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情,为什么?本来你的心已经进入了专注的状态,你的心本来就已经安住在你的气息上,只是这个时候你的心、你的身体是用一种更静止的、更静态的姿势坐着而已,而是用一种更专注的、更专一的心去专注呼吸而已。
然后当我们要起座的时候,同样,也不要立刻就把我们的业处丢开,我们应该提醒自己,现在铃声已经响了,铃声响就证明说这一座禅修的时间结束,但是禅修的时间结束是不是就等于禅修就结束了?是不是就等于我们的正念可以中断呢?不是的!禅修结束之后当我们礼佛、收拾好自己的坐垫之后,要起来的时候,不要立刻就离开自己的座位,先下定决心:「且让我从这个座位一直到我的孤邸,我要保持我的正念。」或者还可以在起来之后,在禅堂里在不干扰其它人的情况下,可以先经行一段时间,当你的心持续地都还是继续放在正念上、放在自己的业处上,那么你再回孤邸也不迟。
如果用这样的方法,专修跟平时的散修结合,这样的话,我们禅修的提升是很快的,就好比刚才的比喻,就是烧开水的比喻。在禅修的时间我们持续禅修,然后平时也禅修,虽然禅修的强度跟专一程度不如在禅坐的时候那么强,然而还是把我们的心放在业处上,这就好像说烧一锅水,在一定的时间段烧水,但是,当烧水的时间段已经结束之后,我们仍然保温,那么接着要烧就很容易了,是不是?
所以不要在禅修跟禅修之间的这段时间让心到处漂,要学习保温,烧水、同时烧水也要学会保温,一保温那么水就不会凉下去,水不会凉下去,我们要再加热、再烧开就很容易。因此,对于修入出息念的禅修者来说,无论是刚开始修还是有禅那,乃至到你有第四禅也好,你都可以用这样的方法。这是贯穿在生活当中的一切。
如果是修四界分别的禅修者,这样的话就更好了,在修四界分别的时候,当我们在禅坐的时候,我们可以依次十二个特相逐一逐一地辨识,刚开始通常会教导推动、然后硬、粗、重、支持、软、滑、轻、热、冷、流动、黏结,然而当这十二个特相都可以辨识、非常熟练地辨识之后,通常就会用四界的顺序,也就是「硬、粗、重、软、滑、轻、流动、黏结、热、冷、支持、推动」这十二个特相的顺序,一个一个地辨识,最后在禅坐的时候、禅修时间段,我们再禅修。
在平时我们应当如何修呢?对修四界分别的禅修者来说,平时是很容易修的,为什么?因为我们的一切动作,只要我们的身体在动,这个属于什么?我们的身体在动,在四界当中是属于哪一界?哪一大?风大!对了,我们行走是因为风大的推动作用才会行走,我们坐下来是因为风大的作用才能坐下来,我们站立也是因为风大的作用才会站立。因
此在行走的时候、在经行的时候,只要行走的时候都可以持续地保持着,这个时候我们身体的风大是最强的,这个时候你可以持续辨识推动、推动、推动,你可以知道这个时候你的身体心生风界是很强盛的,这个是属于推动的作用。在经行的时候,在行走的时候,修四大的人,也是可以很随意辨识的,有两种修行方法:第一种是依照次第的修行方法;另外一种方法是专注显著的方法。
如果是依照次第的方法,就是当你在经行的时候,你从这一端走到那一端,你还是依照我们禅修的次第,就是硬、粗、重、软、滑、轻、流动、黏结、热、冷、支持、推动这样的次序一个一个地辨识,因为对于在禅坐的时候可以很善巧地辨识的禅修者,他行走的时候辨识也是很容易的,这是属于依照次第的、依照四界顺序的那种经行的方法或行走的方法。
还有另外一种是属于哪一种特相最显著就专注哪一种特相,这一种也是可以的。在行走的时候如果你觉得推动是很明显的,这个时候你就只是专注推动,特别是脚步的推动;有时候你会感觉到这个时候身体可能会比较热,那么你就专注到热,这个时候热的特相就很明显,你就专注在热上;有时候你会感觉到你的身体上身是保持正直,这个时候支持的特相是很明显的,那么你就只是知道支持就可以;有时候你会感觉到你走路很轻快,这个时候身体的轻很明显,你就专注在轻上。
这种是指在行走的时候哪一个特相明显,你就专注在哪一个。然而,只要是在行走,无论如何风界是最明显的,然而风界明显的同时并不是等于说其它的特相就不明显,如果要注意的话还是可以注意,这个是对于修行四界的禅修者来说,他就可以在行走的时候这样修行。
对于修行三十二身分的禅修者来说,同样,在行走的时候也是个很好的禅修机会。在行走的时候我会发现,这个时候骨架,特别是骨,骨的相是很明显的,因为骨拉动、骨的带动,然后有筋,筋然后再带动全身,这个时候就会有走路的动作产生,当然我在这里所说的并不是骨自己在走动,而是由于心生的风界而带动这个骨架,以这个骨架支撑着整个身体在走路,因此在修三十二身分的时候,同样也可以在行走的时候修三十二身分,而对于这种业处的禅修者来说,也是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就是依照次第的方法:从「头发、体毛、指甲、牙齿、皮肤、肌肉、筋腱、骨、骨髓、肾、心脏、肝、肋膜、脾、肺、肠、肠间膜、胃中物、粪、脑、然后胆、痰、脓、血、汗、脂肪、泪、膏、唾沫、鼻涕、关节滑液跟尿。」依这个次第,一次一次观也可以。
