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峰禅寺禅修營
第一期止觀禅修營開營
2007年6月5日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3X)
禮敬彼世尊、阿拉漢、正等覺者! (叁遍)
各位法師,各位同學,各位禅修者,從今天開始,我們就將進入2007年度寶峰禅寺的止觀禅修營,因爲我們的禅修營要求是以戒、定、慧的次第來禅修,因此如果大家要禅修各種各樣的業處,首先就要求戒清淨。戒分爲在家人的戒以及出家人的戒,然而對于所有的戒來說,叁皈依是得戒的根本,因此我們在受戒之前我們必須先叁皈依,然後再受八戒。
八戒在巴利語中叫uposathasãlaü或者叫aññhaïga uposathasãlaü。aññhaïga是八支,有八條。uposatha古代翻譯成布薩,是由梵文poùadha而來,巴利文是uposatha,sãlaü是戒。在這裏,我想簡單的講一下叁皈依以及八戒。其實叁皈依和八戒是一體的,不同的戒都是依叁皈依而得戒的,叁皈依和五戒是依叁皈依而得戒的,叁皈依和八戒也是依叁皈依而得戒的,如果要受沙馬內拉(sàmaõera)或沙馬內莉(sàmaõerã)的出家戒也是依叁皈依而得戒的,但是受比庫戒或比庫尼戒(upasampadā)就是依僧團的羯磨而得的,他就沒有固定的受戒,只是由僧團經過表決,如果是僧團沒有異議,沒有人提出反對意見,那麼他就自然地成了比庫,比庫尼。
在我們現在這次禅修營裏就要求每位禅修者都必須得守持八戒。戒在我們的戒條裏面是sikkhàpadaü,sikkhà是“學”,學習的“學”;padaü原來的意思是腳,是足,還有另外一種意思是句子、文句,在這裏的意思,我們稱爲“學處”,也就是我們學習的地方,同時也可以理解成因爲有了戒學,依此學我們能夠走向解脫,走向涅槃。因此這裏的學處是解脫的前行,是解脫的第一步,唯有我們先清淨自己的戒(silaparisuddhi),我們才能夠談到更上一層的禅修。
在八戒當中第一條Pàõàtipàtà veramaõã(離殺生學處):pàõà是一切有生命的,pàõà本來的意思是呼吸,有呼吸的生命;tipàtà是斷除,殺害;veramaõã是遠離。
第二條Adinnàdànà(離不與取學處):adinna是沒有給予的;àdàna是拿,拿沒有給予的。
第叁條Abrahmacariyà(離非梵行學處):brahma是清淨,梵;brahmacariyà是梵行,在這裏的梵行是指沒有兩性關系,沒有任何的性關系;abrahmacariyà是非梵行,也就是男女之間的關系;veramaõã是遠離。因此在受八戒的期間應當遠離一切男女的關系。
第四條Musàvàdà(離妄語學處):musà是虛妄的,不實的;vàdà是說話,言語;musàvàdà是妄語,虛妄語;veramaõã是遠離。
第五條Surà-meraya-majja-pamàdaññhànà(離放逸之因的諸酒類學處):surà是果實、米、糧食等釀的酒;meraya是果子、花等等所釀的酒;majja是各類的酒、酒精等等;pamàda是放逸的意思,也就是迷醉、陶醉、麻醉;ññhànà是依處,因,在這裏是導致迷醉的因,包括各種各樣的酒類。
第六條Vikàlabhojanà(離非時食學處):kàla是時間,時段;vikàla是非時,什麼是非時呢?從日影過天中開始一直到第二天的明相出現這段時間,稱爲vikàla,因爲這段時間是一切諸佛及諸阿拉漢都不用餐的時間,因此稱爲vikàla;bhojanà是吃食物;veramaõã是遠離。
第七條其實是兩條學處的合二爲一,在沙馬內拉和沙馬內莉的十戒裏就分爲兩條,所以這裏是兩段:
第一段是Nacca-gãta-vàdita-visåka-dassanà(離聽觀跳舞、唱歌、音樂、表演學處):dassanà是看,觀看;nacca是跳舞;gãta是唱歌;vàdita是音樂;visåka是演奏,表演。去觀看、去聽各種各樣的歌舞、表演,導致放逸的,導致迷醉的,都是屬于這一條學處所涉的,因此應當遠離(veramaõã)。
