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做「成为涅槃助缘的布施。」成为涅槃的助缘的布施,并不是说这种布施成就我们证入涅槃。而是说我们做这些布施,当这些布施带来的果报都可以助成我们,成为我们修行的助缘;成为我们的福德因缘,而且可以为我们的禅修创造很好的条件。
比如说我们可以不需要在禅修的时候为饮食犯愁,不需要为袈裟衣服而犯愁,不需要为住所而犯愁,不需要为有病的时候没有人照顾,或者说我们的身体会很好很健康,我们要去哪里,比如说以后我们听到一个地方有很好的善知识,有很好的禅修导师,那么接着会有很多人会来帮助你,帮你出车票,会护持你啊。
所以,有布施跟没有布施的差别就在这里。如果我们把这种布施成为我们证悟涅槃的助缘的话,那么这些布施都会助成我们,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很容易把我们带到法上,而且很容易使我们在禅修的过程中减少这些障碍,减少这些没有必要的一些因为一时欠缺,因为没有人资助等等这样的障碍,这个是对于布施的区别。
第二种是持戒(sãla),持戒是指不同品类的戒,对于比库来说是比库戒,比库尼来说是比库尼戒,沙马内拉来说是沙马内拉戒,如果是(sãla行)来说持十戒,十戒女要持好十戒,八戒女要持好八戒,对在家人来说要持好八戒跟九戒。这个是不同的戒,如果自己已经持好戒,佛陀说:「如果我们今生有持戒,至少可以保证我们在下一生不会堕落到四恶趣。」
一个有德行的人,也就是一个持戒清净的人,可以保住他不会堕落恶趣,可以保住他在下一生仍然能够投生为人跟天。即使一个人没有任何的禅修,如果他持戒清净的话,也是可以投生为人天善趣的。
然后我们就结合着下面的禅修来讲,禅修(bhàvanà)可以分为两大类的禅修:
第一种是samatha bhàvanà;
第二种是vipassanà bhàvanà。
Samatha bhàvanà就是我们修止,对禅定业处、禅修业处的修习。Vipassanà bhàvanà是修习观。
如果一位禅修者有戒行,而且也修各种的业处,如果他还没有证得禅那的话。那么,这种持戒清净跟禅修的这种善业,可以支持他在下一生投生为人或天。而如果在禅修的时候,他已经证得了禅那,而且这种禅那可以保持到他临终的时候不退失的话,这种禅定的业是成为一种极重、极强而有力的业,使他能够投生到梵天界。
刚才我们说到了业障里的五种无间业,五种无间业是极重的不善业。这种不善业没有任何其它的业可以跟它匹敌,使一个人堕落到无间地狱,堕落到四恶道。而如果一个禅修者有了禅那,而这种禅那可以维持到临终的时候,而且他又有意愿想要投生到梵天界的话,这种禅那的业也是一种非常强而有力的业,可以支助他能够投生到梵天界。
当然,如果一位已经有禅那的禅修者,因为他已经对许多种业处已经善巧了,所以他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继续投生为人也可以,投生为欲界或天界也可以,如果他愿意的话,他还可以选择投生为梵天界。而如果一个禅修者修vipassanà,修观智,观智因为只是属于欲界的善心;如果一个禅修者在修vipassanà的时候去世,或者说他修vipassanà这种业支助至他投生的话,下一生他还是会投生为人界或天界。然后再下一生,因为今生已经修vipassanà,下一生的有分心是属于观智的心,所以他要证果,要证得禅那也是很容易的。
再从果报上来说,我们有持戒,可以支助我们在轮回过程中可以保住人身,可以资助我们在善趣当中,因为唯有善趣,我们才可以听闻佛法。我们不可能向一个动物说法吧?是不是?在饿鬼当中即使有时候能够听闻到佛法,但是他们都是属于无因结生的,即使它们听闻佛法,它们也肯定不可能证得任何圣道圣果的。
所以唯有人身跟天身,跟梵天人才有可能证得圣道跟圣果;当然除了无色界梵天,如果无色界梵天乃是一个凡夫的话,他也不可能证得圣道圣果的。除非是一位索答般那以上的人投生到无色界的梵天,他才有可能证得更高的果位。一个凡夫投生为无色界梵天,是属于八难之一,他不可能听闻佛法,所以他也在无色界梵天那么漫长的岁月里面,不可能证得任何的道果。
因此,我们也要持戒清净,因为持戒清净是很强的助缘,可以使我们在轮回当中,能够继续的在人跟天趣当中,继续轮回,而使我们能够有机会听闻佛法,精进禅修。
第四种是恭敬。恭敬在我们前一次的讲座当中已经谈到了,我们恭敬的对象有五种,分别是佛陀、法、僧、自己的父母跟自己的导师,在这里我就不想再讲。然而我们在这里所要讲的,就是我们出家人应当恭敬的。
