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林开示 第六讲 生活中的禅修▪P3

  ..续本文上一页利益的之后,再进一步省思什么是适合跟不适合。于是他就会选择,在适合与不适合之间就选择适合的东西去做,这是属于前面两种(正知:有益正知跟适宜正知)。

  接着讲行处正知,行处正知跟我们每一个人都切切相关的。有的人说我已经修到了vipassanà,修到vipassanà难道你就不用再修行止业处吗?是不是?所以说还是有帮助的。在修行止业处的时候,「止」的意思就是samatha,samatha是止或者是平静的意思。平静的意思就要求我们在修行这些业处的时候,尽量能够让所缘、让目标越单纯越好、越单一越好。

  我们现在每一个人可以说都属于禅修者,然而在座的也许大部分的人都是属于停留在止业处的阶段。止业处包括:如果你有禅那,你也是在修行止业处。如果你还没有禅那,乃至到你今天刚刚到这里,你还没有任何的禅相、没有任何的禅修体验,但是只要禅修导师给了你业处,你把你的业处放在你的心最优先的地方,那么你还是属于在修止业处。

  修止业处有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是相结合的。第一种就是在这里称为是共修的,就在禅堂里面禅修,坐在禅堂里面按照自己的时间表修行;另外一种是平时,我们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可以修行的。

  现在有很多人认为,我只要按时到禅堂里面去打坐,按时去坐香,北传叫坐香,我们没有坐香的叫法,我们只是打坐禅修,按时去禅修,这样的话就叫做很认真、很精进的一个禅修者,然而真正会禅修的禅修者并不是这样做的。

  即使一个人每天都很准时地去禅堂里面禅修,然而只要他一离开禅堂或者一起座,就妄想啊、一些执着啊就已经占据了他的心,那么,这种人可以说他是很好的禅修者吗?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为什么有些人会发现到:「他禅修很好,但是他有很重的习气。」比如说有些人据说他禅修很好,但是他脾气很大,或者说有些人禅修很好,但是他还有一些不良的习惯。这种情况往往是因为在禅修的时候,他很认真、很用功、很精进,然而在平时由于没有很好地控制好自己的心,没有很好地培育正念,结果就让习气暂时性的占据了他的心,于是就呈现为他在发脾气,他又在做一些不良的习惯。

  在禅修的时候,其实这两种正知都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我们要烧开水,要烧一锅很大锅的开水,我们只是在规定的时间烧开水,时间一到,我们就把火抽离,然后水就慢慢地凉了。然后当时间一到我们又开始烧,水还没有开,但时间一到我们又把火抽离了,这锅水什么时候才能够烧开啊?

  大家想一想,现在我们一天禅修的时间:凌晨一个半小时,上午一个半小时,下午两座是三个小时再加上晚上是一个半小时,加起来一共五座,每一座一个半小时,那么一共才多少个小时啊?七个半小时是不是?一天多少个小时?二十四小时是不是?二十四小时只有七个半小时在禅修,而且我相信很多人也不是一去到禅堂立刻就进入状态,可以把心很容易就专注,也可能要礼礼佛啊、然后整理一下身体啊、整理一下袈裟啊,在做了一些预备的工作才能够进入状态,是不是?那这样的话,那么一天不到三分之一的时间,即使你每一座都能够非常专心地专注,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你一起座,你就开始胡思乱想了,那么你一天禅修的时间还不到三分之一,是不是?所以这样的效率是很低的。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来把禅修做得更有效率呢?更有效果呢?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我们如何利用在非禅修的时间、非禅坐的时间。在禅修的时候我们可以放下任何工作、任何万缘,即使是手头上要做的事情也都把它放下,然后就把任何万缘抛下来,然后只是专注在业处上。但是在平时,如果一个人很多杂务、很多事务、很多外缘,那他要在平时当中去禅修那是非常困难的,在平时当中持续地保持正念是很困难的,特别是对于初学者来说。

  因此对禅修者,特别是在定力还没有稳定之前,一般禅修导师都会要求你尽量少外缘、尽量少说话、尽量少做其它事情、少管事,只要做好平时自己的义务,比如说一天当中饭还得吃、觉还得睡,然后房间还得打扫,这些东西必要去做之外,平时你都应当尽量让心更单纯。然而,在我们没有事做的时候,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持我们的正念,在做事的时候,我们同样也保持正念,这样的话,就可以一分为二来说,也就是说我们在平时当中、一切时候我们都可以保持正念。

  在这里我们分为三个档次,第一个档次就是我们禅坐的时候,就是规定的时间到禅修的时候。这一种,我们在这里暂时叫做专修。就是把任何东西都放下,只是禅修,只是专注在业处上,这种叫专修。

  在平时,我们就叫做分散地修。这个时候,就比如说要经行,在经行的时候可以禅修,就是在两个禅坐之间可以经行,或者说有时候觉得刚吃饱饭,这个时候做任何事情都不适合,我们就可以先经行,在经行的时候,也是我们可以把其它的杂务暂时放到一边,只是把业处放在第一位去经行。

