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峰禅寺禅修营
第一期止观禅修营结营
2007年6月14日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3X)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等觉者! (三遍)
各位法师,各位同学,各位营员们:
我们今天结营的仪式基本上打算是这样的:
1、首先,让我们来学习一下,如果要回去家里面的同学,应当如何把禅修营中我们所学到的法带回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2、诵保护经。也就是说,我们结营了,这一期的禅修营已经结束了。所以呢,让我们所做的那些功德,也让诸天们随喜。然后,也感谢他们能够在这十天当中精勤地护持;
3、凡是要回去的,将会让他们舍八戒,把八戒舍掉。如果想要授三皈依以及五戒的营员,他可以继续请授三皈依以及五戒,然后接着是授三皈依、五戒;
4、我们将请我们的衍真法师给大家作开示;
5、接下来就是归还手机等事务,发还当时在四号傍晚的时候交给客堂所保管的那些物品,比如手机等等;
6、我们这第一期的禅修营圆满结束。
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如果要离开禅修营的学员,在离开之前请整理好床铺,把自己所住的那个地方的草席、被子等等全部整理好,应当清洗的清洗。清洗完,如果是来不及收的话,可以嘱咐其它的人去帮忙收。要打扫好卫生,不要留下个人的任何物品,把自己的物品带走。然后呢,可以到客堂里去告假,去谢礼,感谢这么多天来,宝峰寺常住、衍真大法师跟客堂、还有诸位法师、佛学院等等的大力支持跟护持。对于还要继续参加第二期的禅修营的学员,他应当在明天上午十一点之前,也就是明天上午用餐之前,到客堂去登记,然后明天下午,将会准备第二期的工作。因此第二期的学员就在明天上午去登记。明天早上,如果有一些禅修者有问题的可以提。所以今天晚上我就不安排一些佛法的问答。因为我们今天晚上将谈谈,我们回家之后应当如何去继续把法融入生活。明天下午就将要进入第二期禅修营的准备工作了。后天早上,第二期的禅修营开营,也就是6月16号开始一直到6月25号。
现在,有一些禅修者学员,已经准备回去了。因为经过了十天的精进禅修,有些禅修者在这十天里面很努力,很用功地禅修,而且,在这些禅修者当中有过半的禅修者已经明显地见到效果了。甚至有一部分禅修者,他的定力已经培育到某一种程度了。所以,总体来说,这一次禅修营,大部分禅修者都很努力,有些努力是不会白费的,就是有些禅修者已经明显地看到了希望。
也有一些禅修者会担心,如果在这短短的十天内我把定力培育了起来,当我回去了应该怎么办呢?或者说,又有一些禅修者,现在虽然说定力还没有培育起来。虽然说现在要专注,要持续地专注一个小时,一个半小时,还是很吃力,但是,他已经见到了希望了,他已经对法有信心了。那么对于这一类的人,他们回去应当怎么办呢?
我们必须得知道,其实禅修可以分为两大类的禅修:一类的禅修是专门的禅修;另一类的禅修是生活中的禅修。对于专门的禅修,我们对于禅修的环境、禅修的外缘、禅修的助缘、禅修的条件有比较严格的要求。象这一次能够在这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宝峰寺这边禅修,而且,最近一段时间这里的气候也非常好,在饮食方面非常恰当、恰到好处。所以,一切的这些助缘、外缘都助成我们可以只管禅修,只是用功办道。
然而,这样的机会,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条件,毕竟是很少的。对于现代的人来说,对于都市的人来说,要能够找到这样的条件确实有点苛刻。他们不可能长年累月的禅修,还有工作,还有家庭,还要做事务,还有很多的职责,责任,让他们去完成,让他们去承担。那在这个时候,他们应当怎么样继续禅修呢?他们如何要把所学到的法贯穿到生活当中呢?要如何把所学到的法带回去呢?又如何使自己的信心和对法的那种热情保持不退呢?我们今天晚上就将会讨论这些。
我们禅修经常会分为几种姿势:行、住、坐、卧。在我们这一期的禅修营里面主要是用两种姿势:就是以坐跟以行这两种。行、住、坐、卧有两种意思,一种是在禅修营里面,任何姿势我们都保持正念正知,这是属于密集型的禅修营。在禅修营里面,有诸多的规定,比如说:禁语;必须得按时打坐;按时经行;按时用餐;不能够过午吃东西;必须得严守八戒,不能够打电话;不能够看其它的书籍。这一切都是为了我们能够更加专注,更加一心不染、一心不二用,更加减少外缘,能够使我们在最短期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效果。
