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峰禅寺禅修營
第一期止觀禅修營結營
2007年6月14日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3X)
禮敬彼世尊、阿拉漢、正等覺者! (叁遍)
各位法師,各位同學,各位營員們:
我們今天結營的儀式基本上打算是這樣的:
1、首先,讓我們來學習一下,如果要回去家裏面的同學,應當如何把禅修營中我們所學到的法帶回到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
2、誦保護經。也就是說,我們結營了,這一期的禅修營已經結束了。所以呢,讓我們所做的那些功德,也讓諸天們隨喜。然後,也感謝他們能夠在這十天當中精勤地護持;
3、凡是要回去的,將會讓他們舍八戒,把八戒舍掉。如果想要授叁皈依以及五戒的營員,他可以繼續請授叁皈依以及五戒,然後接著是授叁皈依、五戒;
4、我們將請我們的衍真法師給大家作開示;
5、接下來就是歸還手機等事務,發還當時在四號傍晚的時候交給客堂所保管的那些物品,比如手機等等;
6、我們這第一期的禅修營圓滿結束。
還有一點要注意的是:如果要離開禅修營的學員,在離開之前請整理好床鋪,把自己所住的那個地方的草席、被子等等全部整理好,應當清洗的清洗。清洗完,如果是來不及收的話,可以囑咐其它的人去幫忙收。要打掃好衛生,不要留下個人的任何物品,把自己的物品帶走。然後呢,可以到客堂裏去告假,去謝禮,感謝這麼多天來,寶峰寺常住、衍真大法師跟客堂、還有諸位法師、佛學院等等的大力支持跟護持。對于還要繼續參加第二期的禅修營的學員,他應當在明天上午十一點之前,也就是明天上午用餐之前,到客堂去登記,然後明天下午,將會准備第二期的工作。因此第二期的學員就在明天上午去登記。明天早上,如果有一些禅修者有問題的可以提。所以今天晚上我就不安排一些佛法的問答。因爲我們今天晚上將談談,我們回家之後應當如何去繼續把法融入生活。明天下午就將要進入第二期禅修營的准備工作了。後天早上,第二期的禅修營開營,也就是6月16號開始一直到6月25號。
現在,有一些禅修者學員,已經准備回去了。因爲經過了十天的精進禅修,有些禅修者在這十天裏面很努力,很用功地禅修,而且,在這些禅修者當中有過半的禅修者已經明顯地見到效果了。甚至有一部分禅修者,他的定力已經培育到某一種程度了。所以,總體來說,這一次禅修營,大部分禅修者都很努力,有些努力是不會白費的,就是有些禅修者已經明顯地看到了希望。
也有一些禅修者會擔心,如果在這短短的十天內我把定力培育了起來,當我回去了應該怎麼辦呢?或者說,又有一些禅修者,現在雖然說定力還沒有培育起來。雖然說現在要專注,要持續地專注一個小時,一個半小時,還是很吃力,但是,他已經見到了希望了,他已經對法有信心了。那麼對于這一類的人,他們回去應當怎麼辦呢?
我們必須得知道,其實禅修可以分爲兩大類的禅修:一類的禅修是專門的禅修;另一類的禅修是生活中的禅修。對于專門的禅修,我們對于禅修的環境、禅修的外緣、禅修的助緣、禅修的條件有比較嚴格的要求。象這一次能夠在這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的寶峰寺這邊禅修,而且,最近一段時間這裏的氣候也非常好,在飲食方面非常恰當、恰到好處。所以,一切的這些助緣、外緣都助成我們可以只管禅修,只是用功辦道。
然而,這樣的機會,這樣的環境、這樣的條件,畢竟是很少的。對于現代的人來說,對于都市的人來說,要能夠找到這樣的條件確實有點苛刻。他們不可能長年累月的禅修,還有工作,還有家庭,還要做事務,還有很多的職責,責任,讓他們去完成,讓他們去承擔。那在這個時候,他們應當怎麼樣繼續禅修呢?他們如何要把所學到的法貫穿到生活當中呢?要如何把所學到的法帶回去呢?又如何使自己的信心和對法的那種熱情保持不退呢?我們今天晚上就將會討論這些。
我們禅修經常會分爲幾種姿勢:行、住、坐、臥。在我們這一期的禅修營裏面主要是用兩種姿勢:就是以坐跟以行這兩種。行、住、坐、臥有兩種意思,一種是在禅修營裏面,任何姿勢我們都保持正念正知,這是屬于密集型的禅修營。在禅修營裏面,有諸多的規定,比如說:禁語;必須得按時打坐;按時經行;按時用餐;不能夠過午吃東西;必須得嚴守八戒,不能夠打電話;不能夠看其它的書籍。這一切都是爲了我們能夠更加專注,更加一心不染、一心不二用,更加減少外緣,能夠使我們在最短期的時間內達到最好的效果。
