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做「成爲涅槃助緣的布施。」成爲涅槃的助緣的布施,並不是說這種布施成就我們證入涅槃。而是說我們做這些布施,當這些布施帶來的果報都可以助成我們,成爲我們修行的助緣;成爲我們的福德因緣,而且可以爲我們的禅修創造很好的條件。
比如說我們可以不需要在禅修的時候爲飲食犯愁,不需要爲袈裟衣服而犯愁,不需要爲住所而犯愁,不需要爲有病的時候沒有人照顧,或者說我們的身體會很好很健康,我們要去哪裏,比如說以後我們聽到一個地方有很好的善知識,有很好的禅修導師,那麼接著會有很多人會來幫助你,幫你出車票,會護持你啊。
所以,有布施跟沒有布施的差別就在這裏。如果我們把這種布施成爲我們證悟涅槃的助緣的話,那麼這些布施都會助成我們,我們做任何事情都很容易把我們帶到法上,而且很容易使我們在禅修的過程中減少這些障礙,減少這些沒有必要的一些因爲一時欠缺,因爲沒有人資助等等這樣的障礙,這個是對于布施的區別。
第二種是持戒(sãla),持戒是指不同品類的戒,對于比庫來說是比庫戒,比庫尼來說是比庫尼戒,沙馬內拉來說是沙馬內拉戒,如果是(sãla行)來說持十戒,十戒女要持好十戒,八戒女要持好八戒,對在家人來說要持好八戒跟九戒。這個是不同的戒,如果自己已經持好戒,佛陀說:「如果我們今生有持戒,至少可以保證我們在下一生不會墮落到四惡趣。」
一個有德行的人,也就是一個持戒清淨的人,可以保住他不會墮落惡趣,可以保住他在下一生仍然能夠投生爲人跟天。即使一個人沒有任何的禅修,如果他持戒清淨的話,也是可以投生爲人天善趣的。
然後我們就結合著下面的禅修來講,禅修(bhàvanà)可以分爲兩大類的禅修:
第一種是samatha bhàvanà;
第二種是vipassanà bhàvanà。
Samatha bhàvanà就是我們修止,對禅定業處、禅修業處的修習。Vipassanà bhàvanà是修習觀。
如果一位禅修者有戒行,而且也修各種的業處,如果他還沒有證得禅那的話。那麼,這種持戒清淨跟禅修的這種善業,可以支持他在下一生投生爲人或天。而如果在禅修的時候,他已經證得了禅那,而且這種禅那可以保持到他臨終的時候不退失的話,這種禅定的業是成爲一種極重、極強而有力的業,使他能夠投生到梵天界。
剛才我們說到了業障裏的五種無間業,五種無間業是極重的不善業。這種不善業沒有任何其它的業可以跟它匹敵,使一個人墮落到無間地獄,墮落到四惡道。而如果一個禅修者有了禅那,而這種禅那可以維持到臨終的時候,而且他又有意願想要投生到梵天界的話,這種禅那的業也是一種非常強而有力的業,可以支助他能夠投生到梵天界。
當然,如果一位已經有禅那的禅修者,因爲他已經對許多種業處已經善巧了,所以他還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繼續投生爲人也可以,投生爲欲界或天界也可以,如果他願意的話,他還可以選擇投生爲梵天界。而如果一個禅修者修vipassanà,修觀智,觀智因爲只是屬于欲界的善心;如果一個禅修者在修vipassanà的時候去世,或者說他修vipassanà這種業支助至他投生的話,下一生他還是會投生爲人界或天界。然後再下一生,因爲今生已經修vipassanà,下一生的有分心是屬于觀智的心,所以他要證果,要證得禅那也是很容易的。
再從果報上來說,我們有持戒,可以支助我們在輪回過程中可以保住人身,可以資助我們在善趣當中,因爲唯有善趣,我們才可以聽聞佛法。我們不可能向一個動物說法吧?是不是?在餓鬼當中即使有時候能夠聽聞到佛法,但是他們都是屬于無因結生的,即使它們聽聞佛法,它們也肯定不可能證得任何聖道聖果的。
所以唯有人身跟天身,跟梵天人才有可能證得聖道跟聖果;當然除了無色界梵天,如果無色界梵天乃是一個凡夫的話,他也不可能證得聖道聖果的。除非是一位索答般那以上的人投生到無色界的梵天,他才有可能證得更高的果位。一個凡夫投生爲無色界梵天,是屬于八難之一,他不可能聽聞佛法,所以他也在無色界梵天那麼漫長的歲月裏面,不可能證得任何的道果。
因此,我們也要持戒清淨,因爲持戒清淨是很強的助緣,可以使我們在輪回當中,能夠繼續的在人跟天趣當中,繼續輪回,而使我們能夠有機會聽聞佛法,精進禅修。
第四種是恭敬。恭敬在我們前一次的講座當中已經談到了,我們恭敬的對象有五種,分別是佛陀、法、僧、自己的父母跟自己的導師,在這裏我就不想再講。然而我們在這裏所要講的,就是我們出家人應當恭敬的。