明天开始,有一部分的学员要回到那个很喧嚣的城市,去面对自己的家庭,面对自己的工作。但是,在这个时候,其实还是离不开行、住、坐、卧。这个时候说的行、住、坐、卧就和禅修营说的行、住、坐、卧不同了,行、住、坐、卧是一切时的,一切地的,没有时、地的分别。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也同样应当在行、住、坐、卧保持正念正知。如何正念正知呢?对于在家人来说,他有自己的职责,但是,他也有自己优越的条件。
在上座部佛教里面,对于在家人,经常会教导三样东西,这三样东西是非常重要的:Dàna-sãla-bhàvanà, dàna是布施,sãla是持戒,bhàvanà是禅修。特别是对于布施来说,在家人有很多的条件,有些条件甚至比出家人更优越。所以,在这方面呢,在家人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更多的条件去种福德的因缘,去培植福报,去种善因。sãla是持戒,对于在家人来说要求是持五戒,但这五戒是因三皈依而得,通常称为三皈依以及五戒。
禅修离不开止跟观,那现在我们就来讲一讲,依照上座部佛教里面的教导,其实这并不只是在上座部佛教里面的教导,在《增支部》里面佛陀的教导,教导我们Dàna-sãla-bhàvanà,施、戒、修三样。布施,就是把自己所拥有的,以舍去的心给另外的对象,所以它涉及到三方面,一个是布施者,另外一个是布施物品,还有受施的对象,这三样东西。我们最鼓励的布施是三样都清凈的,三样都殊胜的。
对于布施者来说,他应当有戒行,有了戒行他的布施会由于他戒行的清凈而更加殊胜。如果说,对于在家人来说,他很难持戒,而他又想要做布施,他就在布施之前先自己受三皈五戒,受了三皈五戒他的戒行就清凈了。
其实这个也是上座部佛教非常普遍的传统。那些在家人,他们忙忙碌碌,对于某一些戒律,比如说妄语戒等等,他们很难持。然而他会利用机会,每到寺院里面的时候,就去请求长老为他们受戒,受了戒以后,他们在那一天里面去做供养,去请求那些长老啊、比库们为他们说法。这在上座部佛教的寺院里面是太普遍了。他们进到寺院第一件事就是求戒,求三皈五戒,然后呢,再做布施。
如果戒行清凈的人,他的愿望可以得到达成,可以得到实现。所以在家人来说他要拥有德行,他要戒行清凈很容易。他在受五戒的那一剎那,戒行就已经清凈了。但是假如说他破了其中任何一条,那要看他受的戒是哪一类的戒。如果说他是受的整体的戒的话,破一条就全破了。如果是个别个别受的话,破了只是破的那一条破,其它的还在。对于在家人来说,建议他应当经常授三皈五戒。学会读,用巴利语读: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Buddhaü saraõaü gacchàmi.
Dhammaü saraõaü gacchàmi.
Saïghaü saraõaü gacchàmi.
念三次,之后再把五戒念一次,这样的话,就可以得受五戒,这是自受的方法。受了三皈五戒之后再做布施。布施这个是对于持戒者的要求,就是如果他的戒行清凈那么他可以去做布施。同样的,在做布施的时候应当有欢喜心,用欢喜心来布施,不要很麻木,要有欢喜心,而且呢要相信业果,要相信因果。对于因果要有坚定的信心,任何事物都是有条件的。假如我们现在所做的善行能够得到善报,这种对业果的相信,对业果的智慧,称为业果智。
有的人的布施是没有智慧的,有的人的布施是有智慧的。有智慧是什么?有几种层次,第一种,就是在布施的时候相信因果,对于业果法则有信心,这是属于业果智。这种呢我相信对于佛教徒来说并不难,要生起这样的智慧并不难;而第二种呢,就是禅那的智,禅那的智他可以在布施之前先入定,出定之后呢,入定出来之后呢,他才再去布施;另外一种是修观的智,修观的智他可以观照并没有一个称为真正的「我」,我是无常、苦、无我的,我所布施的东西也是无常、苦、无我的,我所供养的那一位对象也是无常、苦、无我的,没有一个实体的。这样的先修观,再观照布施者,布施的物品跟受施者都是无我的,都是没有实体的。这种称为vipassanà观智。
但是对于绝大部分的在家人来说第一种是非常可靠的,并且是非常容易生起的,但是我们必须得要知道:如果用麻木的,用那种随波逐流或随顺人情的那种方式去布施那种是没有智能的布施。比如说,人家问你:「你为什么要布施?」你回答:「不知道哦,我看到他布施我就布施喽。」或者说有时候到寺庙,看到人家拜他也拜,看到人家跪他也跪,但是具体做了有什么意义他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跪他也不知道,这个称为没有智慧的布施。而且还有另外一种布施呢是有污染的布施,比如说,他布施他是为了求这个,求那个,虽然他也相信因果,但是他这种可能是,我今天布施了,我捐了多少多少钱,就希望我能够中彩…
《宝峰禅寺禅修营(第一期止观禅修营结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