如果不是的话,你也可以总体的观,就观只是一堆三十二身分在这条道路上行走,并没有一个称为我的、称为人的在行走,只是一堆三十二身分的组合而已。或者说有时候哪一些身分不清楚、不明显就忽略它,只要观照一个以骨架为主的带动着一堆肉啊、一堆内脏啊这样的一堆的东西在那里行走而已,只是这样观照而已。因此我们在修行三十二身分的时候,在行走的时候也是同样可以这样来禅修的。
对于修行慈心的禅修者也是可以,在修行慈心的时候,我们可以站在经行处的一端,然后先对自己修行,先让自己对自己散播慈爱:让我快乐安稳,或让我没有怨敌。之后,我们就可以对周围的,比如说其它的禅修者、或人在禅修的,或者附近的这些禅修者,无论见到谁我们都可以对他们散播慈爱,然后再把慈爱慢慢地扩大、扩大,扩大到一切的有情、可见的、不可见的,在上方的、在这个地面上的、在空中飞的、在地下的、任何的有情,都向他散播慈爱。这是对一切有情散播慈爱的。
如果是对于那些刚刚开始修慈心的,你也可以在经行的时候,先站在一边,然后闭上眼睛先对自己散播慈爱。然后,再取自己所尊敬的人,向他散播慈爱几回,然后再慢慢地打开眼睛开始走路,在走的时候也是把自己所尊敬的对象,始终放在心中优先的地位,然后持续地向他散播慈爱,这个是对专一对象的。
然而在行走的时候,散播慈爱的禅修者在选择所缘上会比较灵活、比较机动一点,他可以看到任何的禅修者都可以向他散播慈爱,这种包括我们从早上一起来,先对我们孤邸的这些蚂蚁啊、昆虫啊,对那些住在我们孤邸跟我们同住的那些无形的众生,先散播慈爱,祝他们快乐:「新的一天开始了,祝你们在新的一天里快乐安稳,没有任何身体的跟心灵的痛苦。」
之后再做身体清洁的工作,之后当我们走出门外,见到任何的禅修者都可以向这些禅修者散播慈爱。然后呢,住在这寺院周围这些无形的众生,还有很多那些狗啊、鸡啊、虫啊、昆虫等等,没有任何差别地向他们散播慈爱,对人也是,见到谁都向他们散播慈爱。然后呢来到禅堂先对所有在禅堂的禅修者散播慈爱,然后要再对住在禅堂里那些大神力的诸天们散播慈爱,之后呢再坐下来,坐下来之后呢,又再取自己非常尊敬的或者说再取自己已经所禅修到那个阶段的所缘,把他放在心中优先的地方,然后持续地散播慈爱,这样的话对于修慈心也是可以在行走的时候,可以来持续地保持我们的正念跟培育正念。
在这里就只是指出这四个例子就是:入出息念、四界分别、三十二身分跟慈心,对其他的业处也是同样的道理。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在修行止业处的时候,还是有很多机会、很多方法可以修的,是不是?并不是说坐下来在禅堂里面才是禅修,禅堂才是我禅修的地方,其它地方就是我打妄想的地方,是不是?而且,如果是这样而禅修的禅修者,他的进展是很快的。
我们可以打一个比喻,现在自己来尝试一下,如果我们只是用一只脚走路,这个时候,一只脚走路能够走多快?那么我们再换另外一只脚来走路,这个时候走路的速度能够有多快?然而,如果我们用两只脚一起走路,用最快的速度去走,速度有多快?是不是等于我们用左脚单独走路再加上右脚单独走路的速度加在一起,就等于两只脚加在一起的速度呢?是不是?你只是用左脚用你最快的速度去跳,看你能够跳多快?你再用右脚,用你最快的速度去跳看你能够跳多快?然而如果你用两只脚一起跑,能够有多快?
这个比喻就是我们在禅坐的时候,对自己业处的修习是一只脚在走路,在平时行、住、坐、卧当中如何用功、如何培育我们的正念,这个是另外一只脚。如果我们在禅坐的时候用功,在平时行、住、坐、卧的时候照样培育正念、照样保持我们的业处,我们禅修的进展、定力的培育,就不是说你只是你在禅修的时候的进展速度再加上平时分别、个别的速度加起来的总和,这个时候禅修的进展是很快的。这个是对于行处明觉如何在平时当中持续地把业处放在我们的心中首要的地位的方法。
然后我们再讲第三种,(前面说的)第一种是我们在禅坐的时候禅修,第二种是在没有其它杂务的时候,非禅坐时间的散修,然后还有第三种,是我们在做事的时候的禅修方法,佛陀在《大念处经》里讲到:「持桑喀帝、钵与衣时保持正知,食、饮、嚼、尝时保持正知。」推而广之,我们在做任何事情,乃至到在《大念处经》里面讲到谈话跟沉默,我们都应当保持正知。
对于有些时候,我们可能要做一…
《禅林开示 第六讲 生活中的禅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