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你回田裏,看你又能怎麼樣?」老鷹就把那個小鹌鹑放回到田地裏,結果鹌鹑一到田裏,它就很了不起地說:「老鷹,我現在不怕你了,有本事你就沖過來吧。」那只老鷹說:「好,你這個小不點兒。現在看老子怎麼治你。」它就往下沖,想抓住那個鹌鹑,這個鹌鹑在一個石塊上面罵老鷹,當老鷹即將要沖過來時,它急忙跳下去,跳到那石塊的後面,結果那老鷹就撞死在石頭邊。佛陀在說完這個很有趣的比喻故事就說:
「諸比庫,你們應當知道,你們都有自己的活動區域,你們不要離開自己的活動區域。如果你離開了這個活動區域,那麼你就將被魔王(Màra)抓去。如果你始終都保護在自己的區域,這裏的意思是祖先的區域,祖先的領域,你們一直都活動在這裏,那麼你們將能夠脫離魔王的控製。」
那什麼是你們祖先的領域呢?這就是四念處。也就是說我們借助四念處能夠脫離魔王的魔爪,能夠脫離魔王的控製。魔王的控製是什麼?什麼是魔王的控製?是生、老、死、愁、悲、苦、憂惱。(Jàti,jarà,maraõam,soka,parideva,dukkha,domanassupàyà)這些就是魔鬼的領域,魔鬼控製下的領域。那我們簡單的介紹了這部經,接下來將要進入經文正文了。
經文一開始是:
ßEvaü me sutaü Ý ekaü samayaü bhagavà kuråsu viharati kammàsadhammaü nàma kurånaü nigamo.û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在古盧國,名甘馬薩雲馬的古盧市鎮。」
Evaü me sutaü,evaü是這樣、如是、如此;me是被我,me還有另外一個意思是我的,在這裏是被我;sutaü,是聽、聽到、聽聞。所以古代把這句翻譯的非常准確,“如是我聞”,這很准確,而且言簡意赅。現在有些翻譯成“我聽說的”,好象是這樣,這就不是很對,原來的就翻譯的非常好。
我們在接觸到南傳上座部佛教的時候,就會經常接觸到巴利語,巴利語這種語言並不是叫做巴利,巴利的意思是“聖典”的意思,是特指叁藏Ti-piñaka。Ti-piñaka分別是Vinayapiñaka,Suttapiñaka,Abhidhammapiñaka。這稱爲叁藏,就是《律藏》、《經藏》和《論藏》。根據上座部的傳統,《經藏》跟《論藏》是由ânanda阿難達尊者誦出來的,他誦《經藏》都是用“Evaü me sutaü.”「如是我聞。」他的意思是:我是這樣聽到的,從哪裏聽?從佛陀那裏聽,是聽聞佛陀這樣說。
那巴利的叁藏其中《律藏》是由伍巴離(Upàli)尊者所誦出來的,古代翻譯爲優波離或者優婆離,而《經藏》是由ânanda阿難達尊者所誦出來的。這種經典是在什麼時候誦出的呢?是在佛滅的當年所誦出來的。佛滅那一年是根據上座部(Theravàda)的傳統,是在公元前的544年,也就是說我們今年距離佛陀入滅已經2551年了。那麼這部經是在2551年之前整理而誦出來的,但說這部經會更早,是佛陀在世的時候。也就是說這部經在第一次結集的時候,由阿難達尊者誦出來的。
在第一次結集的時候,當時佛陀剛剛入般涅槃。佛陀入滅第七天的時候,馬哈咖沙巴尊者(Mahàkassapa),就是大迦葉尊者,從南方帶著許許多多的比庫就往古西那拉(Kusinàra,拘屍那揭羅)那個地方趕,結果中途就見到了一個邪命外道,邪命外道手中拿一朵花,馬哈咖沙巴尊者見到那個邪命外道從古西那拉方向過來,就問:
「âvuso(朋友),你有沒有聽到我的導師的消息?」
「哦,沙門Gotama已經在七天之前去世了,你看這朵花就是我從那裏撿來的。」
一聽到大師已經入般涅槃了,當時那一些還沒有離欲的(沒有離欲就包括凡夫、初果聖者跟二果聖者),他們就非常悲傷、很悲痛。他們就說:
「大樹已經倒了,慧日已經西沈了。」
他們就非常的傷心,而叁果阿那嘎彌(anàgàmi)和四果阿拉漢,他們就說:
「這一切真是無常啊!」
當那些人很悲痛的時候,有一個老年才出家的一個愚癡比庫,叫做Subhadda。他就說:
「哎呀,朋友們啊!你們不要這樣悲傷,現在我們可好了,我們想怎麼樣就怎麼樣了。你看那個老頭子在世的時候,經常跟我們說這個你不要做,不要這樣做那樣做,要這樣做要那樣做,現在我們想幹什麼就幹什麼。」
當時,馬哈咖沙巴尊者聽到之後就決意:
「現在在非法非律還沒有蔓延的時候要承擔起責任,准備要結集世尊的法、律。」
