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念處經》開示(一)▪P3

  ..續本文上一頁一致同意先結集《律藏》。這個時候由Mahàkassapa尊者做主持人,他做問話的人,然後優波離(Upàli)尊者做回答的人。

  當時他就問:「第一條巴拉基嘎(pàràjika波羅夷)是在哪裏製定的?」

  Upàli尊者就說:「在韋沙離(Vesàlã,毗舍離),尊者。」

  「是因誰而製定的?」

  「是因須提那迦蘭陀子(Sudinna Kalandaputta)。」

  「因爲什麼而製定呢?」

  「是因爲淫欲法(Methunadhamma)。」

  他就講了它的因緣,這樣一條一條地寫出。這樣逐漸逐漸地問,一問一答;一問一答……然後就把《律藏》結集出來。之後呢,又輪到阿難達尊者,阿難達尊者登上了法座,然後又由Mahàkassapa尊者負責問,比如說:「第一部經――《梵網經》(Brahmajàla Suttaü)是在哪裏製定的?」阿難達尊者再回答,就這樣一部一部,結果把五部經全部誦出來。所以當我們看《律藏》的時候,Upàli尊者誦出的《律藏》跟ânanda尊者誦出的《經藏》是不同的。在《律藏》裏面一開頭就是:“Tena samayena buddho bhagavà sàvatthiyaü viharati jetavane anàthapiõóikassa àràme……”都是這樣的。但是呢,阿難達尊者誦出的《經藏》就不是,ânanda尊者誦的是:“Evaü me sutaü - Ekaü samayaü bhagavà sàvatthiyaü viharati jetavane anàthapiõóikassa àràme……”

  所以他們就不同,如果翻譯成現代的語言是:

  「爾時,佛世尊住在沙瓦提(Sàvatthã)城祗樹給孤獨園……」

  但是阿難達尊者誦出的是: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在舍衛城祗樹給孤獨園……」

  他們的風格就很明顯地在誦出不同的藏(piñaka)中可以呈現出來。因爲叁藏裏面的《經藏》是由阿難達尊者所誦出來的,因此,凡是他誦出的《經藏》,前面的四部:《長部》(Dãghanikàya)、《中部》(Majjhimanikàya)、《相應部》(Sa§yuttanikàya)、《增支部》(Aïguttaranikàya),都有一個特點,每一部經一開始就是:

  ßEvaü me sutaü Ý ekaü samayaü bhagavà……û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在……」

  這就是阿難達尊者所誦出《經藏》的特點。所以在這裏所說的evaü me sutaü是這樣來的,是由在結集的時候阿難達尊者所誦出的。這裏的me是阿難達尊者,sutaü是聽聞佛陀所講的這部經,而這裏所說的sutaü是指所聽到的這部Mahàsatipaññhàna。

  接著再講到ekaü samayaü,ekaü是一,samayaü有很多種意思:有一種是時間;還有一種是臨時的、暫時的意思;還有一種是場合、場地的意思;還有一種是集會的意思。所以samayaü有很多的意思,必須得連接上下文來決定。

  Bhagavà他的原句是bhaga再加vant,bhaga的意思是祥瑞、幸福、很幸運的意思,vant是擁有的意思。所以bhagavà這裏他作爲主格,bhagavà就是擁有種種祥瑞的、擁有種種吉祥的。所以英文就翻譯成(Blessed One)。這是阿難達尊者在《經藏》裏面對佛陀的稱呼。在《律藏》裏面Upàli尊者他不是直接稱bhagavà而稱buddhabhagavà佛世尊。而阿難達尊者就稱佛陀爲bhagavà,是世尊,這個也是經跟律不同的特點之一。

  下面講到Kuråsu viharati,住在古盧國。Kurå 是一個地方名,Kurå古代翻譯爲俱盧或者翻譯成拘樓,拘樓國或者翻譯爲俱盧國,這個地方現在在哪裏呢?古盧國這個地方在現在的印度新德裏的南邊,再往南一點點的地方。這個區域、這個國家在佛陀在世的時候還是屬于古印度的中國(Majjhimadisā),是屬于古印度的中國的最西端。換而言之,這個地方是世尊一代,他一生所遊化的、所行走遊化的最西端,再遠于此西端的話,世尊並沒有去過,即使去過也是用神通去的。如果是遊化的話,這裏的古盧國是屬于最西端。

  然後接著是Kammàsadhammaü nàma kurånaü nigamo是有個名爲Kammàsadhammaü 的古盧市鎮,古盧是指那裏的人叫做古盧人。Kammàsadhammaü 是這個鎮的名字,就好象說我們說這裏是江西省靖安縣這個寶峰鎮,而這是個名字Kammàsadhammaü。

