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念处经》开示(一)

  《大念处经》开示(一)

  宝峰禅寺禅修营

  2007年6月16日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3X)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等觉者! (三遍)

  

  各位法师,各位同学,各位大德,各位同修,今天是2007宝峰禅寺第二期主办禅修的第一天,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会连续讲一部经,讲这部经将会跨两期的时间,第一期的禅修营时间已经结束了,它的时间是从6月5号到14号,第二期是从6月16号到25号,而接着第三期将会从6月28号到7月7号。

  在这一期的禅修营里和下一期的禅修营里我们将会讲一部经。这部经在上座部佛教流传的国家和地区里几乎是家喻户晓的。我想,某些人也已经想到是哪一部经了,这部经是《大念处经》(Mahàsatipaññhànasuttaü)。

  这部经之所以重要,之所以出名,并不是说在这部经里,佛陀说念诵这部经有怎样的威力,也不是说这部经是歌颂什么功德,这部经之所以在上座部佛教中广泛地被流传、被传诵、被实践,是因为这部经都是讲禅修、讲如何修行的,这部经的名字叫Mahàsatipaññhànasuttaü。

  Mahà是大,在这里并不是大小的大,而是在经文的编辑中,有很多的经文如果它的名字相同的话,通常会把第一部经称为大,第二部经称为小。但是这里的大小只是名字,并不是说它的篇幅长或者说它更重要。在经里面有很多,比如说《大象迹喻经》、《小象迹喻经》;《教诫罗侯罗大经》,《教诫罗侯罗小经》。这里的大小是因为经名相同,为了方便识别,所以才加上大跟小,在经典里面如果出现mahà和cåëa的时候,我们就不应当认为大的更重要,小的不重要,不是这样的意思。

  Satipaññhàna,sati是念,这里的念特别是指正念(samma-sati)。念是什么意思呢?念是一种心所,是一种美心所,在《阿毗达摩》中是美心所,它的意思是把心沉入于目标,所以,我们经常强调要正念。念是把心完全沉入于目标,这种沉入象什么呢?就象一颗石头放在水里它会沉进水中,而不会象浮萍或象泡沫一样,如果你把一块泡沫丢到水里它会浮上来,你想把它按下去,它还是会浮上来。所以念是沉入,我们的心很稳地投进目标里面。

  如果我们修的是ànàpànasati,那么我们把心投进目标,沉入我们的呼吸。如果修vipassanà,那么我们把心投进我们所观照的名色法这些行法当中,这就叫做sati。而sati有时候(也有其它的意思),比如现在在缅甸已经变成很普遍的一个用词,叫做注意、留意、留心等等。Paññhàna的本来意思就是出发、现起,在这里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念的现起或者念的建立之处,ññhàna是地方。通常我们把satipaññhàna翻译成念住或者念处,念处更准确。

  在经典里一般提到念处有四种,他们分别是:Kàyàsatipassanà,Vedanàsatipassanà,Cittàsatipassanà,Dhammàsatipassanà。Kàyàsatipassanà是身念处,kàyà,是身体的身。Vedanà是受,感受的受,vedanàsatiupassanà是受念处。Cittàsatipassanà是心念处,città是心,心识的心。Dhammàsatipassanà是法念处。这里所提到的kàyà,vedanà,città,dhammà四种都是指所缘,心的所缘,心所取的目标,依此来分的。也就是说一个人把正念投入于这四类的目标,取这四类目标来修行,来修习止或者修习观。

  因此,我们把正念立足于这四个目标,我们称为念处或者说念所建立的地方。建立在那里?建立在身、建立在受、建立在心、建立在法。就如说kàye kàyànupassã viharati,kàye就是对于身,在于身,kàyànupassã就是随观于身,viharati,是住,安住。对于身,安住于身而随观住,passanà伫立的地方。

  Suttaü是经,它的梵文是sutra,古代翻译成修多罗或者苏打拉,巴利是sutta,原来的意思是线,线也叫sutta,现在我们说经也是叫sutta,Mahàsatipaññhàna是这部经的名字,称为《大念处经》。

  这部经现在在斯里兰卡、在缅甸、在泰国、在老挝、在孟加拉国的东北部等等,凡是有上座部佛教流传的地方,都非常流行,而且人们经常传诵、经常来读诵。而那些住在森林、住在村落、住在城市里面的禅师(Sayàdaw)、大长老(Mahàthera)、阿姜(Achaan),他们都教导四念处的禅修方法。而且到目前为止,上座部佛教的那些Sayàdaw、Achaan、Mahàthera他们所教导的方法几乎都没有离开过四念处。他们有的是强调身念处、有的是强调受念处、有的强调心念处,他们各自的强调不同。

