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林開示 第四講 安住于法

  第四講-安住于法

  “Dhammapãti sukhaü seti

  vippasannena cetasà,

  ariyappavedite dhamme

  sadà ramati paõóito”ti.”

  這是《法句經》第七十九誦,誦文的意思是:

  「得飲法水者,以淨心住樂。智者常喜樂,聖者所說法。」

  意思就是:已經體驗到法樂的人,就以一顆清淨、甯靜的心,住臥于快樂之中。有智慧的人,恒常愛好跟喜樂于聖者所宣說的法。

  我們今天要講的主題就是要如何安住于法,如何住于法樂。如何才能讓我們的身心安住于法當中呢?能夠讓我們的心安住于正道當中呢?佛陀所說的法是導向于離苦得樂的。換一句話說,我們之所以要來這邊出家,要來這裏禅修,是爲了解脫痛苦,是爲了斷除煩惱,是爲了證得究竟的寂樂。

  然而在我們從出家,修行一直到證悟涅槃的過程中,有很多不同的禅修階段,有很多不同的經曆。這些不同的經曆、不同的階段,在每一個階段當中,只要我們把身心安住于法中,我們就能夠體驗到法之樂。在這裏我們講法,安住于法的法樂,大致地分爲五種:

  第一種是出離之樂(nekkhammasukha)。出離(nekkhamma)是什麼呢?我們在上一次講座當中已經提到了五種出離:第一種出離是出家;第二種出離是禅那;第叁種出離是vipassanà-¤àõa(觀智);第四種出離是nibbàna(涅槃);第五種出離是sabba kusala-dhamma(一切的善法)。

  如果我們要選擇走修行的道路,我們很可能會選擇走出離的道路。出離是出離什麼呢?出離是出離五欲的功德,五欲的功德也就是對色(顔色)的貪愛,對色的欲望;對聲音的貪愛;對香(氣味)的貪愛;對味(味道)的貪愛;對觸的貪愛。

  比如說,我們人跟一切的衆生都有一種習慣,一切的凡夫都有這種習慣,看要看好看的,要看順眼的、悅目的;聽要聽好聽的,要聽悅耳的;聞要聞香的,聞好聞的氣味;吃我們要吃好吃的,味道好的;觸我們要觸柔軟的,要觸很舒適、舒服的,就體驗在我們平時的根門上。因爲根據佛陀的教法,世間包括十二種,也就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這六種,再加上六種外境,色、聲、香、味、觸、法,這十二種構成了一切的世間。

  如果緣于顔色我們生起了貪愛。通過我們的眼睛看到了一些好看的東西,看到美麗的東西,如果不防護心,如果不如理作意的話,就會有貪愛。如果看到不好的東西、不悅目的東西、很醜陋的東西、很醜惡的東西,很自然,如果不防護心,不如理作意的話,就會産生抗拒,産生厭惡,這個是屬于嗔恨,我們講嗔恚。

  同時人也希望聽好聽的東西,比如在家人喜歡聽音樂,當然有些出家人也很喜歡迷著于音樂,好聽的東西,喜歡聽別人贊揚,聽別人誇獎,如果別人稍微說了一句不好聽的話,或者說了一句刺耳的話,就會暴跳如雷或者自己在那裏懷恨在心,這樣的話煩惱就會從耳當中漏入,然後,就因爲好的聲音生起貪愛,因爲不好的聲音而生起嗔恚。

  當聞到香、好味的,可能這方面女衆可能會比男衆更有研究,特別是以前在家時候的什麼法國香水等的這些,就是爲了對香的貪愛。但是有時候去到廁所:「哇!怎麼廁所那麼臭?」這時就會生起抗拒的心、排斥的心,或者說在禅修的時候,旁邊的那個人,他那樣的汗臭味,怎麼他不去洗澡?這個時候心裏又産生了排斥,又産生了嗔恨。這樣的話,就因爲鼻而産生了嗔恚,如果是好聞的就産生了貪愛。

  而對于舌也是,好吃的東西就吃多點,很貪吃,要多一點,如果不好吃的東西就挑叁揀四的,吃到一些不好吃的東西,或者如果今天的菜稍微煮得不好,今天的飯稍微煮得不熟或者生硬一些,就在發脾氣,就在那裏鬧別扭。這樣的話,煩惱就從我們的舌門裏漏進去。

  觸也是如此,天氣太熱了一大堆抱怨,天氣太冷了也一大堆抱怨,身體痛了又一大堆的報怨,然後坐的地方、住的地方不好,不舒服,不舒適又生起了嗔恨。如果對于好的,譬如說住的孤邸很舒服,或者說自己喜歡很柔軟的東西,這樣的話就生起了貪愛。

  因爲心總是緣于根門,總是緣于色、聲、香、味、觸,于是就産生了煩惱。如果我們要出離的話,首先要出離這五種對象,這個是根據《阿毗達摩》來解釋的。如果是用我們平時的話來說呢,就是說如果我們真的要出家,真的要來禅修,就不要對外界的物質的享受、物質的條件太過多的挑剔,不要太過多的挑叁揀四,能夠做到越單純、越樸素越好。畢竟大家都知道有一句話叫做:「少欲知足,知足常樂。」

