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林開示 第六講 生活中的禅修▪P2

  ..續本文上一頁事情的時候,盡管是在有利益的情況下,我們還是要思考適不適合。比如說我們的同修或者是我們很要好的同修犯了一些錯誤,當他犯了錯誤的時候,我們想:「應當去提醒他。」去提醒他是屬于有益的,是不是?對他有幫助的。但是,如果在不適合的場合,比如說在大庭廣衆中,你去批評他,這樣的話適不適合呢?這樣的話就不適合了!或者說本來他犯了一點點小過失,雖然你去提醒他是有幫助的,然而,你卻很凶地、用很重的語言去說他,這樣的話也是不適合的!

  因此,在思考到有利益的情況下還得要再思考:「到底用這樣的方式、這樣行走、這樣去適不適合?適不適當?」在注疏裏面也舉了幾個例子:比如說去禮拜佛塔是有利益的,然而,假如佛塔裏面聚集了方圓12由旬的男男女女在那邊進行大供養(mahà-bhutta)的時候呢?如果比庫去禮拜佛塔,他可能會看到很多打扮得像鮮豔的木偶一樣的女人、一些可喜的形象而生起貪染,有時候會碰到一些不如意的外緣而生起嗔恨或者生起妒忌等等,因此,即使去禮敬佛塔是有利益的,然而,在佛塔裏舉行大供養的時候,還是不適合去。

  比如說,我們要去見禅師。去見禅師是有利益的,然而,假如禅師那天身體很不舒服,但是你一定要去見他,那這個是屬于不適合的,或者當我們去到禅師的孤邸 (kuñi)外面的時候,很多信徒圍著禅師,如果這個時候你也擠進去,這個也是屬于不適合的。因此,我們做一件事情要思考有益跟沒有益之後,我們也應當思考適不適合。

  第叁種是gocarasampaja¤¤a。gocara這個詞通常我們翻譯爲行處或者行進,go是牛的意思,cara是範圍的意思,所以從直接的意思上來說,gocara是養牛場或者說飼養場、養牛的地方,但是在這裏我們不能夠這樣理解,他的意思引申爲範圍,行處。

  在gocarasampaja¤¤a裏面,在這裏指的gocara是指我們的禅修業處,特別是指止的業處(samatha- kammaññhàna)。對行處正知,一位禅修者應當在選擇了有益明覺、有益正知跟適當正知之後,他應當在叁十八種止業處當中選擇自己最喜愛的一種,放在心中最優先的部位,然後再行走或者站立等等。

  在這裏我們可能會問,佛陀教導的種種業處當中,《清淨道論》不是把它分爲四十種業處嗎?爲什麼這裏又提到叁十八種呢?在《沙門果經》(Sàma¤¤aphalasuttaü)的注解跟《迷惑冰消》這兩本書裏面,說到叁十八種業處。叁十八種業處是把「白遍」跟「光明遍」合二爲一,把「限定虛空遍」跟「空無邊處」又合二爲一,因此,四十種業處就簡化成叁十八種業處。

  這裏gocarasampaja¤¤a也就是行處正知的意思。我們就可以在任何時候,只要不是在睡眠當中,都可以持續地把我們的禅修業處放在心中首要的位置,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說是在修習「行處正知」。在這裏提到有四種人:第一種是去(托缽)的時候把業處帶去,但是回來的時候沒有帶回來;第二種是在去托缽的時候沒有把業處帶去,但是回來的時候把業處帶回來;第叁種是去托缽的時候跟回來的時候都沒有把業處帶著;第四種是去托缽跟回來的時候都把業處帶著的,這種是稱爲履行「往返義務」的比庫。在這裏我們就不想詳細地講。

  第四種是asammohasampaja¤¤a。a是表示否定的意思,sammoha的意思是昏迷、癡迷、迷亂、惑亂或愚癡的意思,因此,asammohasampaja¤¤a,是指沒有愚癡的正知。對于無癡正知,我們在剛才講到第一段四種威儀的時候,「當我們想要行走的時候,由于心生風界的擴散而有行走的動作。」這個是在無癡正知裏面的解釋。

  對這四種正知,第一種有益正知跟第二種適宜正知並不是真正的禅修業處,第叁種行處正知是屬于修行止業處,第四種無癡正知是屬于修行觀業處(vipassanà)。這是記載于《沙門果經》跟《大念處經》的注解裏面的解釋。

  那下面就具體根據我們平時的生活,來討論如何培育正念跟正知,如何結合我們的生活,把我們的修行、把禅修業處貫穿到每一個動作,貫穿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細節,現在接著來討論。

  剛才,所提到的這四種正知當中,每一種我們都不要否定,每一種我們都不應當輕視,即使第一種有益正知跟第二種適宜正知或適合正知並不是真正的禅修業處,但是並不是說它就不重要,畢竟它也是佛陀教導的,也是屬于佛陀在《大念處經》、在《沙門果經》、在許許多多經典裏面所教導的這一種方法。因此,只要是佛陀所教導的、只要對我們有幫助的,都應當重視,都不應當輕視。

