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林開示 第六講 生活中的禅修

  第六講-生活中的禅修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X 3)

  ßPuna caparaü, bhikkhave, bhikkhu gacchanto và `gacchàmã”ti pajànàti, ñhito và `ñhitomhã”ti pajànàti, nisinno và `nisinnomhã”ti pajànàti, sayàno và `sayànomhã”ti pajànàti, yathà yathà và panassa kàyo paõihito hoti, tathà tathà naü pajànàti.”

  這段經文大家知道是從哪裏來的嗎?是出自哪一部經的嗎?這部經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佛陀所教導的《大念處經》(Mahàsatipaññhànasuttaü),裏面的「身念處」的「威儀路」這一節(iriyàpathapabbaü)。經文的意思是:

  「諸比庫,比庫在行走時,了知: 『我行走。』或站立時,了知: 『我站立。』或坐著時,了知: 『我坐著。』或躺臥時,了知: 『我躺臥。』」

  行、住、坐、臥是我們平時說的四種威儀,因此,佛陀在教導我們對行、住、坐、臥四種威儀而以身隨觀身而住的時候,就可以說這是屬于對四威儀的正念了。今天,我們要討論的內容就是要如何在行、住、坐、臥當中培育正念。換一句話說,我們應該如何在日常生活當中、在平時的一舉一動當中去繼續禅修。

  “Bhikkhu gacchanto và `gacchàmã”ti pajànàti. ”

  在注解裏面談到對這一段話的解釋:

  「比庫在行走時,他了知:『我在行走。』」

  即使是一只狗、一只狐狸、一只貓,它們在走的時候,也知道「我在行走」。但是,在這裏所說的並不是這一種行走,因爲這種行走並不能夠去除對有情、對衆生的邪見跟妄執,也不能夠斷除我見、我想(atta sa¤¤a)。同時,這種也不是屬于業處的修行跟念處的修行。那比庫應當怎麼樣行走才算是屬于禅修的修行呢?在這裏所談到的對行走的正念、對行走的正知,是可以去除對衆生、對有情的妄見的,可以去除我想,既是屬于業處的修行,也是屬于念處的修行。

  注解裏面就提到了叁個問題:

  第一個:「誰在走?」

  第二個:「在走的到底是誰的或者說誰的走?」

  第叁個:「行走是如何産生的?」

  第一個問題「誰在走?」其實並沒有任何一個所謂的衆生或者人在走。對于第二個問題「走是誰的?或者誰的走呢?」實際上,也沒有任何一個所謂有情的走或者說人的走。第叁個問題「行走是如何産生的呢?」在注解裏面就提到,行走是由于心生風界的擴散而産生行走的,當我要行走的心産生的時候,這種心就會産生許許多多的心生色法,在這些心生色法裏面風界是很強的,而風界又能夠産生身表,這種以風界最強盛的心生色法擴散到全身,于是就會産生了有身體向前移動等等的動作,這種就稱爲走。

  對于站立也是一樣,因爲一個人想:「我要站立、我要站起來。」這個時候,這種心就會産生許許多多的心生色聚,或者稱爲心生色法,而這種心生色法裏面的風界是很強的,當這種心生色法所産生的身表擴散到全身,然後就會有身體往上移動,然後就形成了站立的動作,這種就稱爲站立。

  坐姿也是,當一個人想:「我要坐」,這個時候,「我要坐」的心念就産生了許許多多的心生色法,這種心生色法裏面的風界是很強的,當這種心生色法擴散到全身,就會有下身彎曲而上身保持挺直或保持端直的這種動作,就稱爲坐。躺臥也是,當一個人想「我要躺臥」,這種心念生起的時候,就會産生許許多多的心生色法,這些心生色法裏面的風界是很強的,當以風界很顯著的心生色法擴散到全身的時候,于是就會帶動身體,會有伸展、仰臥等等的動作,這時候我們就稱爲躺臥。

  在行、住、坐、臥的過程中,其實並沒有所謂的我在行走、我在站立、我在坐著、我在躺臥,或者說有一個人或者有一個衆生在行走、有一個衆生在站著、有一個衆生在坐著、有一個衆生或者有一個人在躺臥。