  現在有很多人都很明智,知道要禅修,禅修就會選擇出家的道路。出家是爲了出離,出離我們在上次已經講到有身的出離、有心的出離。身的出離就是我們剃除頭發,女衆剃除頭發,男衆剃除須發,比庫是不能留胡子的;把一切那些好的服飾啊、裝飾品、化妝品全部把它舍掉,這個叫舍諸嗜好;著袈裟衣或著染色衣,出家人不能夠穿那種很華麗的、很豪華、很漂亮的衣服,都是穿染色的,而且染的我們叫壞色衣(kàsàya,袈裟)其實就是壞色衣,而不能穿那種很明亮的,很鮮豔的、繡花的、鑲金、鍍銀這些東西,這些衣服都必須把它舍掉,只是穿很樸素的這些衣。

  這樣的話是從身的出離。但是身的出離並不代表一個人真正的出離,如果真的要出離的話,還是身心的出離,身心的出離是指我們真正要把心安住在出家的狀態裏。

  我們要時時檢查自己,現在已經是一位出家人了,然後你可以扪心自問:「行爲上是不是像個出家人?還有沒有在家人的那種習氣?還有沒有愛攀緣?愛閑言碎語啊、愛說叁道四、愛搞是非啊,這些的習氣呢?我們的語言上是不是真的像一個出家人,說的話是不是像一個出家人應當說的?做的事情是不是像一個出家人應當做的?」

  佛陀在製定衆學法(sekhiyà),很多時候都是注重在一位比庫應當如何做好自己的威儀。在行爲上、在行動上要符合一個出家人所應當做的基本的威儀,在語言上要如何要求自己,同時在心念上我們也應當做到像個出家人。

  不要以爲自己剃光了頭,自己披上了袈裟,那就是出家人了。那個只是形象上的出家人,如果形象上只是個出家人,但心態上還不是出家人,這個是很有害的,是很危險的。在心念上要像個出家人,這個很重要,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時時省察自己:自己的心態,自己的心念是不是具備出家人的素質。做人有人格,做出家人有僧格,自己有沒有具備這些。

  在緬甸有一句話叫做:「在正法隱沒之後,出家人的心就像在家人一樣,而在家人的心就像夜叉一樣。」現在正法還沒有隱沒,現在我們仍然是屬于正法時期,仍然能夠依照八正道、依照戒、定、慧而解脫煩惱,能夠斷除煩惱、解脫生死,正法還在。但是現在有些出家人應該想想看,心態是否像個在家人的心態?甚至有些出家人的心態像夜叉,損人利己、唯利是圖、勾心鬥角,有沒有這樣的心態?

  看不起別人,想把別人打倒、想把別人踩下去,這都不是一個出家人所應爲的,所以我們時常要省思:

  「我們現在是一位出家人,那麼在我們的言行舉止上是不是跟俗人有別?」

  這也就是佛陀在《十法經》(Dasadhammà Suttaü)裏說的:“A¤¤o me àkappo karaõãyo”ti pabbajitena abhiõhaü paccavek- khitabbaü.”就是一位出家人經常應當省思:「我的言行舉止、我的威儀、行動,是不是跟在家人有異?有所區別?有所不同?」

  如果自己做的還是像在家人一樣,經常在一些不打緊的事情上忙忙碌碌,東家生個孩子也要你管,西家死了人也要你管,這像個出家人嗎?還有在言行上、在語言上,如果還是談一些:「哦,別人的媳婦怎麼樣,別人的男人怎麼樣,別人的女人怎麼樣,這個又關你什麼事?」所以我們在形象上像個出家人,我們在心態上更要像個出家人。

  如果身心上都能夠像個出家人,都能夠出離世間的生活,那我們才叫做真正的出離。出家人可以說一句話:「沒有過去。」沒有過去是什麼?如果你已經選擇了要做出家人的這條道路,就證明說你已經放棄了過去的一切的資財、一切的財産、一切的家庭、榮耀、名譽,把一切都放下。這樣的話,才算是選擇了出家的道路。

  之後呢,要把心態、要把言行盡快地安頓下來,要做到身的出離、心也要出離,不要太過關心跟在意世俗的事情、世間的事情、俗家的事情,國家什麼大事啊,什麼戰爭啊,這些東西都跟我們出家人沒有關系。我們出家最要緊的是要關心我們自己是不是能夠安住于法,是不是能夠置身于正道,這個是更重要的。

  世俗的風雲突變,一直都在改變著,改變了幾千年、幾萬年,還會繼續再改變下去。如果我們的心只是粘著于世俗的事情,只是緊張于世間的那些風雲變幻,那麼你的心就一直都卷在這裏面,不可能出離的。

  所以在第一點上我們要做到出離,出離還要知道我們要懂得如何去安住于出離?也就是我們應當如何享用于出離之樂。

  我們可以經常思維:「現在我已經是一位出家人了,我在這邊安住,這邊的一切的條件、一切的環境、一切的設施、一切的人,都是讓我能夠盡量安住下來,把我們的心安住于自己的業處,能夠盡自己所有的時間和精力放在禅修上,放在法上。」如果能夠經常如此思維,去體驗,其實我們已經是享用了出離之樂。

  我們再想想,作爲在家人,我們經常要提起精進二字。提起精進在經典裏面就提到我們可以省思八種事,省思八種事情來提起精進,同樣的如果我們省…

《禅林開示 第四講 安住于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