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繃緊的時候,我們應當修行慈心;如果我們的精進力退墮了、我們懶惰了、我們懈惰了,應當修習死隨念。
對這些一切處業處我們經常都可以修習的。然而,如果是自己的根本業處,就不應當經常換,如果你是把安那巴那當作你的根本業處,你就嘗試修行,修行到真的不行你再換,不要才修行一兩天、兩叁天,一兩個星期你就換,換來換去,到後來什麼也不是。
比如說,一只狐狸要去獵取獵物的時候,在它前面出現了叁只兔子,他一會兒去追這只兔子,然後,它看到另一只兔子停了下來,它想:我倒不如去追那只停下來的兔子,結果,它就去追那只停下來的兔子。然而,那只兔子又跑了。後來,它又發現另外一只兔子又停下來了,所以它又去追另外一只兔子……如果這樣跑來跑去,跑了一整天,它可能連一只兔子都追不到,是不是?到後來得到的是自己的身心疲倦,再加上原來的饑餓,那可能是已經疲憊不堪了。
如果你今天修不淨,明天修安般,後天修地遍,大後天要修慈心,什麼時候成功?再比如,現在在你面前擺了叁四鍋水,要讓你燒開,你現在只有一把火,你在這一鍋水下面燒,燒了一會兒又到另外一鍋水下面燒,然後又在另外一鍋水燒……你什麼時候才能夠把水燒開呢?倒不如專心地燒一鍋水直到它燒開爲止。
甚至有些人,在修禅那的時候,在修止的時候,他的心已經可以很安定地專注了,甚至禅相(nimitta)很亮了,可能只是時間的問題,結果他又去換業處了,這種情況就正如說當你在燒一鍋水的時候,已經可以聽到水在響了,結果你就把火撤掉,去燒另外一鍋水,這是聰明人所幹的嗎?是不是?所以要用一顆持恒的心、用耐心、用單純的心去對待我們的業處、我們的禅修,我們就能夠更快的得到法的利益,所以心不要太多所緣,對我們的禅修業處不要太多所緣,專一一點。
但一切處業處都可以修沒關系,因爲這是幫助我們提升定力的。一切處業處就正如病一樣,有病我們就要吃藥,生起貪愛的時候我們就修不淨,生起嗔恨的時候我們就修慈心,信心退墮的時候或者對所緣失去信心的時候,就修佛隨念。然而,如果是我們的根本業處,我們就不應當經常換,經常換就像一只饑餓的狐狸追兔子一樣,那只是白費勁的,什麼東西都得不到,所以我們的禅修業處也應當單純。
最後要講的是中舍的心,或者平等的心(upekkhà),中舍的心態對我們禅修是很有必要的,upekkhà的意思就是中等、中舍,是不會患得患失的。對我們在座的大部分人來說,很多人都是初學者,你可能會說,你怎麼說我是初學者?我已經可以進初禅了,進初禅還是初學者。又有的說,你說我是初學者?我已經可以修到色業處了。色業處還是初學者。在禅修的過程中,如果你的定力還不穩,還經常晃來晃去,很可能你就是屬于初學者,對初學者來說,禅修要一帆風順幾乎是不可能的。
我們在上一次也提到過,在講入出息念時也提到過,我們的禅修要很多的外援支助,我們的身體狀況、心態、氣候、食物等等,任何一種外在條件的不調和都可能影響到我們的禅修,在越初期的階段、一剛開始的階段,這種影響就越大。我們感冒了、發燒了,我們要專注是很難的,太熱了要專注也是很難的,吃得太飽專注也是很難的,或者吃了一些不適當的食物要專注也是很難的。在禅修的初期階段,禅修的進度總是起起落落的,有時好有時壞,可能今天好明天就壞,可能這一座好下一座就壞,可能前半座好後半座就壞……對于禅修的起起落落、進進退退,不是你一個人,也不是你跟他,也許百分之八九十的人在剛開始禅修的時候都是這樣,所以,進進退退的不是你一個人,受苦的也不是你一個人,不要擔心,大家都跟你同甘共苦。
如何對待我們在禅修當中的起落呢?中舍的心是很重要的――upekkhà,upekkhà就是不會患得患失的心。禅修好了就得意忘形,禅修不好了就滿臉沮喪,禅修本來已經波動了,已經不穩定了,你的心比它波動得更大,你的心過分地緊張在自己的禅修上,過分地緊張在自己禅修的成績上。在這個時候,我們應當培育中舍的心,我們要嘗試不要去衡量自己禅修的結果,不要去衡量我們禅修的進度,我們所要做的是只管坐,只管我們的業處,好不好不是我們可以控製的。
