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林开示 第六讲 生活中的禅修▪P2

  ..续本文上一页事情的时候,尽管是在有利益的情况下,我们还是要思考适不适合。比如说我们的同修或者是我们很要好的同修犯了一些错误,当他犯了错误的时候,我们想:「应当去提醒他。」去提醒他是属于有益的,是不是?对他有帮助的。但是,如果在不适合的场合,比如说在大庭广众中,你去批评他,这样的话适不适合呢?这样的话就不适合了!或者说本来他犯了一点点小过失,虽然你去提醒他是有帮助的,然而,你却很凶地、用很重的语言去说他,这样的话也是不适合的!

  因此,在思考到有利益的情况下还得要再思考:「到底用这样的方式、这样行走、这样去适不适合?适不适当?」在注疏里面也举了几个例子:比如说去礼拜佛塔是有利益的,然而,假如佛塔里面聚集了方圆12由旬的男男女女在那边进行大供养(mahà-bhutta)的时候呢?如果比库去礼拜佛塔,他可能会看到很多打扮得像鲜艳的木偶一样的女人、一些可喜的形象而生起贪染,有时候会碰到一些不如意的外缘而生起嗔恨或者生起妒忌等等,因此,即使去礼敬佛塔是有利益的,然而,在佛塔里举行大供养的时候,还是不适合去。

  比如说,我们要去见禅师。去见禅师是有利益的,然而,假如禅师那天身体很不舒服,但是你一定要去见他,那这个是属于不适合的,或者当我们去到禅师的孤邸 (kuñi)外面的时候,很多信徒围着禅师,如果这个时候你也挤进去,这个也是属于不适合的。因此,我们做一件事情要思考有益跟没有益之后,我们也应当思考适不适合。

  第三种是gocarasampaja¤¤a。gocara这个词通常我们翻译为行处或者行进,go是牛的意思,cara是范围的意思,所以从直接的意思上来说,gocara是养牛场或者说饲养场、养牛的地方,但是在这里我们不能够这样理解,他的意思引申为范围,行处。

  在gocarasampaja¤¤a里面,在这里指的gocara是指我们的禅修业处,特别是指止的业处(samatha- kammaññhàna)。对行处正知,一位禅修者应当在选择了有益明觉、有益正知跟适当正知之后,他应当在三十八种止业处当中选择自己最喜爱的一种,放在心中最优先的部位,然后再行走或者站立等等。

  在这里我们可能会问,佛陀教导的种种业处当中,《清净道论》不是把它分为四十种业处吗?为什么这里又提到三十八种呢?在《沙门果经》(Sàma¤¤aphalasuttaü)的注解跟《迷惑冰消》这两本书里面,说到三十八种业处。三十八种业处是把「白遍」跟「光明遍」合二为一,把「限定虚空遍」跟「空无边处」又合二为一,因此,四十种业处就简化成三十八种业处。

  这里gocarasampaja¤¤a也就是行处正知的意思。我们就可以在任何时候,只要不是在睡眠当中,都可以持续地把我们的禅修业处放在心中首要的位置,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说是在修习「行处正知」。在这里提到有四种人:第一种是去(托钵)的时候把业处带去,但是回来的时候没有带回来;第二种是在去托钵的时候没有把业处带去,但是回来的时候把业处带回来;第三种是去托钵的时候跟回来的时候都没有把业处带着;第四种是去托钵跟回来的时候都把业处带着的,这种是称为履行「往返义务」的比库。在这里我们就不想详细地讲。

  第四种是asammohasampaja¤¤a。a是表示否定的意思,sammoha的意思是昏迷、痴迷、迷乱、惑乱或愚痴的意思,因此,asammohasampaja¤¤a,是指没有愚痴的正知。对于无痴正知,我们在刚才讲到第一段四种威仪的时候,「当我们想要行走的时候,由于心生风界的扩散而有行走的动作。」这个是在无痴正知里面的解释。

  对这四种正知,第一种有益正知跟第二种适宜正知并不是真正的禅修业处,第三种行处正知是属于修行止业处,第四种无痴正知是属于修行观业处(vipassanà)。这是记载于《沙门果经》跟《大念处经》的注解里面的解释。

  那下面就具体根据我们平时的生活,来讨论如何培育正念跟正知,如何结合我们的生活,把我们的修行、把禅修业处贯穿到每一个动作,贯穿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现在接着来讨论。

  刚才,所提到的这四种正知当中,每一种我们都不要否定,每一种我们都不应当轻视,即使第一种有益正知跟第二种适宜正知或适合正知并不是真正的禅修业处,但是并不是说它就不重要,毕竟它也是佛陀教导的,也是属于佛陀在《大念处经》、在《沙门果经》、在许许多多经典里面所教导的这一种方法。因此,只要是佛陀所教导的、只要对我们有帮助的,都应当重视,都不应当轻视。