  在经行的时候应该这么样经行呢?我们可以选择一段不长也不短的一个直线的路程、一个距离。这距离大概是十五到二十米或者说二十到二十五步左右,这一段距离。如果条件不足的话,十几步也可以,然后就站在经行处的一端,这个时候就下定决心说:我把其它的那些妄想都把它抛到一边,然后把自己所修行的业处放在第一位,把业处放在第一位之后才慢慢地行走。

  如果大家是修习入出息念的话,那么我们就在经行处的一端站立,然后尝试把心念放在「人中」这个地方,先找到「人中」这个地方,之后才缓慢地呼吸,当有一两个呼吸之后,才慢慢地开始走,在走路的时候不要专注其它的所缘、不要去专注脚步的动作、也不要去专注身体的姿势、也不要去专注其它的人、也不要太注意路,当然,如果路已经是很平整的话就不要太专注路,只是知道气息就够了。

  在走路的时候,因为我们在行走,行走心是比较粗的,它比起我们在禅坐的时候的心要粗很多,因为心很粗,因此专注的所缘也相对比较粗,那么在经行的时候就不一定要说一定要专注气息的整个过程或气息的微息。在这个时候,你或者说你只是知道呼吸就够了,或者说你知道你的气息在入出,你只是专注在气息上,这样就够了,然后就慢慢地走。

  在走的时候,如果有时候在中间会有妄想打断,妄想打断你可以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你可以立刻提醒自己,然后继续走。另外一种就是让自己尝试停下来,一直到妄想去掉之后、妄想已经消除之后再继续行走,行走到另外一端然后再慢慢地转过身再走回来。也同样用一种方法,你可以在经行处的一端,在迈开脚步之前,你先下定决心:「且让我从这一端走到那一端的中间,我的心不会漂走,只是专注在气息上。」

  当你这样下定决心、决意之后,那么就把你的心放在气息这边,然后开始慢慢地走,然后走到那一边再走回来。如果在走回来的时候,妄想又起来,那么你又可以再通过刚才那些方法,要么站立、要么就是看着自己的妄念一消失然后再继续走。

  如果对刚开始妄念比较多的人,就可以尝试在这一端行走的时候下定决心:「让我从这一端走到那一端我的心不让妄念打断。」然后走到那一端的时候重新再下一个决心,下这个决心很快,可能不到十分之一秒钟你就可以。然后下定决心:「让我从那一端走回这一端的时候我的心不漂走。」如果当已经熟练善巧之后你就可以说:「让我从这一端走到那一端然后又折回来这一段期间我的心不漂走。」用这样的方法慢慢加。

  当我们经行的技巧越来越熟练,心对于气息的专注在行走的时候变得越来越熟练,那么我们在经行的时候给妄想打断的机会就越来越少,时间段也越来越短,所以我们可用这样的方法来修习,而这种方法适合一切修入出息念的人。

  无论你是今天刚到,导师刚刚给你业处或者说你已经有禅那,如果你有禅那的话你就可以这样:「你可以站在经行处的一端,然后闭上眼睛,然后决意说,让我先入入出息念初禅、或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几秒钟之后打开眼睛,然后再开始行走。」这样也可以。

  这种是属于在专门一段路程当中经行的,同时如果要去托钵、或者要去禅堂打坐、或者从禅堂走回来,也可以同样用这种方法。比如说现在要去托钵,那么你就可以下定决心:「从我现在我走出宿舍门口一直到我去托钵我的心都不漂走。」

  然后,当你托完钵的时候,你要回到自己的孤邸,或者去到你用餐的地方,你要再下定决心:「让我从这个地方开始一直走到我坐下来吃饭我的心都不漂走。」我们就可以用这样限定一个区间,限定一个时间段,让心不漂走,如果慢慢地熟练的话,那么你就会觉得做这样的事情,越来越善巧了越来越熟练了。

  又比如说:我们每天都要去禅堂打坐又要从禅堂回来,这个时候去禅堂是一个很好的修行机会。要记得,不要忽视这些微不足道的一些动作,因为每天都要去禅堂,每天要从禅堂回来,很多次。在这段期间与其心在胡思乱想倒不如好好地利用,当我们整理好自己的袈裟、拿好准备的工具,比如说坐垫等等之后,就下决心说:「且让我从这里迈开第一步,一直到我去禅堂坐下来我的心都不漂走,只是专注在气息上。」

  当你下定这样的决心之后,再慢慢走,在走的时候还要好好地看着自己的心是不是尽量不会漂走,如果不会的话,只是专注在气息,很单纯,就可以。然后当回来的时候也同样用这样的方法,这样的方法有什么好处呢?他可以让业处更加持续,让我们的正念更加持续,同时如果我们的心,一直都是保持在正念上、保持在自己的业处上,那么在行走的时候跟坐下来的时候就不会有很大的区别。

  你从自己的孤邸走到禅堂这段期间,本身你都是在专注业处了,你都已经是在禅修了,然后当你坐下来的时候,你要再专注你的气息那个是非常容易的事…

《禅林开示 第六讲 生活中的禅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