  在泰国跟缅甸,特别是在缅甸,自古以来禅修的风气都非常浓厚。所以,一直以来在森林里面都有很多阿拉汉。乃至到近现代,缅甸还是有很多阿拉汉的一个地方。所以说,四念处的修习几乎是遍及整个缅甸上下。

  比如说,在泰国有个叫阿姜念的女在家人,她所教导的身念处来源也是从缅甸过来的。比如说强调受念处的有雷迪西亚多(Ledi Sayàdaw)、磨古西亚多(Mogok Sayadaw),还有最近流行于全世界的西亚多葛印卡(S. N. Goenka),这些是强调受念处的。强调心念处的比如说有阿姜·查(Venerable Achaan Chaa),在缅甸有雪烏明西亚多(Shwe Oo Min Sayadaw)等等,他们是强调心念处的。也就是说他们的侧重点不同,但是他们都是依照这部经开展、发展出来的一种禅修方法。

  这种方法在上座部佛教国家,几乎所有的禅修者讲到禅修(bhàvanà)、讲到修行,他们都离不开这部经的教导。虽然说很多经典也有指导禅修的方法,但是这部经典是很特别的。因为这部经典,它几乎依照所缘的方法,系统地整合了禅修的一些很实际的,操作性很强的修行方法。在这部经里面一共教了二十一种禅修的方法。假如,我们能够深入地了解这部经的话,就是说我们不要停留在字面上,而是深入这部经,特别是我们依照义注(aññhakathà)的方法,我们会发现其实二十一种方法,每一种方法义注里都有解释如何证悟阿拉汉的方法。

  这二十一种方法分别是:

  身念处有十四种方法。这十四种方法直接在经文本文都有指出,这十四种称为身念处。身念处这十四种是:第一种、入出息念(ànàpànasati);第二种、四种威仪(iriyapatha);第三种、正知(sampajàna);第四种、厌恶想(patikåla),厌恶,讨厌,就是三十二身分;第五种至十三种是称为坟场观或坟墓观,一共有九种;第十四种是四界分别,地、水、火、风。这十四种就称为身念处(Kàyàsatipassanà)。

  受念处(Vedanàsatipassanà)有一种方法。观受,这一种是心所,有时候可以再分为九种,就是观九种受的,我们在讲经文时会学习到。

  心念处(Cittàsatipassanà)有一种方法。如果再细分的话有十六种,就是依照十六种心的状态来分别,来进行vipassanà。

  法念处(Dhammàsatipassanà),dhammà是法,法念处一共有五种方法,分别是:五盖、五取蕴、十二处、七觉支和四圣谛。

  十四加上一再加一等于十六,加上五就是二十一,所以,在这部经里佛陀一共教导了二十一种禅修的方法。

  除了这部经之外,在《中部》的第十经,《长部》的第二十二经就称为《大念处经》。而《中部》(Majjhimanikàya)的第十经,就称为《念处经》(Satipaññhànasuttaü),在缅文版的《念处经》跟《长部》的《大念处经》,他们是一模一样的,一字不多,一字不少。但是在斯里兰卡的传本里面,在《四圣谛》里面,《中部》它只是提到应当如实知见四圣谛,然后它没有广说四圣谛,但是在《长部》,它就有广说,这就是斯里兰卡传本,在缅甸传本这两部经是一模一样的。

  而在《相应部》(Sa§yuttanikàya)里面也有很多经,专门有Satipaññhàna,Sa§yutta是念处相应,里面专门讲四念处的。而在《增支部》(Aïguttaranikàya)里面也有讲四念处,在《阿毗达摩注疏》(Abhidhamma vibhaga)也有专门一篇是讲念处的。由此可见,念住、念处的修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是佛陀经常强调的。

  有一次,佛陀打了一个比喻,有一种叫鹌鹑的动物,它飞出去结果给老鹰抓到了。大家要知道,这是个比喻的故事。鹌鹑就哭,老鹰就说:「你为什么要哭?」它说:「我因为不小心离开了自己的活动区域,所以就给你抓到了。」老鹰说:「那你的活动、生活区域在那里?」它说:「我生活的区域在田地里。」老鹰很自信,说:「好吧,那我就放…

《《大念处经》开示(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