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致同意先结集《律藏》。这个时候由Mahàkassapa尊者做主持人,他做问话的人,然后优波离(Upàli)尊者做回答的人。
当时他就问:「第一条巴拉基嘎(pàràjika波罗夷)是在哪里制定的?」
Upàli尊者就说:「在韦沙离(Vesàlã,毗舍离),尊者。」
「是因谁而制定的?」
「是因须提那迦兰陀子(Sudinna Kalandaputta)。」
「因为什么而制定呢?」
「是因为淫欲法(Methunadhamma)。」
他就讲了它的因缘,这样一条一条地写出。这样逐渐逐渐地问,一问一答;一问一答……然后就把《律藏》结集出来。之后呢,又轮到阿难达尊者,阿难达尊者登上了法座,然后又由Mahàkassapa尊者负责问,比如说:「第一部经――《梵網經》(Brahmajàla Suttaü)是在哪里制定的?」阿难达尊者再回答,就这样一部一部,结果把五部经全部诵出来。所以当我们看《律藏》的时候,Upàli尊者诵出的《律藏》跟ânanda尊者诵出的《经藏》是不同的。在《律藏》里面一开头就是:“Tena samayena buddho bhagavà sàvatthiyaü viharati jetavane anàthapiõóikassa àràme……”都是这样的。但是呢,阿难达尊者诵出的《经藏》就不是,ânanda尊者诵的是:“Evaü me sutaü - Ekaü samayaü bhagavà sàvatthiyaü viharati jetavane anàthapiõóikassa àràme……”
所以他们就不同,如果翻译成现代的语言是:
「尔时,佛世尊住在沙瓦提(Sàvatthã)城祗树给孤独园……」
但是阿难达尊者诵出的是: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舍卫城祗树给孤独园……」
他们的风格就很明显地在诵出不同的藏(piñaka)中可以呈现出来。因为三藏里面的《经藏》是由阿难达尊者所诵出来的,因此,凡是他诵出的《经藏》,前面的四部:《长部》(Dãghanikàya)、《中部》(Majjhimanikàya)、《相应部》(Sa§yuttanikàya)、《增支部》(Aïguttaranikàya),都有一个特点,每一部经一开始就是:
ßEvaü me sutaü Ý ekaü samayaü bhagavà……û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在……」
这就是阿难达尊者所诵出《经藏》的特点。所以在这里所说的evaü me sutaü是这样来的,是由在结集的时候阿难达尊者所诵出的。这里的me是阿难达尊者,sutaü是听闻佛陀所讲的这部经,而这里所说的sutaü是指所听到的这部Mahàsatipaññhàna。
接着再讲到ekaü samayaü,ekaü是一,samayaü有很多种意思:有一种是时间;还有一种是临时的、暂时的意思;还有一种是场合、场地的意思;还有一种是集会的意思。所以samayaü有很多的意思,必须得连接上下文来决定。
Bhagavà他的原句是bhaga再加vant,bhaga的意思是祥瑞、幸福、很幸运的意思,vant是拥有的意思。所以bhagavà这里他作为主格,bhagavà就是拥有种种祥瑞的、拥有种种吉祥的。所以英文就翻译成(Blessed One)。这是阿难达尊者在《经藏》里面对佛陀的称呼。在《律藏》里面Upàli尊者他不是直接称bhagavà而称buddhabhagavà佛世尊。而阿难达尊者就称佛陀为bhagavà,是世尊,这个也是经跟律不同的特点之一。
下面讲到Kuråsu viharati,住在古卢国。Kurå 是一个地方名,Kurå古代翻译为俱卢或者翻译成拘楼,拘楼国或者翻译为俱卢国,这个地方现在在哪里呢?古卢国这个地方在现在的印度新德里的南边,再往南一点点的地方。这个区域、这个国家在佛陀在世的时候还是属于古印度的中国(Majjhimadisā),是属于古印度的中国的最西端。换而言之,这个地方是世尊一代,他一生所游化的、所行走游化的最西端,再远于此西端的话,世尊并没有去过,即使去过也是用神通去的。如果是游化的话,这里的古卢国是属于最西端。