我們在這裏首先應當恭敬的是佛陀、恭敬佛法、恭敬僧團;還有作爲出家人,作爲比庫,應當恭敬自己的導師(àcariya,古譯爲阿阇梨),自己的戒師、自己的依止師、自己的業處的師、教導自己禅修的、教導自己佛法、教導自己戒律的這些導師,這些都是在巴利叫做àcariya。âcariya包括很多種:有dhamm àcariya,有kammaññhàna àcariya,有vinaya àcariya,也就是分別跟我們有恩的、傳授我們禅修業處的、傳授我們佛法知識的、教導我們戒律的、乃至到我們去問他們,他們能夠回答,這些都是屬于我們的老師(àcariya),我們都應當恭敬。
還有應當恭敬比我們先受比庫戒的,這是對比庫來說的。因爲在《律藏》裏面規定,比庫只能夠禮叁種人:第一種,就是後受具足戒的比庫應當禮敬先受具足戒的比庫;第二,就是依注而如法說的這些長老,這些上座也應當禮;第叁是一切人、天、梵天都應當禮敬世尊、阿拉漢、正等覺者——就是佛陀,這是恭敬,我們恭敬也是一種善業。
在斯裏蘭卡的傳統裏面,當一位比庫受人恭敬的,經常會念一首偈頌:「如果一個人時常禮敬有德者,有四法可以得增長,就是色、壽、力、樂。」如果一個人經常禮敬比庫,恭敬應當值得恭敬的對象,他可以增長自己的容貌,自己的容貌可以變得更莊嚴、更漂亮,還有可以增長壽命,可以增長健康跟可以得到快樂。這是《法句經》裏面的一首偈頌,因此,恭敬也是一種善業。
第五種是服務(veyyàvacca),相對于布施來說,布施是以物品的布施,而服務是更偏重于體力方面的,體力方面的服務。比如說幫僧團做一些事情,幫比庫做一些事情,乃至到我們掃掃地、幫寺院搬一些東西,有建築的時候,幫寺院提提水泥、提提沙,這些也是屬于服務。或者說在有必要的時候,如果是沙馬內拉或者在家人,可以幫寺院清潔衛生、除除草……這些對僧團的服務,做比庫的淨人,這些都是屬于服務。服務,根據對象的不同而有不同。
最高的服務是我們對寺院的服務,然後是對比庫的服務。乃至到我們對一般人的這些幫助,比如說我們走在路上,見到一個老人,我們幫他扶一把,這個也是屬于服務。當然,這種服務在世俗上,一般稱爲慈善事業的,在這十種功德事當中就是屬于服務。當然,世間的慈善事業也包括在布施裏面,如果是出財、出物的話是屬于布施,如果是出人、出力的話,是屬于服務這一類。服務的範圍很廣,只要我們是作爲一種奉獻,我們就可以說是屬于服務。
第六種是屬于分享功德。分享功德,我們可以說是舉手之勞的。當我們布施之後,我們有持戒、我們每天的禅修、我們去禮敬、禮敬長老、禮敬僧團、禮敬比庫、乃至我們去禮佛,還有我們做任何的善事、聞法等等,之後都可以回向功德。回向功德就是把我們的功德回向給一些衆生,回向我們導向涅槃。雖然回向的內容是我們所做的善業,然而回向本身也是一種善業。回向可以克服吝啬、可以克服悭吝,把我們所得的成就,我們所做的功德,回向給一些衆生。
跟回向相應的,第六種是隨喜功德。回向功德的對象,主要是自己所做的功德;而隨喜功德是他人所做的功德,他人的成就,我們可以隨喜。
隨喜功德又可以分爲兩種,兩大類:
第一類、當我們隨喜的時候,如果別人做了一些善事,一些善行,我們說“Sàdhu!Sàdhu!Sàdhu!”這個我們說“sàdhu”的時候內心感到歡喜,這個就是屬于隨喜。
在斯裏蘭卡有一種傳統,就是當你捧著要去供養比庫或供養僧團的物品的時候,如果有其它人知道你要去供養比庫的話,通常他會很恭敬的用手碰一碰你所供養的物品,然後再拿去供養,這個就是一種隨喜的行動。因爲對別人所做的善事,對別人所做的善行,感到歡喜,感到隨喜;對他人所得的成就,也是感到隨喜,這個就是屬于隨喜。
還有另外一種隨喜,我們是說贊歎,贊歎他人的功德。比如說別人的性格很好,我們說:「他的性格很不錯!他的性格很好!跟他相處很快樂,很和善!他持戒很好!他持戒很清淨!他的修持很好!他很精進地禅修!他可以修到vipassanà!他有定力!」這些我們都是可以贊歎,爲什麼呢?
因爲,當我們贊歎之後,所緣是他人的成就,這種所緣的成就是他人的德,而通過我們的語言說出來。我們說出來的時候,不是很平淡地說,是很歡喜地,對他人所得到的成就以及功德我們感到歡喜,而感到歡喜我們由衷地說出來,贊歎別人,這個就是一種更強的隨喜。所以,並不是我們說“sàdhu”才叫隨喜,我們贊歎別人,這個也是隨喜。
因此,我們在平時,如果跟人交往的時候,多點看到別人的長處,要學會如何去學習別人的長處,多點去贊歎別人的長處,發覺別人的長處;不要老是看到別人的缺點,看到別人的缺點說出來就屬于毀謗;如果看到別人的優點,看到別人的長處,說出來,這個是屬于隨喜,何…
《禅林開示 第五講 除障與修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