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念處經》開示(一)
寶峰禅寺禅修營
2007年6月16日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3X)
禮敬彼世尊、阿拉漢、正等覺者! (叁遍)
各位法師,各位同學,各位大德,各位同修,今天是2007寶峰禅寺第二期主辦禅修的第一天,從今天開始我們將會連續講一部經,講這部經將會跨兩期的時間,第一期的禅修營時間已經結束了,它的時間是從6月5號到14號,第二期是從6月16號到25號,而接著第叁期將會從6月28號到7月7號。
在這一期的禅修營裏和下一期的禅修營裏我們將會講一部經。這部經在上座部佛教流傳的國家和地區裏幾乎是家喻戶曉的。我想,某些人也已經想到是哪一部經了,這部經是《大念處經》(Mahàsatipaññhànasuttaü)。
這部經之所以重要,之所以出名,並不是說在這部經裏,佛陀說念誦這部經有怎樣的威力,也不是說這部經是歌頌什麼功德,這部經之所以在上座部佛教中廣泛地被流傳、被傳誦、被實踐,是因爲這部經都是講禅修、講如何修行的,這部經的名字叫Mahàsatipaññhànasuttaü。
Mahà是大,在這裏並不是大小的大,而是在經文的編輯中,有很多的經文如果它的名字相同的話,通常會把第一部經稱爲大,第二部經稱爲小。但是這裏的大小只是名字,並不是說它的篇幅長或者說它更重要。在經裏面有很多,比如說《大象迹喻經》、《小象迹喻經》;《教誡羅侯羅大經》,《教誡羅侯羅小經》。這裏的大小是因爲經名相同,爲了方便識別,所以才加上大跟小,在經典裏面如果出現mahà和cåëa的時候,我們就不應當認爲大的更重要,小的不重要,不是這樣的意思。
Satipaññhàna,sati是念,這裏的念特別是指正念(samma-sati)。念是什麼意思呢?念是一種心所,是一種美心所,在《阿毗達摩》中是美心所,它的意思是把心沈入于目標,所以,我們經常強調要正念。念是把心完全沈入于目標,這種沈入象什麼呢?就象一顆石頭放在水裏它會沈進水中,而不會象浮萍或象泡沫一樣,如果你把一塊泡沫丟到水裏它會浮上來,你想把它按下去,它還是會浮上來。所以念是沈入,我們的心很穩地投進目標裏面。
如果我們修的是ànàpànasati,那麼我們把心投進目標,沈入我們的呼吸。如果修vipassanà,那麼我們把心投進我們所觀照的名色法這些行法當中,這就叫做sati。而sati有時候(也有其它的意思),比如現在在緬甸已經變成很普遍的一個用詞,叫做注意、留意、留心等等。Paññhàna的本來意思就是出發、現起,在這裏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爲念的現起或者念的建立之處,ññhàna是地方。通常我們把satipaññhàna翻譯成念住或者念處,念處更准確。
在經典裏一般提到念處有四種,他們分別是:Kàyàsatipassanà,Vedanàsatipassanà,Cittàsatipassanà,Dhammàsatipassanà。Kàyàsatipassanà是身念處,kàyà,是身體的身。Vedanà是受,感受的受,vedanàsatiupassanà是受念處。Cittàsatipassanà是心念處,città是心,心識的心。Dhammàsatipassanà是法念處。這裏所提到的kàyà,vedanà,città,dhammà四種都是指所緣,心的所緣,心所取的目標,依此來分的。也就是說一個人把正念投入于這四類的目標,取這四類目標來修行,來修習止或者修習觀。
因此,我們把正念立足于這四個目標,我們稱爲念處或者說念所建立的地方。建立在那裏?建立在身、建立在受、建立在心、建立在法。就如說kàye kàyànupassã viharati,kàye就是對于身,在于身,kàyànupassã就是隨觀于身,viharati,是住,安住。對于身,安住于身而隨觀住,passanà伫立的地方。
Suttaü是經,它的梵文是sutra,古代翻譯成修多羅或者蘇打拉,巴利是sutta,原來的意思是線,線也叫sutta,現在我們說經也是叫sutta,Mahàsatipaññhàna是這部經的名字,稱爲《大念處經》。
