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林開示 第六講 生活中的禅修▪P3

  ..續本文上一頁利益的之後,再進一步省思什麼是適合跟不適合。于是他就會選擇,在適合與不適合之間就選擇適合的東西去做,這是屬于前面兩種(正知:有益正知跟適宜正知)。

  接著講行處正知,行處正知跟我們每一個人都切切相關的。有的人說我已經修到了vipassanà,修到vipassanà難道你就不用再修行止業處嗎?是不是?所以說還是有幫助的。在修行止業處的時候,「止」的意思就是samatha,samatha是止或者是平靜的意思。平靜的意思就要求我們在修行這些業處的時候,盡量能夠讓所緣、讓目標越單純越好、越單一越好。

  我們現在每一個人可以說都屬于禅修者,然而在座的也許大部分的人都是屬于停留在止業處的階段。止業處包括:如果你有禅那,你也是在修行止業處。如果你還沒有禅那,乃至到你今天剛剛到這裏,你還沒有任何的禅相、沒有任何的禅修體驗,但是只要禅修導師給了你業處,你把你的業處放在你的心最優先的地方,那麼你還是屬于在修止業處。

  修止業處有兩種方法,這兩種方法是相結合的。第一種就是在這裏稱爲是共修的,就在禅堂裏面禅修,坐在禅堂裏面按照自己的時間表修行;另外一種是平時,我們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可以修行的。

  現在有很多人認爲,我只要按時到禅堂裏面去打坐,按時去坐香,北傳叫坐香,我們沒有坐香的叫法,我們只是打坐禅修,按時去禅修,這樣的話就叫做很認真、很精進的一個禅修者,然而真正會禅修的禅修者並不是這樣做的。

  即使一個人每天都很准時地去禅堂裏面禅修,然而只要他一離開禅堂或者一起座,就妄想啊、一些執著啊就已經占據了他的心,那麼,這種人可以說他是很好的禅修者嗎?正是因爲如此,所以爲什麼有些人會發現到:「他禅修很好,但是他有很重的習氣。」比如說有些人據說他禅修很好,但是他脾氣很大,或者說有些人禅修很好,但是他還有一些不良的習慣。這種情況往往是因爲在禅修的時候,他很認真、很用功、很精進,然而在平時由于沒有很好地控製好自己的心,沒有很好地培育正念,結果就讓習氣暫時性的占據了他的心,于是就呈現爲他在發脾氣,他又在做一些不良的習慣。

  在禅修的時候,其實這兩種正知都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說我們要燒開水,要燒一鍋很大鍋的開水,我們只是在規定的時間燒開水,時間一到,我們就把火抽離,然後水就慢慢地涼了。然後當時間一到我們又開始燒,水還沒有開,但時間一到我們又把火抽離了,這鍋水什麼時候才能夠燒開啊?

  大家想一想,現在我們一天禅修的時間:淩晨一個半小時,上午一個半小時,下午兩座是叁個小時再加上晚上是一個半小時,加起來一共五座,每一座一個半小時,那麼一共才多少個小時啊?七個半小時是不是?一天多少個小時?二十四小時是不是?二十四小時只有七個半小時在禅修,而且我相信很多人也不是一去到禅堂立刻就進入狀態,可以把心很容易就專注,也可能要禮禮佛啊、然後整理一下身體啊、整理一下袈裟啊,在做了一些預備的工作才能夠進入狀態,是不是?那這樣的話,那麼一天不到叁分之一的時間,即使你每一座都能夠非常專心地專注,在這種情況下,只要你一起座,你就開始胡思亂想了,那麼你一天禅修的時間還不到叁分之一,是不是?所以這樣的效率是很低的。

  那麼,我們應當如何來把禅修做得更有效率呢?更有效果呢?有一個很重要的點,就是我們如何利用在非禅修的時間、非禅坐的時間。在禅修的時候我們可以放下任何工作、任何萬緣,即使是手頭上要做的事情也都把它放下,然後就把任何萬緣抛下來,然後只是專注在業處上。但是在平時,如果一個人很多雜務、很多事務、很多外緣,那他要在平時當中去禅修那是非常困難的,在平時當中持續地保持正念是很困難的,特別是對于初學者來說。

  因此對禅修者,特別是在定力還沒有穩定之前,一般禅修導師都會要求你盡量少外緣、盡量少說話、盡量少做其它事情、少管事,只要做好平時自己的義務,比如說一天當中飯還得吃、覺還得睡,然後房間還得打掃,這些東西必要去做之外,平時你都應當盡量讓心更單純。然而,在我們沒有事做的時候,我們可以更好地保持我們的正念,在做事的時候,我們同樣也保持正念,這樣的話,就可以一分爲二來說,也就是說我們在平時當中、一切時候我們都可以保持正念。

  在這裏我們分爲叁個檔次,第一個檔次就是我們禅坐的時候,就是規定的時間到禅修的時候。這一種,我們在這裏暫時叫做專修。就是把任何東西都放下,只是禅修,只是專注在業處上,這種叫專修。

  在平時,我們就叫做分散地修。這個時候,就比如說要經行,在經行的時候可以禅修,就是在兩個禅坐之間可以經行,或者說有時候覺得剛吃飽飯,這個時候做任何事情都不適合,我們就可以先經行,在經行的時候,也是我們可以把其它的雜務暫時放到一邊,只是把業處放在第一位去經行。