很多禅修者都有這樣的體驗,今天我很想要坐好這一座,我很想要把今天的禅修都修好,結果當他一坐下來往往就不好。當他漫不經心的時候,當他根本都不去想今天禅修到底怎麼樣,當他一坐下來,也許他可以專注得很好,也許整座1個小時、2個小時、3個小時他都可以很平靜、很專注地把心投進所緣,這說明了什麼?我想在座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體驗,這就說明了,其實我們禅修的好壞不是我們的心可以控製的,與其我們嘗試去控製我們禅修的好壞,倒不如我們管好自己的心態更好。
很多東西在沒有成熟的時候,過分的期待是沒有用的。在樹還沒有長高、還沒有結果的時候,你去著急,那也只是幹著急。正是因爲我們的禅修,要依賴很多的因緣,要依賴我們的身體、要依賴外部的環境、要依賴氣候、要依賴食物,很多很多的緣我們都要依賴,然而很多的因緣我們都不能控製。比如說我們的身體的好壞,我們不可能說我今天要讓我的身體變得很好,你的身體就會變好;我想要我今天不會病、我經常都不會病,可以嗎?不可能。
現在這天經常下雨,你說:「天啊,你不要下雨吧,那麼潮濕,對我們禅修的幹擾是很大的,這樣的話,你會造很大的不善業的。」那,天真的就會不下雨嗎?不會的,是不是?外在的很多環境我們不能夠控製,既然我們不能控製我們就不要在意,什麼東西是我們可以控製的?我們自己的心、心態,用什麼方法去控製呢?用upekkhà,用一顆中舍的心、用一顆平等的心、不會患得患失的心去控製,唯有這樣,才能夠控製。
外部的因緣不可以控製,自己禅修的好壞也超越了自己的控製,超越了自己的期待,唯一我們可以控製、我們可以調節的,我們可以使不好的變好,使只是一般的變得更好的,是我們自己的心態、我們對待禅修的心態、我們對待法的心態,這種心態調整了,你禅修的好壞就不會成爲你的幹擾,你禅修不會幹擾到你的心,你的心就平穩。你的心平穩,你的禅修就在進步,你的定力就在培育。
結果當你嘗試去調整自己的心態,不會患得患失的時候,你將會發現你禅修的進步越來越多,你禅修的波動越來越小,你能夠專注的時間、專注的頻率越來越多,越來越高,在不知不覺當中你的禅修已經在進步了,因爲禅修的好壞已經幹擾不了你的心,而你的心又可以影響到你禅修的進度。
因此,對于大部分的禅修者來說,用一顆中舍的心去對待我們禅修,不要過分在意得、失。患得患失你的心就會有苦樂,你的心就會有波動,就必定會對你的禅修有影響,把這些東西都放下吧,放下的心就是舍的心。
如果我們有一顆中舍的心,我們就有一顆平穩的心,我們的心態平穩了,我們的禅修才能夠有可能平穩,我們的心平穩我們就越少障礙,越少障礙我們的禅修就進步得越快,如果大家想要禅修進步的話,首先,我們可以在心態上下功夫,放下吧。
好,那我們今天在講禅修的心態方面我們就已經講了:
首先,我們應當出離,出離是出離最粗的,出離那些社會的、俗家的;
然後,我們再出離那些對我們禅修有幹擾的,對我們于法方面有幹擾的那些貪嗔癡,那些不善的心;
之後,我們再用一顆恭敬法的、恭敬叁寶的、恭敬導師的心來嘗試去投入禅修;
同時,我們也要嘗試創造一個很好的禅修的氣氛跟環境,對我們周圍的這些同修們、姐妹們多一點散播慈愛,大家多一份包容,多一份關愛;
然後,我們再把這種柔軟的心放到我們的業處上,我們的業處越單純越好,越專一越好,讓我們的心盡量保持一顆純真的心、單純的心。
之後,對于禅修當中有什麼起伏啊,有什麼波動啊,進進退退啊,不要太過在意,就讓我們以這五種心態來平衡。我們可以每天晚上都用這五種心去檢查一下,是不是今天,我在哪一方面做得不夠呢?我的心是不是患得患失呢?我的心是不是單純呢?我是不是對其他人有懷恨呢?還是不是對很多所緣有排斥呢?我是不是真的能夠恭敬法呢?我的出離心是不是很強呢?我們可以這樣每天地省思。如果你每天都能夠按照這種禅修的心態來禅修的話,那麼,我們的禅修就會更順利,就更加沒有障礙。
如果沒有障礙的話,我們就能夠在這種很好的時節因緣,在各種環境的造就下,使我們能夠順利地禅修,乃至到在今生當中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獲取最大的法的利益。
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裏。
薩度 薩度 薩度
下面我們一起來回向:
《禅林開示 第叁講 禅修心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