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情,爲什麼?本來你的心已經進入了專注的狀態,你的心本來就已經安住在你的氣息上,只是這個時候你的心、你的身體是用一種更靜止的、更靜態的姿勢坐著而已,而是用一種更專注的、更專一的心去專注呼吸而已。
然後當我們要起座的時候,同樣,也不要立刻就把我們的業處丟開,我們應該提醒自己,現在鈴聲已經響了,鈴聲響就證明說這一座禅修的時間結束,但是禅修的時間結束是不是就等于禅修就結束了?是不是就等于我們的正念可以中斷呢?不是的!禅修結束之後當我們禮佛、收拾好自己的坐墊之後,要起來的時候,不要立刻就離開自己的座位,先下定決心:「且讓我從這個座位一直到我的孤邸,我要保持我的正念。」或者還可以在起來之後,在禅堂裏在不幹擾其它人的情況下,可以先經行一段時間,當你的心持續地都還是繼續放在正念上、放在自己的業處上,那麼你再回孤邸也不遲。
如果用這樣的方法,專修跟平時的散修結合,這樣的話,我們禅修的提升是很快的,就好比剛才的比喻,就是燒開水的比喻。在禅修的時間我們持續禅修,然後平時也禅修,雖然禅修的強度跟專一程度不如在禅坐的時候那麼強,然而還是把我們的心放在業處上,這就好像說燒一鍋水,在一定的時間段燒水,但是,當燒水的時間段已經結束之後,我們仍然保溫,那麼接著要燒就很容易了,是不是?
所以不要在禅修跟禅修之間的這段時間讓心到處漂,要學習保溫,燒水、同時燒水也要學會保溫,一保溫那麼水就不會涼下去,水不會涼下去,我們要再加熱、再燒開就很容易。因此,對于修入出息念的禅修者來說,無論是剛開始修還是有禅那,乃至到你有第四禅也好,你都可以用這樣的方法。這是貫穿在生活當中的一切。
如果是修四界分別的禅修者,這樣的話就更好了,在修四界分別的時候,當我們在禅坐的時候,我們可以依次十二個特相逐一逐一地辨識,剛開始通常會教導推動、然後硬、粗、重、支持、軟、滑、輕、熱、冷、流動、黏結,然而當這十二個特相都可以辨識、非常熟練地辨識之後,通常就會用四界的順序,也就是「硬、粗、重、軟、滑、輕、流動、黏結、熱、冷、支持、推動」這十二個特相的順序,一個一個地辨識,最後在禅坐的時候、禅修時間段,我們再禅修。
在平時我們應當如何修呢?對修四界分別的禅修者來說,平時是很容易修的,爲什麼?因爲我們的一切動作,只要我們的身體在動,這個屬于什麼?我們的身體在動,在四界當中是屬于哪一界?哪一大?風大!對了,我們行走是因爲風大的推動作用才會行走,我們坐下來是因爲風大的作用才能坐下來,我們站立也是因爲風大的作用才會站立。因
此在行走的時候、在經行的時候,只要行走的時候都可以持續地保持著,這個時候我們身體的風大是最強的,這個時候你可以持續辨識推動、推動、推動,你可以知道這個時候你的身體心生風界是很強盛的,這個是屬于推動的作用。在經行的時候,在行走的時候,修四大的人,也是可以很隨意辨識的,有兩種修行方法:第一種是依照次第的修行方法;另外一種方法是專注顯著的方法。
如果是依照次第的方法,就是當你在經行的時候,你從這一端走到那一端,你還是依照我們禅修的次第,就是硬、粗、重、軟、滑、輕、流動、黏結、熱、冷、支持、推動這樣的次序一個一個地辨識,因爲對于在禅坐的時候可以很善巧地辨識的禅修者,他行走的時候辨識也是很容易的,這是屬于依照次第的、依照四界順序的那種經行的方法或行走的方法。
還有另外一種是屬于哪一種特相最顯著就專注哪一種特相,這一種也是可以的。在行走的時候如果你覺得推動是很明顯的,這個時候你就只是專注推動,特別是腳步的推動;有時候你會感覺到這個時候身體可能會比較熱,那麼你就專注到熱,這個時候熱的特相就很明顯,你就專注在熱上;有時候你會感覺到你的身體上身是保持正直,這個時候支持的特相是很明顯的,那麼你就只是知道支持就可以;有時候你會感覺到你走路很輕快,這個時候身體的輕很明顯,你就專注在輕上。
這種是指在行走的時候哪一個特相明顯,你就專注在哪一個。然而,只要是在行走,無論如何風界是最明顯的,然而風界明顯的同時並不是等于說其它的特相就不明顯,如果要注意的話還是可以注意,這個是對于修行四界的禅修者來說,他就可以在行走的時候這樣修行。
對于修行叁十二身分的禅修者來說,同樣,在行走的時候也是個很好的禅修機會。在行走的時候我會發現,這個時候骨架,特別是骨,骨的相是很明顯的,因爲骨拉動、骨的帶動,然後有筋,筋然後再帶動全身,這個時候就會有走路的動作産生,當然我在這裏所說的並不是骨自己在走動,而是由于心生的風界而帶動這個骨架,以這個骨架支撐著整個身體在走路,因此在修叁十二身分的時候,同樣也可以在行走的時候修叁十二身分,而對于這種業處的禅修者來說,也是有兩種方法:
