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念处经》开示(三)
宝峰禅寺禅修营
2007年6月19日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3X)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等觉者! (三遍)
各位法师、各位同学,各位居士大德们:
我们今天晚上将继续来讨论《大念处经》(Mahàsatipaññhànasuttaü),在上一节我们大家一起学习了佛陀对诸比库说的那句话,那句话是引出这一部经所要讲的内容,它就是:
「诸比库,此一行道,能清净有情,超越愁、悲,灭除苦、忧,得达如理,现证涅槃,此即是四念处。」
四念处也就是一行道(ekàyano maggo),玄奘大师古代翻译成一去道,所以玄奘大师也注意到,他并没有翻译成一乘道而翻译成一去道。而四念处就是一行道,在这里一行道也就是四念处。那我想问问大家,我们经常会提到的出世间、世间法与出世间法。那请问大家这四念处或者一行道是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或者说是世间道还是出世间道?世间道?出世间道?到底是哪一样呢?是世间道还是出世间道?有没有出世?没有。为什么?
如果说是世间道也好,如果说是出世间道也好,我们在这里再讲一个故事:在古代曾经有两位都是三藏持者,三藏持者称为Tipiñaka或者说称为Tipiñaka-dhara,在现在上座部佛教国家能够称为Tipiñaka-dhara的三藏持者跟我们中国古代称为三藏法师他们稍为有点不同。在古代我们中国历史上、佛教史上有几位称为三藏法师的,比如说最有名的是唐三藏,叫什么名字?玄奘法师。对,他被称为三藏法师,还有呢?义净三藏也是,再往前呢?鸠摩罗什,鸠摩罗什是不是?姚秦呢?姚秦三藏鸠摩罗什。古代中国的三藏法师他往往是通达了经、论或者说他对佛教的贡献很大,对经、论非常通达,所以有时候由皇帝封给他一个封号,叫做「三藏法师」。
比如说我们唐朝时候的唐玄奘,他被封为三藏法师。但是如果按照现在的标准来说,用上座部的标准来说,他是相当于一个论师,而义净法师他是相当于一个律师,然而这里的律师也不等于上座部严格意义上来说的论师或者律师,为什么呢?
我们先讲讲目前上座部仍然会有的这种封号。在泰国我并不清楚,但是在斯里兰卡跟在缅甸,特别是在缅甸,现在仍然有称为Tipiñaka-dhara的这一种比库、这种大长老在。在上座部佛教国家自古以来都有很多能够背诵三藏的这些大长老,在佛教史上曾经有第四次结集,在斯里兰卡举行的,斯里兰卡有一个叫马答勒(Màtale)的一个小镇里面举行的。
那时就有背诵三藏的,乃至到十八、十九世纪缅甸贡榜王朝(Konbaung Dynasty)敏东王的时候仍然有背诵三藏的,然后自古以来一直都没有建立一种考试的制度,然后缅甸1948年独立之后,当时乌奴(Nu, U)是任当时的首相,他就很想要举行一次三藏的结集,他把这个消息向斯里兰卡发布了之后,当时斯里兰卡的那些大长老他们说:「你们国家如果没有出背诵三藏的大长老,你们就没有资格举行三藏的结集。」
那结果就在几年之后,缅甸就出了一位能够背诵三藏的,就是在1953年,当时明昆西亚多(Bhaddanta Vicittasàràbhiva§sa)他就在1953年通过了可以说是到目前为止最难考试的这种考试制度,他通过了这个考试,这种考试就是背诵三藏。
背诵三藏是这样背的,比如说把三藏圣典全部(背诵)而且他不是用缅文背的,是用巴利语背的,他们背诵三藏的时候是这样的,比如说现在在缅甸三藏一共四十次,在泰国四十五次,在斯里兰卡是五十七次还是多少次,反正就是用那种相当于这么大的、再小一点,差不多这么大的,一本就那么厚的。要背的时候呢,就是那些主考的那些大长老们,他们从任意一本三藏里面抽一本出来,然后任意翻到一页然后读一段,应考者要立刻接下去,这样的考试所以是最难考的。同时明昆大长老他不仅仅通过了背诵而且他也通过了默写的考试,也就是他能够把三藏默写出来。
因为明昆大长老(明昆西亚多)他已经通过了这项考试,结果就为整个缅甸取得了举行第六次大结集,也就是(Chaññha Saïgàyana)的资格,然后就在1956年,当时佛陀入灭2500周年纪念日的时候,第六次结集就圆满地结束。那所以呢,这一种在缅甸称之为Tipiñakadhara的荣号,他是真材实料这样考过来的。之后,明昆西亚多他又设立了一个专门训练背诵三藏的一个学校。