我们在这里首先应当恭敬的是佛陀、恭敬佛法、恭敬僧团;还有作为出家人,作为比库,应当恭敬自己的导师(àcariya,古译为阿阇梨),自己的戒师、自己的依止师、自己的业处的师、教导自己禅修的、教导自己佛法、教导自己戒律的这些导师,这些都是在巴利叫做àcariya。âcariya包括很多种:有dhamm àcariya,有kammaññhàna àcariya,有vinaya àcariya,也就是分别跟我们有恩的、传授我们禅修业处的、传授我们佛法知识的、教导我们戒律的、乃至到我们去问他们,他们能够回答,这些都是属于我们的老师(àcariya),我们都应当恭敬。
还有应当恭敬比我们先受比库戒的,这是对比库来说的。因为在《律藏》里面规定,比库只能够礼三种人:第一种,就是后受具足戒的比库应当礼敬先受具足戒的比库;第二,就是依注而如法说的这些长老,这些上座也应当礼;第三是一切人、天、梵天都应当礼敬世尊、阿拉汉、正等觉者——就是佛陀,这是恭敬,我们恭敬也是一种善业。
在斯里兰卡的传统里面,当一位比库受人恭敬的,经常会念一首偈颂:「如果一个人时常礼敬有德者,有四法可以得增长,就是色、寿、力、乐。」如果一个人经常礼敬比库,恭敬应当值得恭敬的对象,他可以增长自己的容貌,自己的容貌可以变得更庄严、更漂亮,还有可以增长寿命,可以增长健康跟可以得到快乐。这是《法句经》里面的一首偈颂,因此,恭敬也是一种善业。
第五种是服务(veyyàvacca),相对于布施来说,布施是以物品的布施,而服务是更偏重于体力方面的,体力方面的服务。比如说帮僧团做一些事情,帮比库做一些事情,乃至到我们扫扫地、帮寺院搬一些东西,有建筑的时候,帮寺院提提水泥、提提沙,这些也是属于服务。或者说在有必要的时候,如果是沙马内拉或者在家人,可以帮寺院清洁卫生、除除草……这些对僧团的服务,做比库的净人,这些都是属于服务。服务,根据对象的不同而有不同。
最高的服务是我们对寺院的服务,然后是对比库的服务。乃至到我们对一般人的这些帮助,比如说我们走在路上,见到一个老人,我们帮他扶一把,这个也是属于服务。当然,这种服务在世俗上,一般称为慈善事业的,在这十种功德事当中就是属于服务。当然,世间的慈善事业也包括在布施里面,如果是出财、出物的话是属于布施,如果是出人、出力的话,是属于服务这一类。服务的范围很广,只要我们是作为一种奉献,我们就可以说是属于服务。
第六种是属于分享功德。分享功德,我们可以说是举手之劳的。当我们布施之后,我们有持戒、我们每天的禅修、我们去礼敬、礼敬长老、礼敬僧团、礼敬比库、乃至我们去礼佛,还有我们做任何的善事、闻法等等,之后都可以回向功德。回向功德就是把我们的功德回向给一些众生,回向我们导向涅槃。虽然回向的内容是我们所做的善业,然而回向本身也是一种善业。回向可以克服吝啬、可以克服悭吝,把我们所得的成就,我们所做的功德,回向给一些众生。
跟回向相应的,第六种是随喜功德。回向功德的对象,主要是自己所做的功德;而随喜功德是他人所做的功德,他人的成就,我们可以随喜。
随喜功德又可以分为两种,两大类:
第一类、当我们随喜的时候,如果别人做了一些善事,一些善行,我们说“Sàdhu!Sàdhu!Sàdhu!”这个我们说“sàdhu”的时候内心感到欢喜,这个就是属于随喜。
在斯里兰卡有一种传统,就是当你捧着要去供养比库或供养僧团的物品的时候,如果有其它人知道你要去供养比库的话,通常他会很恭敬的用手碰一碰你所供养的物品,然后再拿去供养,这个就是一种随喜的行动。因为对别人所做的善事,对别人所做的善行,感到欢喜,感到随喜;对他人所得的成就,也是感到随喜,这个就是属于随喜。
还有另外一种随喜,我们是说赞叹,赞叹他人的功德。比如说别人的性格很好,我们说:「他的性格很不错!他的性格很好!跟他相处很快乐,很和善!他持戒很好!他持戒很清净!他的修持很好!他很精进地禅修!他可以修到vipassanà!他有定力!」这些我们都是可以赞叹,为什么呢?
因为,当我们赞叹之后,所缘是他人的成就,这种所缘的成就是他人的德,而通过我们的语言说出来。我们说出来的时候,不是很平淡地说,是很欢喜地,对他人所得到的成就以及功德我们感到欢喜,而感到欢喜我们由衷地说出来,赞叹别人,这个就是一种更强的随喜。所以,并不是我们说“sàdhu”才叫随喜,我们赞叹别人,这个也是随喜。
因此,我们在平时,如果跟人交往的时候,多点看到别人的长处,要学会如何去学习别人的长处,多点去赞叹别人的长处,发觉别人的长处;不要老是看到别人的缺点,看到别人的缺点说出来就属于毁谤;如果看到别人的优点,看到别人的长处,说出来,这个是属于随喜,何…
《禅林开示 第五讲 除障与修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