當時Mahàkassapa尊者他就一句話不說,匆忙地趕到古西那拉那個地方;然後向佛陀的遺體行最後一禮,之後裝佛陀遺體的棺材就自動地著起火來了;然後等分完舍利,處理完佛陀遺體之後呢,Mahàkassapa尊者就召開了僧團大會。進行一次甘馬(kamma vada)就是羯磨,羯磨當中就決定把他的想法說出來,就是說:
「現在世尊、我們的大師已經去世了,我們有義務應當把世尊一世的法、一代的法,教導、教誡,就是法和律把它整理起來。」
結果,他的提議得到了那些與會的那些大阿拉漢的同意,然後地點就選在王舍城,因爲當時是阿迦答沙都(Ajàtasattu,阿阇世王)統治,而且王舍城有個很好的條件,王舍城是一個盆地,周圍都是山,只要把山口封掉,任何人都不能進來。現在也是,當我們結界的時候,假如學過律的人就知道,我們結界最怕是在做甘馬時,從界裏突然冒出一個比庫來,那這個甘馬就完全無效了。如果是一個界裏面,特別是大界,一個大的區域裏面(mahà sãmà),所有的那些比庫都必須集在一起。假如說突然有人闖進來的話,這次所做的甘馬就是無效的。就是在王舍城(Ràjagaha)大家都覺得那是個非常理想的地方,當時的阿奢世王對佛、法、僧有很強的信心。
于是大家就選在那裏的一個叫做(Sattapaõõileõa)七葉窟,satta是七,paõõi是葉子,leõa是洞窟。決定在這個地方舉行第一次結集,然後一共選了五百位,這五百位其中四百九十九位都是完全斷除煩惱的阿拉漢,而且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因爲在經典裏面經常提到的都有一千二百五十位,如果再多的話有幾萬位阿拉漢,所以,在這裏所選的都必須是證悟四果還有六神通四無礙解智的阿拉漢。其中只有一位,他是初果聖者。但是呢,這一位他是必不可少的,這位就是ânanda尊者。
因爲ânanda尊者是世尊的侍者,他經常跟隨著世尊,而且他聽聞的教法非常多,而且,當時世尊專門要選他做侍者就是因爲他的記憶力非常好,他能夠把世尊所說的教法完完全全地記下來,那時候沒有錄音機啊,但是ânanda尊者他就有這樣的智慧。
因爲佛陀入滅是在Vesàkha(二月)的月圓日,也就是印度曆法的二月十五,相當于公曆的五月的月圓日,也就是我們農曆的四月十五,在那一天入般涅槃。然後大家都決定在vassa就是過雨安居的時候,大家都在王舍城那邊集合,所以就用兩個月的時間,從古西那拉那個地方都到王舍城那邊去集合。
因爲vassa是印度曆法的四月十六,相當于我們農曆的六月十六,這個時候是入雨安居的時候,那麼大家就相約在王舍城那邊集合,然後到了王舍城之後呢,大家商量我們現在應當做什麼呢?世尊贊歎修補,因爲有些房子要修補,所以第一個月的時間,大家就來整理房間、修理那個准備舉行第一次結集的洞窟跟他們的住所,所以在雨安居的叁個月中,第一個月就沒有結集,然後在第二個月開始結集。
一個月之後,進入了第二個月。雨安居有個特點,就是所有的比庫必須在一個地方住,不能夠到處走,不能夠雲遊。所以當時在王舍城裏面只有這五百位給選中的阿拉漢,而且當時阿迦答沙都王還派了兵,就是讓那些沒有選中的比庫全部請他暫時離開,到王舍城的區域外去雨安居。因爲這樣可以保證在整個結集的期間是絕對安全的,不會因爲有人進入界而令那個甘馬變得失效。
然後就在准備結集的前期,那時候其中有一些阿拉漢就在笑,在說:
「在我們中間有一個人夾著腥臭。」意思就是還有很肮髒的東西在身上。這些人其實專門想刺激阿難達尊者。阿難達尊者聽到他就想:「爲什麼這些長老們、尊者們無端端說這些話?哦!我現在發現其他的四百九十九位全部都是證得四無礙解智的四果阿拉漢,但是我現在還只是初果聖者,我還有貪、嗔、癡,我還有lobha、dosa、moha。」于是,他就知道:
「所謂的腥臭不是他人,而是我自己。」
他非常傷心,因爲初果聖者還會傷心。他非常傷心,于是他決定一定要精進努力。然後就開始很精進的禅修,就不象以前一樣很喜歡跟人說法、去教導別人,這時候,他就去禅修,當時修身至念(Kàyàgatàsati),徹夜修行。最後在天亮、明相時證得了阿拉漢果,他就取得了完完全全的資格去參加第一次結集。
第一次結集開始了,當時Mahàkassapa尊者就問那些與會比庫說:「我們應當先結集法藏還是先結集律藏?」這時候,那些與會的大阿拉漢就說:「律是佛陀教法的壽命,律住世,教法才能夠住世。」于是大家…
《《大念處經》開示(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