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樂而不爲呢?是不是?因此,我們要用一種很柔軟的心,對別人的成就,對別人的功德表示隨喜,表示贊歎;這個是屬于隨喜。
第八種是聞法(dhammasavana),就是聽聞佛法,聽聞佛法的開示。我們在經典裏面可以看到,如果一個禅修者要證悟初果,有四種必須具備的:第一種是親近善知識;第二種是聽聞佛法;第叁種是如理作意;第四種是法隨法行。
親近善知識是第一種,然後,我們還要聽聞佛法。因爲聽聞佛法,我們才知道如何禅修,我們才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不善、什麼是好、什麼是不好、什麼是應做、什麼是不應做。
而在中部的《小業分別經》裏面說到:「我們經常去親近沙門、婆羅門、親近比庫、聽聞佛法,是屬于我們智慧的因。」
如果我們過去生能夠親近善知識,聽聞佛法,我們今生是智慧的原因。有些人很聰明,就是因爲曾經聽聞佛法,曾經詢問什麼是善、什麼是不善、什麼是應做、什麼是不應做。因此,聽聞佛法等于說我們讓別人幫我們打開慧眼,使我們清楚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什麼是應做的、什麼是不應做的。
而如果在禅修的道場,我們可以通過聽聞佛法,可以了解我們應當如何禅修,應當如何排除障礙,應當如何解決我們禅修中碰到的問題,應當如何持好戒律,應當如何積累善行,所以,聽聞佛法是有很大的功德的。
同時,佛陀也說過:「梵行的全部都依靠善知識。」但是如果我們跟善知識在一起,我們不聽聞佛法,這個就跟湯匙放在湯裏面一樣。如果我們有聽聞佛法,我們就可以很好地吸收,這個就像舌頭去嘗湯的味道一樣。
因此,跟善知識在一起,如果不詢問、不聽聞、不恭敬,那就好像湯匙放在湯裏一樣,永遠也嘗不到湯的味道;如果能夠聽聞佛法,那就好像是舌頭嘗湯的味道一樣。而且,在這裏,我們之所以能夠依照次第,次第分明,很有系統地禅修,也是因爲我們聽聞佛法的原故,聽聞禅修導師那種或者簡短,或者詳細的禅修解說,這個我們都可以說是聞法。
當然,聞法更重要的就是說我們如果有機會聽聞佛法的開示、一些佛法的討論,我們都去珍惜這樣的機會,去聽聞,這個也是屬于聽聞佛法。而聽聞佛法當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很恭敬地聽、很用心地聽、很認真地聽,在聽聞佛法的過程中,我們生起幾乎都是屬于喜俱的智相應的心。喜俱智相應的心如果大家是很主動的來的話,這種是屬于無行的心,這些都是很強的善業,是不是?而且它又可以使我們能夠成爲以後很聰明,很有辯才,很有智慧的因。因此,聽聞佛法也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一種很好的積累善業、積累福德因緣的因,一種很好的機會。
第九種是說法。當然,說法就不是隨便說我現在一知半解,半桶水,就到處去說,說法還必須得是自己對佛法有透徹的了解。如果自己懂得戒律,才能夠講戒律;自己懂得法,才能夠講法;自己懂得禅修的業處,有禅修的經驗,才可能去指導別人。
要不然的話,那就很容易造成誤導,使別人混淆,乃至到法說非法,非法說法,這樣子就很不應該。因此,說法,如果自己不行的話,介紹別人。比如說,把一本很好的書,禅修指導的書,或者說佛法的書,介紹給別人,這其實也是一種間接的說法;或者說,哪裏有聞法,我們去鼓勵別人說:「現在某某地方有說法,我們去聽聞佛法,聽聞佛法是很有利益的。」這樣的話,其實也是一種間接的,雖然自己還不能夠說法。
然而,還有另外一種解釋方法,就是如果我們去助印佛法的書籍,禅修的指導書籍,這個也是說法。因爲,有些大長老解釋,因爲自己不一定有能力說法,因爲說法必須得要有精通教理(pariyatti)的人,才有資格說法。然而對于絕大部分的人,他想要在這方面積累巴拉密,積累福德因緣,又沒有能力的話,他可以通過去助印一些佛法開示的書籍,一些禅修的書籍,來積累這種善業,因此,在這裏還是可以做到的。
最後一種是正直自己的見解,自己的知見(ditthijjukammavasena)。對于正直己見,自己的見解,有兩大類的解釋方法,帕奧禅師曾經解釋:正直己見就緊扣著禅修來的,第一種就是,如果一個人證得了禅那,在禅那的心路過程裏面的慧就是屬于禅那正見;而如果一個人修vipassanà,在修vipassanà的時候,他的觀智就是屬于這裏的正見,而如果一個人可以證得聖道與聖果,在聖道與聖果裏面的慧,就是這裏所說的正見,這是一種說法。