這部經現在在斯裏蘭卡、在緬甸、在泰國、在老撾、在孟加拉國的東北部等等,凡是有上座部佛教流傳的地方,都非常流行,而且人們經常傳誦、經常來讀誦。而那些住在森林、住在村落、住在城市裏面的禅師(Sayàdaw)、大長老(Mahàthera)、阿姜(Achaan),他們都教導四念處的禅修方法。而且到目前爲止,上座部佛教的那些Sayàdaw、Achaan、Mahàthera他們所教導的方法幾乎都沒有離開過四念處。他們有的是強調身念處、有的是強調受念處、有的強調心念處,他們各自的強調不同。
在泰國跟緬甸,特別是在緬甸,自古以來禅修的風氣都非常濃厚。所以,一直以來在森林裏面都有很多阿拉漢。乃至到近現代,緬甸還是有很多阿拉漢的一個地方。所以說,四念處的修習幾乎是遍及整個緬甸上下。
比如說,在泰國有個叫阿姜念的女在家人,她所教導的身念處來源也是從緬甸過來的。比如說強調受念處的有雷迪西亞多(Ledi Sayàdaw)、磨古西亞多(Mogok Sayadaw),還有最近流行于全世界的西亞多葛印卡(S. N. Goenka),這些是強調受念處的。強調心念處的比如說有阿姜·查(Venerable Achaan Chaa),在緬甸有雪烏明西亞多(Shwe Oo Min Sayadaw)等等,他們是強調心念處的。也就是說他們的側重點不同,但是他們都是依照這部經開展、發展出來的一種禅修方法。
這種方法在上座部佛教國家,幾乎所有的禅修者講到禅修(bhàvanà)、講到修行,他們都離不開這部經的教導。雖然說很多經典也有指導禅修的方法,但是這部經典是很特別的。因爲這部經典,它幾乎依照所緣的方法,系統地整合了禅修的一些很實際的,操作性很強的修行方法。在這部經裏面一共教了二十一種禅修的方法。假如,我們能夠深入地了解這部經的話,就是說我們不要停留在字面上,而是深入這部經,特別是我們依照義注(aññhakathà)的方法,我們會發現其實二十一種方法,每一種方法義注裏都有解釋如何證悟阿拉漢的方法。
這二十一種方法分別是:
身念處有十四種方法。這十四種方法直接在經文本文都有指出,這十四種稱爲身念處。身念處這十四種是:第一種、入出息念(ànàpànasati);第二種、四種威儀(iriyapatha);第叁種、正知(sampajàna);第四種、厭惡想(patikåla),厭惡,討厭,就是叁十二身分;第五種至十叁種是稱爲墳場觀或墳墓觀,一共有九種;第十四種是四界分別,地、水、火、風。這十四種就稱爲身念處(Kàyàsatipassanà)。
受念處(Vedanàsatipassanà)有一種方法。觀受,這一種是心所,有時候可以再分爲九種,就是觀九種受的,我們在講經文時會學習到。
心念處(Cittàsatipassanà)有一種方法。如果再細分的話有十六種,就是依照十六種心的狀態來分別,來進行vipassanà。
法念處(Dhammàsatipassanà),dhammà是法,法念處一共有五種方法,分別是:五蓋、五取蘊、十二處、七覺支和四聖谛。
十四加上一再加一等于十六,加上五就是二十一,所以,在這部經裏佛陀一共教導了二十一種禅修的方法。
除了這部經之外,在《中部》的第十經,《長部》的第二十二經就稱爲《大念處經》。而《中部》(Majjhimanikàya)的第十經,就稱爲《念處經》(Satipaññhànasuttaü),在緬文版的《念處經》跟《長部》的《大念處經》,他們是一模一樣的,一字不多,一字不少。但是在斯裏蘭卡的傳本裏面,在《四聖谛》裏面,《中部》它只是提到應當如實知見四聖谛,然後它沒有廣說四聖谛,但是在《長部》,它就有廣說,這就是斯裏蘭卡傳本,在緬甸傳本這兩部經是一模一樣的。
而在《相應部》(Sa§yuttanikàya)裏面也有很多經,專門有Satipaññhàna,Sa§yutta是念處相應,裏面專門講四念處的。而在《增支部》(Aïguttaranikàya)裏面也有講四念處,在《阿毗達摩注疏》(Abhidhamma vibhaga)也有專門一篇是講念處的。由此可見,念住、念處的修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是佛陀經常強調的。
有一次,佛陀打了一個比喻,有一種叫鹌鹑的動物,它飛出去結果給老鷹抓到了。大家要知道,這是個比喻的故事。鹌鹑就哭,老鷹就說:「你爲什麼要哭?」它說:「我因爲不小心離開了自己的活動區域,所以就給你抓到了。」老鷹說:「那你的活動、生活區域在那裏?」它說:「我生活的區域在田地裏。」老鷹很自信,說:「好吧,那我就放…
《《大念處經》開示(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