  對有益正知跟適合正知,就是強調我們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先要想一想,不要隨口而出說一些話,也不要做什麼事情太輕率。有時候,我們在說一些人、在指責一些人的時候,我們經常會說:「怎麼你這個人做事不先經過大腦啊!或者說你這個人說話怎麼不經大腦啊!」是不是?有時候我們在譴責人的時候,假如被譴責的這個人只要他理解、他懂得有益正知的話,他就不會被人說他說話不經過大腦了。

  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如果一個有正念的人,他做任何事情都會很謹慎,不會說他想到要做什麼東西他就立刻行動。如果一個人、一個禅修者,他的性格特別毛燥,是屬于嗔行者,容易發怒或者說做事容易緊張、容易給自己施加壓力,乃至到現在很多現代的人,他們的生活步驟都很緊張,無形之中形成他的性格,什麼東西都做事很匆忙、做事很緊張,這個時候如果他能夠稍微靜下來思考一下跟具體地修習一下有益正知,這個是非常有幫助的。

  一個人做任何事情的時候,不要說在念頭一起來立刻就做,這樣的話往往會很多時候做了之後才知道做錯、說了之後才知道說錯,但是如果自己的行爲已經做了、自己的話已經說了,那是很難收回來的。因爲不能收回,于是,就會産生後悔。然而這個世界上是沒有後悔藥的。因此,爲什麼通常我們會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假如一個人做任何事情都很有正念、說任何話都很有正念,他就不會從身體上、從語言上給自己、給他人帶來一些沒有必要的禍害和沒有必要的傷害。

  在平時,我們要做任何事情,就應該先去想一想。同時,我們可以進一步,可以像難達(Nanda,古譯爲難陀)尊者一樣。難達尊者他有一個習慣,這個習慣是由于他剛出家的時候,非常執著于他的未婚妻Janapadakalyàõã,janapada是一個地區的意思,kalyàõã是非常妙的、非常美麗的意思。就是像現在一個國家的國花之類的一個女孩子,當時他非常執著于她,後來經過佛陀非常善巧的調伏,于是他就把以前對未婚妻的那種執著放下了。

  然而,因爲他出生爲一個王子,對自己以前那種行爲感覺到非常羞愧,于是,他就下定決心說:「無論我做任何動作,我往前看的時候,願貪、憂、惡、不善法不會侵漏我的心;願我在往旁看的時候,願貪、憂、惡、不善法不會侵漏我的心。」

  由于,難達尊者如此地對他任何的行、住、坐、臥,任何一個動作都是這麼樣培育有益正知,最後,他就下定決心:「我看任何東西、我做任何事、我聽任何聲音,願貪、憂、惡、不善法不會侵漏我的心。」

  在這裏,貪、憂、惡、不善法指的是什麼?比如說一個沒有守護根門的人,當他看到了好的目標,看到了好看的東西、遇到了好看的人、聽到好聽的話、吃到了好吃的東西,如果沒有調伏心、沒有調禦心的人,就因爲碰到了這些可喜所緣,這些好的所緣,然後,由于不如理作意,接著就會産生「貪」的速行。

  而假如一個人碰到了自己不喜歡的人、看到了很醜陋的東西、遇到了很不順心的事,聽到了別人在說自己的壞話,或者說在打坐的時候聽到了一些噪音,這個時候,因爲遇到了自己不可喜、不可意、不可愛的這些所緣,這些所緣撞擊到自己的根門,于是,由于不如理作意,「嗔」速行會産生。

  有時候見到有些人修行比自己好,或者長得比自己好看、比自己漂亮、比自己年輕,或者說他擁有的東西比自己多,或者說他擁有的東西自己沒有,因爲碰到這些比自己更好的所緣,而因爲不如理作意,妒忌的心就産生了;或者說有時侯見到有一些人,他的身體不好,或者說很矮小,或者長得很醜陋,或者禅修不如你,碰到這樣的所緣,由于不如理作意,就會有「慢」、「我慢」的心在心路過程裏面産生。

  而這些,無論是屬于貪的、嗔的、妒忌的、悭吝的、傲慢的、邪見等等,之所以會在我們的心路過程裏面産生,都是因爲它最初的發生,往往是由于所緣撞擊到我們的眼、耳、鼻、舌、身之後産生的,之後如果一而再,再而叁地重複,然後又在意門裏面産生,由意門不斷加強,這個時候貪、憂、惡、不善法就已經侵漏了我們的心。

  在這種情況下,一個人要調伏自己,應該怎麼辦呢?一個人如果能夠很好地防護根門、守護根門,能夠很好地在平時的行、住、坐、臥中,在做任何事情當中,他能夠修習有益正知,那麼貪、憂、惡、不善法的生起就會低很多。同時,我們做事情的時候,無論是做義務也好、乃至上山去供養或者說去禅堂禅修等等這些情況也好,也應該要了解,做這些東西是不是適合,或者這個時候是不是適合去做。

  舉個例子:現在在山上有說法,我們去聽聞,然而這個時候如果是太早了,或者大家都在禅修,那麼你去聽法也許就不適合。或者說有些禅修者要到山上去禅修報告,然而這個時候他找不到同伴,即使禅修報告是好的,但是如果一個人去也是不適合的、也是不適宜的,在這個時候當他省思了什麼是有…

《禅林開示 第六講 生活中的禅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