還有另外一位大長老解釋,正直己見分爲兩大類:一類就是皈依叁寶,以叁寶爲自己的信仰;而另外一種,就是我們修四念處,提升正念,這也是屬于正直己見。
無論如何,我們也必須得要把自己的見解,把自己的知見,對佛法、對叁寶的這些學說、這些見解,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通常,根據上座部佛教,我們對于佛法的理解,對禅修的指導,都是依照巴利叁藏的、依照《律藏》、依照《經藏》跟《論藏》、依照佛陀的教導,以及佛陀在世的時候那些大弟子們的一些教導。
而對于叁藏跟注解以外的,通常就不是我們上座部佛教所應當過分去宣揚和持的。因此,我們說正直己見,最好的方法是:如果我們想要對于佛陀的教導,對于叁寶,對于戒定慧有正確的了解,有更好的認識,我們必須得具備有一定的經論知識。我們可以去看一些很好的,那些大長老們的開示,可以去看叁藏,最好是自己看叁藏了,如果不行的話,我們也必須得要可以去學習一些《阿毗達摩》,具備一些《阿毗達摩》的知識。這樣的話,我們就不會很容易給一些其它似是而非的學說而混淆,才可以把自己的對于佛法的理解,對禅修的理解,有一個正確的方向,有一種正確的態度。
那今天就講到了,如果我們要積累福德因緣,有十種方法可以積累:
第一種是布施;
第二種是持戒;
第叁種是禅修;
第四種是恭敬;
第五種是服務;
第六種是分享功德或者叫回向功德;
第七種是隨喜功德;
第八種是聽聞佛法;
第九種是說法;
第十種是正直己見。
如果我們很清楚地了解這十種做功德的事情,就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積累巴拉密,這十種事情都是巴拉密,不要以爲說只有禅修才是巴拉密,任何的善行都可以成爲我們禅修的助緣,乃至我們禅修本身,有時候回向我們都說:願此功德成爲我們證悟禅修的助緣。
同樣,聽聞佛法,布施、持戒、禮敬比庫、禮敬長老、回向功德、隨喜功德、聽聞佛法,都可以把我們所做的這些善行善業,作爲我們的巴拉密,我們證悟涅槃的巴拉密。
那同樣的,在我們做這十種事情當中,只要我們知道了應當怎麼去做,而且,都知道我們所做的這些善行,是我們證悟涅槃的助緣,是證悟涅槃、斷盡煩惱的巴拉密的話,這就是一種智慧。
而如果這種智慧出現在我們所做這些善業的心路過程裏面,造下的就是屬于叁因的很強的善心,如果這些善心能夠成熟的話,如果在我們今生臨死的時候,我們做這十種善行當中的任何一種,在臨終的時候成熟的話,下一生我們肯定可以投生爲人或天。
如果,在今生曾經證得禅那,而且這禅那能夠維持到臨死的時候,甚至還可以投生爲梵天界;這些都是我們禅修或直接或間接的助緣,它都可以助成我們在禅修當中去除障礙,排除障礙;都可以使我們更容易地、更快速地讓我們達成最高的目標,使我們能夠更順利地證悟涅槃。
因此,當知道了我們應當避免哪一些障礙,應當積累哪一些善行,哪一些福德,哪一些巴拉密之後,以後就可以更加清楚、更加明確、更清晰地知道什麼是應做的,什麼是不應做的。在這裏,就希望大家都能夠排除禅修的障礙,都能夠去除禅修的一些沒必要的蓋障,更好地積累巴拉密,能夠使大家都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效率,能夠盡早地證悟涅槃,斷盡一切煩惱。
Sàdhu!Sàdhu!Sàdhu!
我們下面再一起回向:
Idaü me ¤àtãnaü hotu,sukhità hontu ¤àtayo (3x)
Iminà pu¤¤akammena,mà me bàla-samàgamo.
sataü samàgamo hotu,yàva nibbàna-pattiyà.
Idaü me pu¤¤aü àsavakkhayà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 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ü 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 pu¤¤abhàgaü labhantu.
Sàdhu!Sàdhu!Sàdhu!
《禅林開示 第五講 除障與修福》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