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些很专心的事情,比如说要看书或者要听法,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让我们的正知产生在做这些事情之前,在听法的时候你不可能只是专注吧?比如说在听法的时候,你只是听法,那个时候暂时就把自己的业处放到一边。举个例子我们比库每半个月都有诵戒。在诵戒的时候,按照戒律我们在诵戒的时候是不能禅修的。如果你要禅修,你也只能够观照耳门的心路过程,为什么呢?
因为诵戒的戒文一开始都是:“Sunàtu me bhante savgho.”就是说:「尊者僧团们(或大德僧团们),请听我言(请听我说)。」就是在提醒每一位比库都应当留心去听的,如果一位比库,在诵《巴帝摩卡》(Pàtimokkha,古译为波罗提木叉),在诵戒的时候他入定,比如说他进入第四禅或什么,即使他入定的功德很大,但是因为他没有留心听,他已经犯了一条巴吉帝亚(pàcittiya,波逸提),如果他因为没有留心听、没有认真去学《巴帝摩卡》,他就犯了巴吉帝亚。然而如果他只是在那里打妄想或者说他没有留心听,那么他也犯了恶作(dukkaña,突吉罗)。
因此,在诵戒的时候要求比库是不能够入定的,如果他要修行,他可以在其它时间可以去修行。同样的如果我们要做一些很用心的,比如说看书啊、闻法这些东西,我们就可以暂时把业处放到一边。
然而其它时间,我们要把业处放到优先的地位。然而有些时候,我们是不能够把业处放在第一位或者说很容易散乱,那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呢?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退而求其次,可以回到前面那两种明觉,那两种正知,也就是有益正知跟适宜正知。
比如说当要起座的时候,我们禅修然后要离开座位的时候,这个时候如果你没有把自己的业处持续地放在首先第一位,那么这个时候你可以稍微知道,现在我起来的时候风界是很强盛的,这个时候你就可以稍微注意一下自己的动作,然后起来。当你站立起来做好其它的事情之后,你又把自己的业处放在首要的位置。
比如说吃饭的时候,在吃的时候,你假如要专注自己气息,能够持续地专注,如果你是修入出息念,能够持续专注自己的气息也好。如果不行的话,那么你也稍微可以专注到:我在吃的时候,由于心生风界的产生,带动了这个嘴巴会张开,然后吞咽或者说我们拿钵等等。
有的人可能会问说:「这一种方法不是属于无痴明觉吗?」就是asammohasampaja¤¤a。是的,无痴明觉那个是对于修行vipassanà的禅修者来说,然而这里呢我们讲的是属于正念,正念也是可以专注在风界,为什么?
因为任何禅修者只要稍微注意都可以知道自己的动作,那这样的话有的禅修者会问:「那这样的话你不是在教其它禅法?」我可以很肯定地说:「不是!我是在教佛陀教导的四种正知。」为什么呢?为什么说我不是在教其它禅法呢?
因为其它禅法都把只是专注在自己的动,比如说那个时候就专注自己动、动、动……伸手、伸手……这样的话其实如果一个禅修者只要他还没有透视到究竟界,那么他很容易就落入概念。因为落入概念,如果说这种禅修方法是属于vipassanà,我们很难肯定。我们只能够说这是一种培育正念的方法。
因此当在专注这些动作的时候你也可以只是专注这些动作,然而不要落入概念。不要说在我行走的时候,左脚、右脚、左脚、右脚或者左、右,左、右,不要这样落入概念。左、右是概念,是属于方所的概念、方位的概念。有人说:这样的话我还是可以把我的专注力专注在动作上啊!是,没错。然而如果你的眼睛你的视力是好的话,为什么一定要加上有色眼镜去看那些东西呢?是不是?
所以,当我们走路的时候,如果你要专注于心生风界的移动的话,只是专注在动的本身,不要加其它的概念下去,这样的话也是可以。然而因为我们在这里并不是说在教无痴明觉,所以退而求其次,这个是属于有益明觉,只要能够把正念放到适当的地方,放到好的地方,那么我们就不应当排斥。然而更重要的是,只要没有其它的所缘,我们还是把我们的心念放在业处上,这个是更重要的。
现在顺便再讲,对于有些已经在修vipassanà的禅修者,他们在行走的时候应当怎么样呢?已经有了vipassanà的禅修者,或者说乃至到只是修色业处跟名业处的禅修者,当他行走的时候也是可以修行,这种修行叫做asammohasampaja¤¤a,也就是不会愚痴的。为什么不会愚痴呢?
