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沒有任何事情是不能達不到的。」精進是動力,沒有了動力就會倒向放逸,就會懈怠,會墮落。精進是我們朝向解脫、朝向菩提、朝向我們要了生脫死這個目標前進的動力,就好象我們開車必須得有足夠的油一樣。
所以,如果我們要禅修、要解脫、要證悟菩提、要證悟涅槃的話,一定要有不斷的動力,爲了證悟、爲了達到目標所付出任何的努力,它都是屬于精進。然而,精進跟剛才所說到的正念跟正知不一樣。正念跟正知只有是對的,在速行裏面它只是善的,它沒有不善的。然而精進有可能是(不善的),因爲精進是屬于雜心所,只要他跟不善的心、不善的心所在一起,他就會變成邪精進,跟善的心所、跟美心所在一起,他就會變成正的精進,所以說精進一定要有好的方向,就是說我們所付出的努力、我們所付出的修行一定要有好的目標、好的方法,要不然所修的方法是錯誤的,那麼你就可能會離解脫的目標越來越遠,這樣的話就是叫做南轅北轍了,而且你修行得越勇猛,可能你偏離目標越遠。然而正念跟正知也就是慧,它只是屬于美心所,它只是善的。
如果我們懂得運用這叁種心所,那麼我們的禅修就可以少費很多冤枉勁,有的時候禅修者可能會感覺到在禅坐的時候妄念紛飛,妄念紛飛這個時候,我們會說:「其實你的正念不強,提起正念來。」他的意思是說:你把你的心完全地投進所緣,如果觀照呼吸的話,你把你的心完全投進呼吸,不要去理睬其它的目標,不要去攀其它的緣,把你的心好像石塊沈入水中一樣,而不要像浮萍一樣隨波逐流,你要精進,要努力,不要懈怠、不要讓心很軟弱,要打起精神來,這個稱爲精進。
有些禅修者觀呼吸,去覺知呼吸或者說去修其它的禅修方法的時候,他容易迷惑,或者說觀得不清楚,找不到自己的呼吸,找不到自己的所緣,這個時候我們就說:「你要對自己的呼吸保持清醒、保持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也就是說你必須得用智慧去辨識。同樣地,在整個過程中,我們也應當懂得用智慧。
用智慧的意思在這裏可以指在七覺支裏面所說的「擇法覺支」,擇法覺支是當你的心已經有點動了、有點昏沈了,或者說隨著自己在專注呼吸的時候,心開始慢慢地沈睡,沈睡下去了,如果再繼續沈睡下去,就變成昏沈了,這個時候你的擇法覺支要起作用,你要進行選擇,如果我再繼續讓自己的心平靜下去的話,那麼,就會繼續地讓心會昏沈下去,這個時候是提升精進覺支的時候,提升正念的時候。
如果心一直都躁動不安,一直都很多妄想,而且很難平靜,這個時候如果你再用精進,心只會越來越躁動不安,或者說你太想要成功了,你太想要證得禅那了,你太想解脫了,這樣的話你的心要去抓所緣,老是我現在要付出努力,我要怎麼樣我要怎麼樣……,由于心都那樣的攪動,而使心變得攪亂不安,這個時候你的擇法覺支,就是你的正知,你的智慧要起作用。
你就必須得這樣省思、這樣思維:「由于過度的精進,由于我過度的想要期待、想要得到預期,這個時候導致我的心散亂不安,導致我的心在攪動。這個時候是我要讓心平靜下來的時候了,精進力已經過度了,要讓定根再提升一下。」于是,他應當把他的那些去抓目標的心態平息下來。
要思維:「禅修不是一日一夜的事情,不是短時間的事情,不是一兩天、十天、二十天、一個月的事情,禅修必須得是慢慢的、一步一步、腳踏實地的,所以沒必要緊張,沒必要由于過度的精進而導致身心的攪動不安,讓心平靜下來。」因爲平靜下來的心它是堪任的、它是柔軟的,這個時候他可以在擇法覺支的時候,選擇應當平衡定根。
作個比喻,象懂得開車的人就很清楚了。當他開車,特別是在高速公路上行駛的時候,如果他的車一直都是在自己那條車道上開,他是非常平穩地在那裏前進。假如,這個時候如果發現車稍微已經偏離了,已經踩到那裏的分隔線了,那這個時候,他就應當把自己的方向盤稍微再打一點,然後讓車擺過右邊,然後又平移中間,在兩個分隔線中間行走。這個時候,他就可以一直地走,如果這時稍微又偏過了右邊,踩到了那裏的分隔線,那麼他就應當把他的方向盤再稍微往左打一點,那麼他的車又走到了中間。在這時候如果車向左邊,仍然把方向盤往左打,或者聽之任之的話,很可能會出車禍,是不是?往右也是一樣。
我們禅修就是要這樣,心態一定要把握得非常准確,稍微偏精進,稍微偏定,稍微太緊張、太過用力,或者稍微太急進,心太過沈,太過放松,都不行,一定要行于中道,恰到好處,兩個極端都不能夠偏。