接著的第二段是Màlà-gandha-vilepana- dhàraõa-maõóana-vibhåsanaññhànà(離穿戴、妝飾、裝扮之因的花鬘、芳香、塗香學處):màlà是花蔓;gandha是香;vilepana是塗香;dhàraõa是穿戴;maõóana是裝飾,打扮;vibhåsana是莊嚴;ññhànà是原因;veramaõã是遠離。因此這條戒包括應當遠離穿戴、裝飾、打扮等等的花蔓、香、塗香等學處,在這條戒裏面就包括我們平常所用到的那些有香味的洗頭水、洗澡的香皂、塗香、口紅、種種化妝品;還有穿戴的,比如戴金戒指、手環、手珠、項鏈、耳環等等,這些都是屬于這條學處所涉的。
第八條Uccàsayana-mahàsayanà(離高、大床座學處):uccà是高的意思;sayana的意思是床座、臥具,但是這條從律藏裏看它並不只是指床,而是指座位。這裏的uccà的度在巴吉帝亞(pàcittiya,波逸提)裏面提到這個是超過了善逝的八指量(四個手指並排這樣的高度,我們稱爲四指高,就這麼八指高的叁倍,就是善逝的八指量)。接著Mahàsayanà,mahà是大的意思;sayanà是床。所以直接的意思是大床,然而從律藏裏面看來並不是指大張的床,這裏的mahà是指豪華的、高貴的。在律藏裏面提到了有十八種是屬于大床,比如鋪了棉花的床、墊子,鋪了羊毛(單面的羊毛、雙面的羊毛)、鋪象背的毯子、鋪馬背的毯子、兩邊有紅枕的、上面有華蓋的床,都屬于這條學處所涉及的。
如果一位禅修者遠離了殺生;不與取;非梵行;妄語;服用麻醉品;遠離了非時食;遠離了觀聽歌舞,遠離了裝飾、打扮、穿戴;遠離了高大床座,那麼他就守持了八戒。這八戒是我們修習密集止觀的基礎,因此要求大家在整個禅修營期間都必須嚴守這八戒。
在這八戒當中,我將會給大家受一種只要大家受了這八戒,不破任何一戒,那麼這八戒就還是有效的。八戒的受法有兩種:一種是當長戒來受,就是如果一受,那麼他就會堅持一直守持下去;而另外一種是一日一夜受,就是假如現在受,那麼到了第二天明相出現這種戒就自動失效。然而我現在給大家受的是,只要大家嚴持不犯,這個戒就會一直有效的。
在受叁皈依以及八戒時,我將會依照巴利的傳統,依照上座部佛教的傳統,用巴利語來給大家受。巴利語我們相信是佛陀在世時的語言,這種語言雖然古代並不叫巴利,巴利的意思並不是語言的名稱,巴利的意思是聖典,是佛典的意思。然而因爲這種語言後來在印度本土失傳了,它只是在斯裏蘭卡和緬甸以記載聖典的方式出現的,因此後來就把這種語言稱爲聖典語,也就是巴利語。然而在我們的傳統裏面,我們的習慣裏面,巴利是指聖典,只是指叁藏,因此我們說到的巴利語,是聖典語,佛典語,或者叫叁藏語,同時也稱爲佛語(Budda-bhasa),或者弟子的語言(Sāvaka-bhasa)。因爲現在佛陀已經般涅槃了,然而這種語言仍然在佛弟子當中使用,在佛弟子當中被學習,因此我們將按照上座部佛教的傳統,用巴利語來爲大家受叁皈依和八戒。
那在受叁皈依和八戒的時候,大家先對叁皈依和佛法僧有一定的了解,然後對八戒的持與犯有一定的了解,在這種基礎上再來受戒。
那麼大家手上都有一份《叁皈依及伍波薩他八戒》文,下面附有翻譯,我們念的時候就只念巴利語,我先念一句,大家跟著念一句。凡是要參加禅修營的都必須受八戒,爲了恭敬法,恭敬戒,大家可以跪在地上。大家可以拿著,看著那張紙,但還是以我的發音爲准,因爲巴利語跟英文發音不完全一樣,我在這裏將依照斯裏蘭卡的發音。好,大家合掌,跟隨我念,先念叁次求受叁皈依以及八戒文。
(參考附件《伍波薩他八戒》)
大家歸回座位。
下面我將依照斯裏蘭卡的傳統,爲這次的禅修營,爲大家念誦《保護經》(Parittaü)。念誦保護經,首先,我將念誦的是《邀請諸天聞法文》(Dhammassavaõa devatàbhisammantanapàñha),同時也希望諸天來護持我們這次禅修營,我將邀請諸天;接著會《禮誦叁寶》(Ratanattayànusati),憶念和禮誦佛、法、僧叁寶的功德;然後念誦的是《大吉祥經》(Mahàmaïgalasuttaü);接著是念誦《寶經》(Ratanasutta…
《寶峰禅寺禅修營(第一期止觀禅修營開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