  這種道理就好像用車來做個比喻:一輛車正是因爲一個善巧的駕牛的車夫,他把車套在牛上,然後駕著牛車,于是我們就會有在世俗上所認爲的這輛車在行走,這輛車停下來了。而其實,這部車只是由一個人駕著、然後由牛拉著、還有兩個輪子,但我們卻形成了這部車在走的概念。在這裏,車就好比是我們的身體,牛就好比是心生的風界,駕車的人就好比是心,正是因爲心産生了心生風界,這心生風界擴散到全身,于是帶動了身體的動作,就會有從世俗觀念上說的人在走、有情在走、我在行走這樣的概念。但是從究竟名色法上來說,只是心生風界,強盛的心生色法擴散到全身而帶動身體的移動或靜止,才有我們平時所說的行、住、坐、臥。

  接著一段經文ßPuna caparaü, bhikkhave, bhikkhu abhikkante pañikkante sampajànakàrã hoti, àlokite vilokite sampajànakàrã hoti, sami¤jite pasàrite sampajànakàrã hoti, saïghàñipattacãvaradhàraõe sampajànakàrã hoti, asite pãte khàyite sàyite sampajànakàrã hoti, uccàrapassàvakamme sampajànakàrã hoti, gate ñhite nisinne sutte jàgarite bhàsite tuõhãbhàve sampajànakàrã hoti.”

  在這段經文裏面,他的意思是:

  「再者,諸比庫,比庫在前進、返回時保持正知,向前看、向旁看時保持正知,屈、伸〔手足〕時保持正知,持桑喀帝、缽與衣時保持正知,食、飲、嚼、嚐時保持正知,大、小便利時保持正知,行走、站立、坐著、睡眠、覺醒、說話、沈默時保持正知。」

  在這裏,正知(sampaja¤¤a或者sampajànakàrã)的意思就是保持正知的。一位禅修者應當對自己所做的任何的動作,在一切時都保持正知,如果他以正知而行,而不是沒有正知地去做一些動作,這個就稱爲正知。在注解裏面提到有四種正知,分別是:sàtthakasampaja¤¤a、sappàyasampaja¤¤a、gocarasampaja¤¤a和asammohasampaja¤¤a。

  Sampaja¤¤a巴利是由(sam+pa+ja+¤¤a)而組成的。sam可以是一起或者正的意思,然後加上詞根ja,ja是了知、知道的意思,所以我們可以把sampaja¤¤a翻譯爲正知。有時候也可以從意思上理解爲「明覺」,但通常譯爲「正知」。

  在四種正知當中,第一種是sàtthakasampaja¤¤a,sàtthaka是由(sa+atthaka)所組成的。sà是有的意思,attha含有有意思的、意義的、有利益的、有用處的意思,因此,sàtthakasampaja¤¤a就是有益正知,有益處的、有利益的這樣的正知。

  如何才是sàtthakasampaja¤¤a呢?當我們要做出一種動作,要行動的時候,在行走的這種心産生之後,並不是立刻就行動。而是先思維:我這樣行走是不是有利益?當他在有利益跟沒有利益中抉擇之後,選擇有利益的才去做,這個就稱爲sàtthakasampaja¤¤a。在這裏的有利益是指對培育善法有利益的,而並不是說有錢賺、有好吃的東西等這樣的「有利益」,這是指對我們在教法當中成長有幫助的利益。

  比如說:我們去禮敬佛塔、去禮敬菩提樹。在禮敬佛塔、禮敬菩提樹的時候,我們可以修習「佛隨念」 Buddhànussati。因此,我們說去禮敬菩提樹是有益的。那麼,我們就是在思考到禮敬菩提樹是有益之後,才去禮敬的。去禮敬僧團、拜見僧團也是有益的,因爲禮敬僧團可以讓我們修「僧隨念」,可以使我們生起對僧寶的歡喜心跟恭敬心,因此,它是有利益的。

  于是,我們去拜見僧團;如果去見長老、去聽長老的教誨是有利益的,于是,我們就去見長老,因爲我們去見長老可以聽長老的教誡、教誨,然後可以幫助我們了知法乃至可以幫助我們禅修。去見屍體、見不淨也是有利益的,因爲我們在觀看屍體、觀看不淨的時候,可以幫助我們修asubha,去修習「不淨」。有時候甚至可以因爲修行「不淨」,而達到初禅,然後再觀照初禅名法的無常、苦、無我,乃至通過觀照內外身的無常、苦、無我,乃至可以證得阿拉漢果。因此,去看屍體也是有利益的。這一種在注解裏就解釋爲sàtthakasampaja¤¤a。

  第二種是適宜明覺sappàyasampaja¤¤a。sappàya的意思是適當的、適合的、適宜的。這種明覺就是當我們要做一件…

《禅林開示 第六講 生活中的禅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