對禅修者來說,如果精進過度,就可能會有很多禅病出現。可能會頭痛啊、會很緊張啊、會恐懼禅修啊等等。如果懈惰過度,一禅坐他則很容易昏昏欲睡啊、無精打采啊、乃至到經常落入有分啊,都很多問題。所以精進跟定根要平衡,在精進根和定根平衡時,我們可以用正知來起作用,用智慧來起作用。當智慧也平衡了,精進根跟定根也平衡了,這個時候用正念,保持一直都走在平平的大道上,就好象我們開車的時候,如果前面這條道路一直都是直的,我們根本就不用去動方向盤,就這樣一直地開過去,這個時候沒必要再加油,也沒必要踩刹車。這種心態我們稱爲舍,中舍,這種狀況也叫做舍覺支。舍覺支就在這生起,起作用。就是沒必要過度,也沒必要不足。
接著講到:「調伏世間之貪、憂。」
調伏(vineyya),這裏是能夠的意思,eyya在這裏是能夠、可以,vineti是調伏,在這裏的調伏是用善法,慢慢地去改正不善法,爲了要培育善法,爲了要驅除不善法所做的訓練,這個稱爲調伏;或者說心由訓練而逐漸地排除惡法,也是在這裏調伏的意思;或者我們可以說,借助禅那來鎮服煩惱,借助修觀,用觀智來鎮伏煩惱,這裏是調伏的意思。
下面的loke是對世間,在這裏世間是什麼意思?世間是lokati,是毀壞的,崩毀,崩潰,或者說動搖的、動蕩的意思,比如paloka,是動搖的、動蕩不安的。所以佛陀用「世間」這個詞來形容由于動蕩不安的稱爲「世間」。而在這裏所說的世間,主要是指我們的五蘊,五取蘊,五蘊的世間,身心,自己的身心。換而言之,也就是對身、受、心、法所提到的四種。
接著所提到的貪(abhijjhà)是貪愛、欲望;接著(domanassa)是憂。這裏所說的貪是貪愛,在不善心裏面它是屬于貪根心,那八種貪根心都是這裏所說的貪的意思。而(domanassa)是憂,是指在十二種不善心當中兩種嗔根心。
通過修行四念處,能夠調伏貪、能夠調伏憂;通過修行四念處,通過修行禅那,我們可以鎮伏五蓋:
五蓋的第一個蓋就是欲貪(kàmacchanda),欲貪、對欲望、欲樂目標的貪愛、那種染著;
第二個是嗔(vyàpàda),是對所緣的那種排斥、那種厭惡;
第叁個是昏沈睡眠,就是心的軟弱無力;
第四個蓋是掉舉跟追悔(uddhacca-kukkucca),是心的攪動不安或追悔;
第五個蓋是疑,是對于佛、法、僧、對于禅修、對于因果的那一種不信、那種疑惑不信。
有時候我們也可以把五蓋再加上一蓋,是無明蓋。前面這五種蓋我們也稱爲pa¤ca nãvaraõa,這裏的nãvaraõa是障住升天、障住解脫、障住涅槃的蓋。有時我們也可以在五蓋當中再加上一個無明蓋。因爲無明蓋是障住智慧的,障住出世間法,所以稱爲無明蓋。因爲無明蓋是智慧生起的主要障礙。
所以如果我們要修止,要得定,要入定,要鎮伏前面的五種蓋,因爲前面的五種蓋是禅那的障礙。如果我們要修觀,我們要鎮伏無明蓋,因爲無明是觀智的障礙。因此在我們修止觀的過程中,我們要先鎮伏這些蓋。然而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也可以把這些蓋調伏。而在這裏所講到的世間的貪跟憂,其實已經包括了一切的不善法,一切的惡、不善法都在內。
所謂的世間,就是自他的身心,自他的五蘊,五取蘊,也包括一切那些外在的無執取色,就是這些物體、物品、金、銀、建築、田園等等,都是屬于在此內。對于世間的貪是由于這些所緣能夠被你所受用,這些所緣是可欲的,這些所緣你認爲說有樂味在裏面,你認爲裏面有樂可得,所以你會去追求、你會去染著,這樣的話,就生起了貪。
假如一位禅修者,他持續地觀照身、觀照受、觀照心、觀照于法,他仔細地修觀,他就會發現,其實以前一直所貪愛、所執著的東西,都是無常、苦、無我的,沒有所謂的這些稱爲物品的、這些稱爲人的、稱爲我的東西可執著。對于憂也是,由于體驗到那些不可喜的、那些你討厭的、你的心會排斥的那些所緣、那些對象,那個時候,你的受是屬于憂受,伴隨著憂受生起的心,一定是嗔恨心。所以這裏所提到的憂其實是指嗔恨心,嗔恚dosa,或叫vyàpàda。
在貪心裏面和在嗔心裏面一定會有癡,癡是一切不善心都有的,所以我們說這裏所說的貪、憂,實際上已經包括了一切的不善法。而通過修行四念處,可以調伏、可以去除這些不善法,可以斷除貪、嗔、癡。
接著,佛陀還繼續舉出了其它的叁種念住,也就是:「于受隨觀受而住,熱誠,正知,具念,調伏世間之貪、憂;于心隨觀心而住,熱誠,正知,具念,調伏世間之貪、憂;于法隨觀法而住,熱誠,正知,具念,調伏世間之貪、憂。」
在這裏,佛陀就舉出了四種念處,這四念處分別是四種所緣,其中身念處是一種所緣,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又是另外叁種所緣,加起來就是四種所緣。
這四種所緣,其實我們可以把它歸結爲兩類:就是名法與色法。其中的身是屬于色法;而受、心、法在這裏是屬于名法。
我們又可以把這四種念處裏面的所緣,歸結爲叁…
《《大念處經》開示(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