然后接着是Kammàsadhammaü nàma kurånaü nigamo是有个名为Kammàsadhammaü 的古卢市镇,古卢是指那里的人叫做古卢人。Kammàsadhammaü 是这个镇的名字,就好象说我们说这里是江西省靖安县这个宝峰镇,而这是个名字Kammàsadhammaü。
据说,在这个镇里面并没有适合世尊所居住的地方,但是在这个镇的外面有一个水源很充足,风景很迷人的森林,世尊跟诸比库就住在这个树林里面。然后,每天早上,世尊跟诸比库就到这个镇上去托钵。因为古卢国那里也不象在恒河那样炎热,那边的气候稍微凉快一点,而且那边的食物和雨水都非常好,非常有利于健康。所以那里的居民身心都很健康,而且也很有智慧,大家能够接受深奥的教理和法义。
正是因为这样,佛陀就在这个地方为当地的人开示这部经典,从而教导了二十一种证悟阿拉汉的方法。就好象一个人他得到了一个金色的宝盒,他就会把那些花、那些珍宝等等很珍贵的东西,都放在这个金色的宝盒里。同样的,古卢国人民有那么好的智慧,那么好的根器,因此世尊就在这个地方开示了很多经典。有很多经典就是在这个地方所讲的。
比如说有一部讲修缘起,修行缘起很重要的经,就讲十二缘起的,叫做《大因缘经》(Mahànidàna Sutta),在长部里面,这部经典佛陀也是在这个地方所教导的。还有教导两部经Sàropama Sutta,就是《大心材喻经》和《小心材喻经》,在这部经里,佛陀专门教导修习戒、定、慧,而且教导一个禅修者、一个比库不能够因为只是修戒,戒清净了就满足于戒,他还必须修定。修定了之后,他还不能够满足于定,他还必须再修观,修观不能够满足于观,他还必须一直证到阿拉汉果。
这两部经都是用一个人去森林里面砍树来比喻,砍树的人只是砍了一些枝叶,砍了一些树皮、树枝回来,这些都不是要的,要的是心材,树木的心材。同样的,一个禅修者他不能够停留在任何一个地方而不前进,他要依戒、定、慧的次第禅修,一直要达到目标。这几部经也是佛陀在这个地方开示,所以可知那里的人已经有戒、定、慧的修行。
而且还有一部经叫做《树喻经》(Rukkhåpama Sutta),还有《护国经》(Raññhapàla Sutta),Raññhapàla也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弟子,这部经也是在这里开示的。还有《摩犍地耶经》(Màgandiya Sutta)及《不动适应经》(âne¤jasappàya Sutta),这些经典都是佛陀在这边所教导的,而且,这些经典基本上就是指向禅修的。
比如说《护国经》是讲如何离欲的。它是讲一个长者子,他很有钱,后来他出了家,成为信心第一的弟子。这是指在世尊弟子当中,信心第一出家的弟子。故事说到有一次这位尊者回家乡去,他的家里人要逼他还俗,他如何逃脱的故事。后来,有个国王问他:「你的家庭那么好,生活条件那么好,你还那么年轻,你为什么还要出家?」结果他就跟国王说了这部经典。所以这些经典都是非常强地指向禅修的,因此世尊能够得到这么好的根器,这么好基础的人,因此佛陀在这里开示了这部经Mahàsatipaññhànasuttaü。
所以,当我们看《大念处经》的时候我们会看到,在经里基本没有讲戒律的部分,因为已经有基础了,他也没有直接讲到要修阿那巴那达要到第四禅,然后再修其它的,也没有讲到,是不是?为什么呢?因为听法者有基础了。然后在讲到阿那巴那或讲到其它业处的时候,只是讲到你应当以身随观身,身体之法,他也没有讲你如何去修缘起,为什么?因为在之前都已经讲过,这些都是基础。所以这个时候呢,佛陀可以直接讲,如何把取所缘而修行的方法。所以,我们不能够忽视佛陀在讲这部经的时候他的听众对象的根基,弄错对象,那么自己就会对法产生没必要的误解。
同时呢,住在古卢国的无论是出家众还是在家众,他们都非常精进的把他们的修行运用到生活当中去,他们在生活当中也经常修行四念处,即使是奴隶、工人、奴仆他们都不会例外。他们的谈论不会象我们现在这样,谈论今天吃了什么,谈论家里那些琐碎,孩子怎么样啊,也不会谈论在哪里有好东西买,谈论哪里化妆品更好,哪里衣服更名贵等等,不是谈论这些。他们谈论的内容都是谈论如何修行。在水井边或者在纺织工厂里面,听不到那些人在谈论那些闲言闲语。
假如一个妇女问另外一个妇女:
「大姐,你修哪一种念处啊?」
如果得到的答案是:
「我并没有修任何念处。」
那这个时候,问话的人肯定就会批评说:
「你这个人的生命是可耻的,虽然你活着,但是你就象行尸走肉一样。」
就会这样批评她,但如果她得到的答案是:
「哦,我在…
《《大念处经》开示(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