  对有益正知跟适合正知,就是强调我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先要想一想,不要随口而出说一些话,也不要做什么事情太轻率。有时候,我们在说一些人、在指责一些人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说:「怎么你这个人做事不先经过大脑啊!或者说你这个人说话怎么不经大脑啊!」是不是?有时候我们在谴责人的时候,假如被谴责的这个人只要他理解、他懂得有益正知的话,他就不会被人说他说话不经过大脑了。

  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如果一个有正念的人,他做任何事情都会很谨慎,不会说他想到要做什么东西他就立刻行动。如果一个人、一个禅修者,他的性格特别毛燥,是属于嗔行者,容易发怒或者说做事容易紧张、容易给自己施加压力,乃至到现在很多现代的人,他们的生活步骤都很紧张,无形之中形成他的性格,什么东西都做事很匆忙、做事很紧张,这个时候如果他能够稍微静下来思考一下跟具体地修习一下有益正知,这个是非常有帮助的。

  一个人做任何事情的时候,不要说在念头一起来立刻就做,这样的话往往会很多时候做了之后才知道做错、说了之后才知道说错,但是如果自己的行为已经做了、自己的话已经说了,那是很难收回来的。因为不能收回,于是,就会产生后悔。然而这个世界上是没有后悔药的。因此,为什么通常我们会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假如一个人做任何事情都很有正念、说任何话都很有正念,他就不会从身体上、从语言上给自己、给他人带来一些没有必要的祸害和没有必要的伤害。

  在平时,我们要做任何事情,就应该先去想一想。同时,我们可以进一步,可以像难达(Nanda,古译为难陀)尊者一样。难达尊者他有一个习惯,这个习惯是由于他刚出家的时候,非常执着于他的未婚妻Janapadakalyàõã,janapada是一个地区的意思,kalyàõã是非常妙的、非常美丽的意思。就是像现在一个国家的国花之类的一个女孩子,当时他非常执着于她,后来经过佛陀非常善巧的调伏,于是他就把以前对未婚妻的那种执着放下了。

  然而,因为他出生为一个王子,对自己以前那种行为感觉到非常羞愧,于是,他就下定决心说:「无论我做任何动作,我往前看的时候,愿贪、忧、恶、不善法不会侵漏我的心;愿我在往旁看的时候,愿贪、忧、恶、不善法不会侵漏我的心。」

  由于,难达尊者如此地对他任何的行、住、坐、卧,任何一个动作都是这么样培育有益正知,最后,他就下定决心:「我看任何东西、我做任何事、我听任何声音,愿贪、忧、恶、不善法不会侵漏我的心。」

  在这里,贪、忧、恶、不善法指的是什么?比如说一个没有守护根门的人,当他看到了好的目标,看到了好看的东西、遇到了好看的人、听到好听的话、吃到了好吃的东西,如果没有调伏心、没有调御心的人,就因为碰到了这些可喜所缘,这些好的所缘,然后,由于不如理作意,接着就会产生「贪」的速行。

  而假如一个人碰到了自己不喜欢的人、看到了很丑陋的东西、遇到了很不顺心的事,听到了别人在说自己的坏话,或者说在打坐的时候听到了一些噪音,这个时候,因为遇到了自己不可喜、不可意、不可爱的这些所缘,这些所缘撞击到自己的根门,于是,由于不如理作意,「嗔」速行会产生。

  有时候见到有些人修行比自己好,或者长得比自己好看、比自己漂亮、比自己年轻,或者说他拥有的东西比自己多,或者说他拥有的东西自己没有,因为碰到这些比自己更好的所缘,而因为不如理作意,妒忌的心就产生了;或者说有时侯见到有一些人,他的身体不好,或者说很矮小,或者长得很丑陋,或者禅修不如你,碰到这样的所缘,由于不如理作意,就会有「慢」、「我慢」的心在心路过程里面产生。

  而这些,无论是属于贪的、嗔的、妒忌的、悭吝的、傲慢的、邪见等等,之所以会在我们的心路过程里面产生,都是因为它最初的发生,往往是由于所缘撞击到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之后产生的,之后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然后又在意门里面产生,由意门不断加强,这个时候贪、忧、恶、不善法就已经侵漏了我们的心。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要调伏自己,应该怎么办呢?一个人如果能够很好地防护根门、守护根门,能够很好地在平时的行、住、坐、卧中,在做任何事情当中,他能够修习有益正知,那么贪、忧、恶、不善法的生起就会低很多。同时,我们做事情的时候,无论是做义务也好、乃至上山去供养或者说去禅堂禅修等等这些情况也好,也应该要了解,做这些东西是不是适合,或者这个时候是不是适合去做。

  举个例子:现在在山上有说法,我们去听闻,然而这个时候如果是太早了,或者大家都在禅修,那么你去听法也许就不适合。或者说有些禅修者要到山上去禅修报告,然而这个时候他找不到同伴,即使禅修报告是好的,但是如果一个人去也是不适合的、也是不适宜的,在这个时候当他省思了什么是有…

《禅林开示 第六讲 生活中的禅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