  在經行的時候應該這麼樣經行呢?我們可以選擇一段不長也不短的一個直線的路程、一個距離。這距離大概是十五到二十米或者說二十到二十五步左右,這一段距離。如果條件不足的話,十幾步也可以,然後就站在經行處的一端,這個時候就下定決心說:我把其它的那些妄想都把它抛到一邊,然後把自己所修行的業處放在第一位,把業處放在第一位之後才慢慢地行走。

  如果大家是修習入出息念的話,那麼我們就在經行處的一端站立,然後嘗試把心念放在「人中」這個地方,先找到「人中」這個地方,之後才緩慢地呼吸,當有一兩個呼吸之後,才慢慢地開始走,在走路的時候不要專注其它的所緣、不要去專注腳步的動作、也不要去專注身體的姿勢、也不要去專注其它的人、也不要太注意路,當然,如果路已經是很平整的話就不要太專注路,只是知道氣息就夠了。

  在走路的時候,因爲我們在行走,行走心是比較粗的,它比起我們在禅坐的時候的心要粗很多,因爲心很粗,因此專注的所緣也相對比較粗,那麼在經行的時候就不一定要說一定要專注氣息的整個過程或氣息的微息。在這個時候,你或者說你只是知道呼吸就夠了,或者說你知道你的氣息在入出,你只是專注在氣息上,這樣就夠了,然後就慢慢地走。

  在走的時候,如果有時候在中間會有妄想打斷,妄想打斷你可以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是你可以立刻提醒自己,然後繼續走。另外一種就是讓自己嘗試停下來,一直到妄想去掉之後、妄想已經消除之後再繼續行走,行走到另外一端然後再慢慢地轉過身再走回來。也同樣用一種方法,你可以在經行處的一端,在邁開腳步之前,你先下定決心:「且讓我從這一端走到那一端的中間,我的心不會漂走,只是專注在氣息上。」

  當你這樣下定決心、決意之後,那麼就把你的心放在氣息這邊,然後開始慢慢地走,然後走到那一邊再走回來。如果在走回來的時候,妄想又起來,那麼你又可以再通過剛才那些方法,要麼站立、要麼就是看著自己的妄念一消失然後再繼續走。

  如果對剛開始妄念比較多的人,就可以嘗試在這一端行走的時候下定決心:「讓我從這一端走到那一端我的心不讓妄念打斷。」然後走到那一端的時候重新再下一個決心,下這個決心很快,可能不到十分之一秒鍾你就可以。然後下定決心:「讓我從那一端走回這一端的時候我的心不漂走。」如果當已經熟練善巧之後你就可以說:「讓我從這一端走到那一端然後又折回來這一段期間我的心不漂走。」用這樣的方法慢慢加。

  當我們經行的技巧越來越熟練,心對于氣息的專注在行走的時候變得越來越熟練,那麼我們在經行的時候給妄想打斷的機會就越來越少,時間段也越來越短,所以我們可用這樣的方法來修習,而這種方法適合一切修入出息念的人。

  無論你是今天剛到,導師剛剛給你業處或者說你已經有禅那,如果你有禅那的話你就可以這樣:「你可以站在經行處的一端,然後閉上眼睛,然後決意說,讓我先入入出息念初禅、或者第二禅、第叁禅、第四禅,幾秒鍾之後打開眼睛,然後再開始行走。」這樣也可以。

  這種是屬于在專門一段路程當中經行的,同時如果要去托缽、或者要去禅堂打坐、或者從禅堂走回來,也可以同樣用這種方法。比如說現在要去托缽,那麼你就可以下定決心:「從我現在我走出宿舍門口一直到我去托缽我的心都不漂走。」

  然後,當你托完缽的時候,你要回到自己的孤邸,或者去到你用餐的地方,你要再下定決心:「讓我從這個地方開始一直走到我坐下來吃飯我的心都不漂走。」我們就可以用這樣限定一個區間,限定一個時間段,讓心不漂走,如果慢慢地熟練的話,那麼你就會覺得做這樣的事情,越來越善巧了越來越熟練了。

  又比如說:我們每天都要去禅堂打坐又要從禅堂回來,這個時候去禅堂是一個很好的修行機會。要記得,不要忽視這些微不足道的一些動作,因爲每天都要去禅堂,每天要從禅堂回來,很多次。在這段期間與其心在胡思亂想倒不如好好地利用,當我們整理好自己的袈裟、拿好准備的工具,比如說坐墊等等之後,就下決心說:「且讓我從這裏邁開第一步,一直到我去禅堂坐下來我的心都不漂走,只是專注在氣息上。」

  當你下定這樣的決心之後,再慢慢走,在走的時候還要好好地看著自己的心是不是盡量不會漂走,如果不會的話,只是專注在氣息,很單純,就可以。然後當回來的時候也同樣用這樣的方法,這樣的方法有什麼好處呢?他可以讓業處更加持續,讓我們的正念更加持續,同時如果我們的心,一直都是保持在正念上、保持在自己的業處上,那麼在行走的時候跟坐下來的時候就不會有很大的區別。

  你從自己的孤邸走到禅堂這段期間,本身你都是在專注業處了,你都已經是在禅修了,然後當你坐下來的時候,你要再專注你的氣息那個是非常容易的事…

《禅林開示 第六講 生活中的禅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