  據說,在這個鎮裏面並沒有適合世尊所居住的地方,但是在這個鎮的外面有一個水源很充足,風景很迷人的森林,世尊跟諸比庫就住在這個樹林裏面。然後,每天早上,世尊跟諸比庫就到這個鎮上去托缽。因爲古盧國那裏也不象在恒河那樣炎熱,那邊的氣候稍微涼快一點,而且那邊的食物和雨水都非常好,非常有利于健康。所以那裏的居民身心都很健康,而且也很有智慧,大家能夠接受深奧的教理和法義。

  正是因爲這樣,佛陀就在這個地方爲當地的人開示這部經典,從而教導了二十一種證悟阿拉漢的方法。就好象一個人他得到了一個金色的寶盒,他就會把那些花、那些珍寶等等很珍貴的東西,都放在這個金色的寶盒裏。同樣的,古盧國人民有那麼好的智慧,那麼好的根器,因此世尊就在這個地方開示了很多經典。有很多經典就是在這個地方所講的。

  比如說有一部講修緣起,修行緣起很重要的經,就講十二緣起的,叫做《大因緣經》(Mahànidàna Sutta),在長部裏面,這部經典佛陀也是在這個地方所教導的。還有教導兩部經Sàropama Sutta,就是《大心材喻經》和《小心材喻經》,在這部經裏,佛陀專門教導修習戒、定、慧,而且教導一個禅修者、一個比庫不能夠因爲只是修戒,戒清淨了就滿足于戒,他還必須修定。修定了之後,他還不能夠滿足于定,他還必須再修觀,修觀不能夠滿足于觀,他還必須一直證到阿拉漢果。

  這兩部經都是用一個人去森林裏面砍樹來比喻,砍樹的人只是砍了一些枝葉,砍了一些樹皮、樹枝回來,這些都不是要的,要的是心材,樹木的心材。同樣的,一個禅修者他不能夠停留在任何一個地方而不前進,他要依戒、定、慧的次第禅修,一直要達到目標。這幾部經也是佛陀在這個地方開示,所以可知那裏的人已經有戒、定、慧的修行。

  而且還有一部經叫做《樹喻經》(Rukkhåpama Sutta),還有《護國經》(Raññhapàla Sutta),Raññhapàla也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弟子,這部經也是在這裏開示的。還有《摩犍地耶經》(Màgandiya Sutta)及《不動適應經》(âne¤jasappàya Sutta),這些經典都是佛陀在這邊所教導的,而且,這些經典基本上就是指向禅修的。

  比如說《護國經》是講如何離欲的。它是講一個長者子,他很有錢,後來他出了家,成爲信心第一的弟子。這是指在世尊弟子當中,信心第一出家的弟子。故事說到有一次這位尊者回家鄉去,他的家裏人要逼他還俗,他如何逃脫的故事。後來,有個國王問他:「你的家庭那麼好,生活條件那麼好,你還那麼年輕,你爲什麼還要出家?」結果他就跟國王說了這部經典。所以這些經典都是非常強地指向禅修的,因此世尊能夠得到這麼好的根器,這麼好基礎的人,因此佛陀在這裏開示了這部經Mahàsatipaññhànasuttaü。

  所以,當我們看《大念處經》的時候我們會看到,在經裏基本沒有講戒律的部分,因爲已經有基礎了,他也沒有直接講到要修阿那巴那達要到第四禅,然後再修其它的,也沒有講到,是不是?爲什麼呢?因爲聽法者有基礎了。然後在講到阿那巴那或講到其它業處的時候,只是講到你應當以身隨觀身,身體之法,他也沒有講你如何去修緣起,爲什麼?因爲在之前都已經講過,這些都是基礎。所以這個時候呢,佛陀可以直接講,如何把取所緣而修行的方法。所以,我們不能夠忽視佛陀在講這部經的時候他的聽衆對象的根基,弄錯對象,那麼自己就會對法産生沒必要的誤解。

  同時呢,住在古盧國的無論是出家衆還是在家衆,他們都非常精進的把他們的修行運用到生活當中去,他們在生活當中也經常修行四念處,即使是奴隸、工人、奴仆他們都不會例外。他們的談論不會象我們現在這樣,談論今天吃了什麼,談論家裏那些瑣碎,孩子怎麼樣啊,也不會談論在哪裏有好東西買,談論哪裏化妝品更好,哪裏衣服更名貴等等,不是談論這些。他們談論的內容都是談論如何修行。在水井邊或者在紡織工廠裏面,聽不到那些人在談論那些閑言閑語。

  假如一個婦女問另外一個婦女:

  「大姐,你修哪一種念處啊?」

  如果得到的答案是:

  「我並沒有修任何念處。」

  那這個時候,問話的人肯定就會批評說:

  「你這個人的生命是可恥的,雖然你活著,但是你就象行屍走肉一樣。」

  就會這樣批評她,但如果她得到的答案是:

  「哦,我在…

《《大念處經》開示(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