据2003年的统计,从1953年到2003年五十年间,缅甸一共出了九位能够背诵三藏的大长老。其中最年轻的一位叫做(Sumingalalankara),他在27岁就能够背诵三藏,他在前年年底十二月份刚刚去世,可能患病,才60多岁他就去世了,他是最年轻就通过三藏考试的一位大长老。目前,在缅甸有四位还在世能够背诵三藏的比库,最近几年,就是从2003年到现在这几年是否又出了一些能够背诵三藏的,我就不知道了,但是,这个数据是2003年缅甸政府,也就是宗教部它所统计的数字。而至于能够背诵一藏的、背诵两藏的、背诵几部经的,比如说背诵一藏的就有一百多位,就是能够背诵整部三藏的其中一种的。
所以这里所说,我们在这个故事里面讲到的三藏是指能够背诵三藏,当时就有一位叫做Cåëanàga,就是小龙三藏(Tipiñaka-Cåëanàga)。当时他说:「四念处是八圣道分当中的前行道。」他的意思是什么呢?前行道的意思就是在证悟涅槃、在证悟圣道之前的世间行道,是属于世间道、世间法。他的老师也是Tipiñaka,他的名字叫做Cåëasuma(小须摩三藏长老),Cåëasuma是他的老师,当时他说:「念处之道是合行道。」也就是说世间跟出世间两者都是。
当时Cåëanàga就仍然坚持说:「尊者,四念处是世间行道,是单行道。」他的老师说:「不是的,是双行道。」也就是世间、出世间两者都是。那他们两位都没有达成共识,就是有一个以为是单行道、前行道,一个以为是合行道,最后他们俩就没有达成共识地分开了。
那他的老师Cåëasuma,他就在去浴室准备洗澡的时候呢,他在路上就开始背经典,就是背这部《大念处经》,当他背到了,佛陀当时说到了:「诸比库,无论任何的人修行此四念处达到七年者。」当他诵这部经文的时候,他就醒悟了,佛陀说修行四念处达到七年,如果说是出世间道的话,是不可能修行七年的,唯有世间之道才可能修行七年,为什么呢?因为出世间道心只有一个心识刹那,仅仅这一个心识刹那,它已经足够断除相应的烦恼了,所以它不可能维持七年之久,因此,他知道他的学生说的是对的,而他自己是错的。
当他认识到他的观点是错误的时候,然后那天正好是阴历的初八,因为上座部佛教自古以来到现在都有一个传统,就是每到一个月的四个斋日,就是初八、十五、跟黑月的八号、跟十五号或者十四号,相当于我们农历的二十三跟月底最后一天,都有向信徒说法、开示的传统。
那天所有的信徒已经集会了,正好轮到他的学生Cåëanàga开示,当Cåëanàga坐上法座,诵了准备要讲经的偈颂之后,他的老师就站在讲台的后面,用大家都可以听得到的声音说:「âvuso,Cåëanàga,」(就是朋友,Cåëanàga朋友啊,)他的学生Cåëanàga就转过头来说:「呃,尊者是什么事呢?」于是他说:「我说的四念处是合行道是不正确的,你说的四念处是前行道才是正确的。」
从这个故事里可以看到,古代的那些大长老们为了法,他们并不是为了面子,他可以当众承认自己的错误,如果自己的观点是错误的话,他就会依法而不是依情面。当时Cåëanàga长老他很感慨,他就说:「象我的老师这么样精通三藏、能够把三藏背下来的人都会混淆有些观点,那么以后的那些梵行者就更不用说了。」
于是他就引用了《无碍解道》里面说的一句话,就是说:
「念处之道是前行道,称为唯一的道路。」
然后他又引用了《法句经》的一句话就说:
「诸道中八圣道最胜,诸真理当中(诸谛中)四圣谛是最胜的,一切的双足当中具眼者是最胜的,(双足是人类,具眼者是佛陀,是最胜的。)离欲能够胜一切的苦,这是唯一的道路,再没有其它能够令见清净之道,依此道路而行,能够使魔王迷惑。」
所以,从这个故事里面我们就可以知道,四念处这种修行的方法是属于世间道、世间的修行方法,也说明了我们大家其实已经很了解四念处了,四念处为什么说是世间行道呢?因为四念处是偏重于修观的(vipassanà),虽然说在四念处里面也有讲到修止,我们修止、修禅定,这种定是属于世间定。我们修慧,观照一切的行法是无常、苦、无我,这种慧也是属于世间慧。无论是观身,这个身是无常、苦、无我、不净,或者观受为无常、苦、无我,观心为无常、苦、无我,或者观各种心所为无常、苦、无我,这种观…
《《大念处经》开示(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