第一種方法就是依照次第的方法:從「頭發、體毛、指甲、牙齒、皮膚、肌肉、筋腱、骨、骨髓、腎、心髒、肝、肋膜、脾、肺、腸、腸間膜、胃中物、糞、腦、然後膽、痰、膿、血、汗、脂肪、淚、膏、唾沫、鼻涕、關節滑液跟尿。」依這個次第,一次一次觀也可以。
如果不是的話,你也可以總體的觀,就觀只是一堆叁十二身分在這條道路上行走,並沒有一個稱爲我的、稱爲人的在行走,只是一堆叁十二身分的組合而已。或者說有時候哪一些身分不清楚、不明顯就忽略它,只要觀照一個以骨架爲主的帶動著一堆肉啊、一堆內髒啊這樣的一堆的東西在那裏行走而已,只是這樣觀照而已。因此我們在修行叁十二身分的時候,在行走的時候也是同樣可以這樣來禅修的。
對于修行慈心的禅修者也是可以,在修行慈心的時候,我們可以站在經行處的一端,然後先對自己修行,先讓自己對自己散播慈愛:讓我快樂安穩,或讓我沒有怨敵。之後,我們就可以對周圍的,比如說其它的禅修者、或人在禅修的,或者附近的這些禅修者,無論見到誰我們都可以對他們散播慈愛,然後再把慈愛慢慢地擴大、擴大,擴大到一切的有情、可見的、不可見的,在上方的、在這個地面上的、在空中飛的、在地下的、任何的有情,都向他散播慈愛。這是對一切有情散播慈愛的。
如果是對于那些剛剛開始修慈心的,你也可以在經行的時候,先站在一邊,然後閉上眼睛先對自己散播慈愛。然後,再取自己所尊敬的人,向他散播慈愛幾回,然後再慢慢地打開眼睛開始走路,在走的時候也是把自己所尊敬的對象,始終放在心中優先的地位,然後持續地向他散播慈愛,這個是對專一對象的。
然而在行走的時候,散播慈愛的禅修者在選擇所緣上會比較靈活、比較機動一點,他可以看到任何的禅修者都可以向他散播慈愛,這種包括我們從早上一起來,先對我們孤邸的這些螞蟻啊、昆蟲啊,對那些住在我們孤邸跟我們同住的那些無形的衆生,先散播慈愛,祝他們快樂:「新的一天開始了,祝你們在新的一天裏快樂安穩,沒有任何身體的跟心靈的痛苦。」
之後再做身體清潔的工作,之後當我們走出門外,見到任何的禅修者都可以向這些禅修者散播慈愛。然後呢,住在這寺院周圍這些無形的衆生,還有很多那些狗啊、雞啊、蟲啊、昆蟲等等,沒有任何差別地向他們散播慈愛,對人也是,見到誰都向他們散播慈愛。然後呢來到禅堂先對所有在禅堂的禅修者散播慈愛,然後要再對住在禅堂裏那些大神力的諸天們散播慈愛,之後呢再坐下來,坐下來之後呢,又再取自己非常尊敬的或者說再取自己已經所禅修到那個階段的所緣,把他放在心中優先的地方,然後持續地散播慈愛,這樣的話對于修慈心也是可以在行走的時候,可以來持續地保持我們的正念跟培育正念。
在這裏就只是指出這四個例子就是:入出息念、四界分別、叁十二身分跟慈心,對其他的業處也是同樣的道理。因此我們可以知道,在修行止業處的時候,還是有很多機會、很多方法可以修的,是不是?並不是說坐下來在禅堂裏面才是禅修,禅堂才是我禅修的地方,其它地方就是我打妄想的地方,是不是?而且,如果是這樣而禅修的禅修者,他的進展是很快的。
我們可以打一個比喻,現在自己來嘗試一下,如果我們只是用一只腳走路,這個時候,一只腳走路能夠走多快?那麼我們再換另外一只腳來走路,這個時候走路的速度能夠有多快?然而,如果我們用兩只腳一起走路,用最快的速度去走,速度有多快?是不是等于我們用左腳單獨走路再加上右腳單獨走路的速度加在一起,就等于兩只腳加在一起的速度呢?是不是?你只是用左腳用你最快的速度去跳,看你能夠跳多快?你再用右腳,用你最快的速度去跳看你能夠跳多快?然而如果你用兩只腳一起跑,能夠有多快?
這個比喻就是我們在禅坐的時候,對自己業處的修習是一只腳在走路,在平時行、住、坐、臥當中如何用功、如何培育我們的正念,這個是另外一只腳。如果我們在禅坐的時候用功,在平時行、住、坐、臥的時候照樣培育正念、照樣保持我們的業處,我們禅修的進展、定力的培育,就不是說你只是你在禅修的時候的進展速度再加上平時分別、個別的速度加起來的總和,這個時候禅修的進展是很快的。這個是對于行處明覺如何在平時當中持續地把業處放在我們的心中首要的地位的方法。
然後我們再講第叁種,(前面說的)第一種是我們在禅坐的時候禅修,第二種是在沒有其它雜務的時候,非禅坐時間的散修,然後還有第叁種,是我們在做事的時候的禅修方法,佛陀在《大念處經》裏講到:「持桑喀帝、缽與衣時保持正知,食、飲、嚼、嘗時保持正知。」推而廣之,我們在做任何事情,乃至到在《大念處經》裏面講到談話跟沈默,我們都應當保持正知。
對于有些時候,我們可能要做一…
《禅林開示 第六講 生活中的禅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