因为在他行走的时候他并没有说我在行走、行走的是我,这样的观念、这样的概念。为什么呢?因为他已经可以透视到究竟色法跟究竟名法。对于这样的禅修者,在站立在经行处的一端的时候,他可以先去找自己看、观,修行色界,然后再看自己身体只是色界,然后再一直修行直到见到色聚(kalàpa)。然后他再辨识心所依处,在心所依处里面他会发现到很多的色聚,然后呢?他在心所依处里面他先辨识,一直见到其中有一种是称为心所依处色的。这个时候呢,他再想:「我要行走。」当这种心念一起来的时候,他又在辨识,因为依于这心所依处,所以就会有「我想要走」这样的意门心路过程的产生。
而这意门心路过程它往往是由一个意门转向再加上七个速行,而这意门转向一共有十二个名法,然后速行呢,很有可能是三十四或三十三或三十二个名法,然后呢他辨识这样的心路过程之后呢,会发现到每一个心特别在速行心里面,他都会产生许许多多的心生色法。而这心生色法里面每一个心生色法至少有八种,有些还有加身表就可能有九种,至少有八种究竟色法,也就是:地、水、火、风、颜色、香、味、食素,这八种色法。
这八种色法当中,其中的风界是非常强,而明显的、而显著的。这时候他再辨识这些心生色法扩散到全身,然后因为这心生色法的扩散带动到身体,于是就会有身体的行走。而在这个时候,他应当同时辨识两种色法:一种是带动的色法;一种是被带动的色法。
带动的色法是心生风界最强的心生色法。第二种呢,就是属于其它的,除了带动色法当中的心生色法其它的业生色、心生色、时节生色跟食生色是属于被带动的色法。因为这些色法的行走,所以才会有走的现象,于是他就辨识这些色法,同时由于想要走的心路过程产生,而在这些心路过程里面,它都具有:受蕴、想蕴、行蕴跟识蕴。这四种名蕴再加上刚才带动色法跟被带动色法,一共是五蕴。然后他在行走的时候辨识这五蕴,而只是这五蕴,而并没有一个行走的「我」、行走的「人」。这样的话,他就是在修行无痴明觉。
如果他还可以再修行vipassanà的话,他必须得或者说他可以继续辨识,这些心生色法跟带动的色法跟被带动的色法,里面都是由若干个究竟色法。而这些究竟色法以色聚的形式一生起立刻就坏灭。他观照这些生灭为无常,然后观照这些色法一直都受到生灭的逼迫为苦,然后再观照在这些生灭当中并没有一个实体为无我。同时他也观照名法,这些「想要走」的心路过程的名法为无常、苦、无我。于是他就持续地把无常相、苦相、无我相放在第一位,就这样行走,这是属于无痴明觉的禅修方法。
那无论如何我们在禅修的时候、在平时的时候,既然我们来到这里,就应当好好地利用时间。无论是大家在行走的时候、在坐着的时候、在躺卧的时候、在睡觉之前或者在一醒来的时候、乃至到在说话、在谈话的时候、在沉默的时候、在穿衣服时候、穿袈裟的时候、在拿钵的时候、托钵的时候、吃饭的时候、喝水的时候我们都可以禅修,只要我们始终把心保持了了分明,这个就称为正知。而如果把我们的心放在业处上,这个就是在禅修,这个就称为正念。
如果能够这样持续禅修的、以这样的方法持续保持正念、保持正知而禅修的禅修者,他即使在年轻的时候不能够证得道果,他也可以在中年的时候证得道果;如果不能够在中年证得道果,他也可以在晚年的时候证得道果;如果即使在晚年不能证得道果,他也可以在下一生投身为天神或投身为人的时候可以证得道果。因此,我们要看到我们在行、住、坐、卧当中,这也是一个很好的禅修机会。而且在行、住、坐、卧当中我们持续地保持正念的话,我们能够得到的利益就并不是说我们在禅修,只是在禅坐时间,一天两天这样慢慢积累而得来的利益,就好像烧开水一样,只要我们持续地烧、不间断地烧,开水是很快烧开的。
如果我们只是依靠在禅修、在禅坐的时候烧,平时就让贪欲、让嗔恚、让恶、不善法打败,让胡思乱想、让妄想、执着、让这些妒忌、我慢占据我们的心,这样的话,即使我们能够进步,然而在平时也会有很大的后拉力。
在今天我们讲的,就主要是如何在日常生活当中,在行、住、坐、卧当中持续地保持我们的禅修、保持我们的正念,愿今天晚上的开示,今天晚上的讲座,能够让大家真正得到受用,得到受用的唯一方法就是说,说了就要去做。好,那么我们今天晚上的讨论就讲到这里,下面我们一起来回向:
Idaü me ¤àtãnaü hotu,sukhità hontu ¤àtayo (3x)
Iminà pu¤¤akammena,mà me bàla-samàgamo.
sataü samàgamo hotu,yàva nibbàna-pattiyà.
Idaü me pu¤¤aü àsavakkhayà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 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ü 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 pu¤¤abhàgaü labhantu.
Sàdhu!Sàdhu!Sàdhu!
--------------------------------------------------------------------------------
[1] 禅修者要断除一切烦恼,必须次第经过四道与四果的阶段。即使是在极快速的时间内证悟阿拉汉果,其四道与四果也是次第地发生的。因为能够断除烦恼的就是道智。菩萨在菩提树下证悟无上佛果时也是如此。
[2] 全自觉者:对佛陀的尊称,为巴利语sammàsambuddha的直译。sammà,意为完全地,彻底地,圆满地,正确地;sam,于此作sàmaü解,意为自己,亲自;buddha,即佛陀,意为觉悟者。
诸义注中说:“完全地自己觉悟了一切诸法,故为『全自觉者』。”(Sammà sàma¤ca sabbadhammànaü buddhattà pana sammàsambuddho”ti.)
汉传佛教依梵语samyak-sambuddha音译为三藐三佛陀;意译作正等觉者,正等正觉者、正遍知。
[3] 速行 (javana):直译为迅速地跑。对于凡夫和有学圣者,造作善或不善的业就是在速行的阶段。
《禅林开示 第六讲 生活中的禅修》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