是把心沉入所缘,沉入自己的呼吸,这个称为正念。对自己的呼吸保持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个称为正知也称为慧。所以我们经常提到的要精进、要正念、正知,就是在这部经、在这一段话里面所说的「热诚、正知、具念」,具念就是拥有正念。
在修vipassanà的时候,修观的时候也是,我们为了修观所付出的努力,精进地修行,这种付出的努力称为热诚、称为精进(vãriya)。而我们把心投入于观照诸行的无常、苦、无我、不净,这种投入地把取诸行法的无常相、苦相、无我相、不净相而令心不忘失,这个称为正念。而在修vipassanà的时候,智慧是最重要的,称为观智,他是必须得对所观照的所缘保持清清楚楚的了知,究竟法的实相,了知他的究竟的真相,是无常的、苦的、无我的,所以能够透视到究竟色法跟究竟名法,观照他们的无常、苦、无我,这个称为慧,也就是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正知。
世尊曾经说过:「正念在一切时都是必要的」。比如说,当我们在持戒的时候需不需要正念?(答:需要。)持戒的时候需不需要正念?要,是不是?如果没有正念的话,那么犯戒跟不犯戒都不知道,所以我们要持有正念。对于自己的身、自己的语要保持正念,我们在修止的时候、我们在培育定的时候,要不要正念?也要正念,对。
乃至到我们要培育五根,我们要培育七觉支的时候,要不要正念?五根里面有一个是念根,五力里面有一个叫念力,七觉支里面第一个就是念觉支,对。所以正念是在一切时都非常重要的。而且,五根当中其它的四种根,有可能不平衡,然而正念永远都是必要的,这是念根或念力,七觉支的其它六种觉支有可能它们是成对成对,有可能是不平衡的,是不是?然而念觉支是始终都有必要的,它是贯穿一切时的。自从我们决定要修行,我们决定要朝着解脱道或菩提道而行走时,就一直都必须得保持正念。正念就是对我们所做的任何事情、对我们的身心现象、对我们所取的所缘都必须得保持那种不忘失,这种就称为正念。
同时,我们也要保持精进,有句话叫做:「如果付出了足够的精进,…
《《大念处经》开示(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