明天開始,有一部分的學員要回到那個很喧囂的城市,去面對自己的家庭,面對自己的工作。但是,在這個時候,其實還是離不開行、住、坐、臥。這個時候說的行、住、坐、臥就和禅修營說的行、住、坐、臥不同了,行、住、坐、臥是一切時的,一切地的,沒有時、地的分別。所以,在這個時候,我們也同樣應當在行、住、坐、臥保持正念正知。如何正念正知呢?對于在家人來說,他有自己的職責,但是,他也有自己優越的條件。
在上座部佛教裏面,對于在家人,經常會教導叁樣東西,這叁樣東西是非常重要的:Dàna-sãla-bhàvanà, dàna是布施,sãla是持戒,bhàvanà是禅修。特別是對于布施來說,在家人有很多的條件,有些條件甚至比出家人更優越。所以,在這方面呢,在家人可以有更多的機會,更多的條件去種福德的因緣,去培植福報,去種善因。sãla是持戒,對于在家人來說要求是持五戒,但這五戒是因叁皈依而得,通常稱爲叁皈依以及五戒。
禅修離不開止跟觀,那現在我們就來講一講,依照上座部佛教裏面的教導,其實這並不只是在上座部佛教裏面的教導,在《增支部》裏面佛陀的教導,教導我們Dàna-sãla-bhàvanà,施、戒、修叁樣。布施,就是把自己所擁有的,以舍去的心給另外的對象,所以它涉及到叁方面,一個是布施者,另外一個是布施物品,還有受施的對象,這叁樣東西。我們最鼓勵的布施是叁樣都清凈的,叁樣都殊勝的。
對于布施者來說,他應當有戒行,有了戒行他的布施會由于他戒行的清凈而更加殊勝。如果說,對于在家人來說,他很難持戒,而他又想要做布施,他就在布施之前先自己受叁皈五戒,受了叁皈五戒他的戒行就清凈了。
其實這個也是上座部佛教非常普遍的傳統。那些在家人,他們忙忙碌碌,對于某一些戒律,比如說妄語戒等等,他們很難持。然而他會利用機會,每到寺院裏面的時候,就去請求長老爲他們受戒,受了戒以後,他們在那一天裏面去做供養,去請求那些長老啊、比庫們爲他們說法。這在上座部佛教的寺院裏面是太普遍了。他們進到寺院第一件事就是求戒,求叁皈五戒,然後呢,再做布施。
如果戒行清凈的人,他的願望可以得到達成,可以得到實現。所以在家人來說他要擁有德行,他要戒行清凈很容易。他在受五戒的那一剎那,戒行就已經清凈了。但是假如說他破了其中任何一條,那要看他受的戒是哪一類的戒。如果說他是受的整體的戒的話,破一條就全破了。如果是個別個別受的話,破了只是破的那一條破,其它的還在。對于在家人來說,建議他應當經常授叁皈五戒。學會讀,用巴利語讀: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Buddhaü saraõaü gacchàmi.
Dhammaü saraõaü gacchàmi.
Saïghaü saraõaü gacchàmi.
念叁次,之後再把五戒念一次,這樣的話,就可以得受五戒,這是自受的方法。受了叁皈五戒之後再做布施。布施這個是對于持戒者的要求,就是如果他的戒行清凈那麼他可以去做布施。同樣的,在做布施的時候應當有歡喜心,用歡喜心來布施,不要很麻木,要有歡喜心,而且呢要相信業果,要相信因果。對于因果要有堅定的信心,任何事物都是有條件的。假如我們現在所做的善行能夠得到善報,這種對業果的相信,對業果的智慧,稱爲業果智。
有的人的布施是沒有智慧的,有的人的布施是有智慧的。有智慧是什麼?有幾種層次,第一種,就是在布施的時候相信因果,對于業果法則有信心,這是屬于業果智。這種呢我相信對于佛教徒來說並不難,要生起這樣的智慧並不難;而第二種呢,就是禅那的智,禅那的智他可以在布施之前先入定,出定之後呢,入定出來之後呢,他才再去布施;另外一種是修觀的智,修觀的智他可以觀照並沒有一個稱爲真正的「我」,我是無常、苦、無我的,我所布施的東西也是無常、苦、無我的,我所供養的那一位對象也是無常、苦、無我的,沒有一個實體的。這樣的先修觀,再觀照布施者,布施的物品跟受施者都是無我的,都是沒有實體的。這種稱爲vipassanà觀智。
但是對于絕大部分的在家人來說第一種是非常可靠的,並且是非常容易生起的,但是我們必須得要知道:如果用麻木的,用那種隨波逐流或隨順人情的那種方式去布施那種是沒有智能的布施。比如說,人家問你:「你爲什麼要布施?」你回答:「不知道哦,我看到他布施我就布施喽。」或者說有時候到寺廟,看到人家拜他也拜,看到人家跪他也跪,但是具體做了有什麼意義他也不知道,爲什麼要跪他也不知道,這個稱爲沒有智慧的布施。而且還有另外一種布施呢是有汙染的布施,比如說,他布施他是爲了求這個,求那個,雖然他也相信因果,但是他這種可能是,我今天布施了,我捐了多少多少錢,就希望我能夠中彩…
《寶峰禅寺禅修營(第一期止觀禅修營結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