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思八種事情,然後我們再想想我們現在,就能夠感受到什麼叫做出離之樂。
這八種事的第一種是生的苦。生的苦,在有一些曾經做過母親的就應該可以感受到,而作爲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有情,我們可以想象:「住母胎快樂嗎?那麼肮髒的地方,那麼臭穢的地方,快樂嗎?要在那裏面像個蒸籠一樣,比監獄還要小的地方,要在那裏呆上九個多月,很快樂嗎?」但是只要你沒有解脫輪回,還是會速速入胎,繼續下去。我們要省思生的苦。
第二是老的苦。每一個人都愛好青春,都希望自己能夠青春,都希望自己能夠青春常葆,年年十八,可能嗎?這個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爲,老是世間法的現象。有生就必定會走向衰敗,會走向滅亡,老是必然的。在座有一些禅修者,可能已經也體會到老的痛苦了,比起在青春,在年輕的時候,身體很健康,那個時候很多東西都不怕,不怕疾病,風吹也不怕,雨淋也不怕,但是現在稍微一吹吹風就感冒了,就病倒了,記憶力也衰退了,想學東西也困難了,想修行也很難專注了,深深地感受到衰老的那種痛苦。
特別是女衆,更注重自己的容貌的話,發現老的時候,皮已經皺了,頭發已經白了,牙齒已經掉了,很多人就是不能夠接受這樣的老,正是因爲如此,所以外面那麼多的美容院,是不是?她們都是害怕老,害怕自己變得醜陋。但是無論你每天做十次美容也好,你也不可能避免老,不可能避免容顔的改變。你經常去染頭發,頭發還是要白,你經常去吃什麼青春常葆素,還是會變老,而且最後可能會把身體都吃壞。所以不要在這個會老的身體上花太多時間,我們要省思:「老的痛苦。衰老、蒼老,諸根衰敗、皮皺、發白這樣的痛苦,這樣的不如意的事情、不圓滿的事情。」
然後我們要省思死,這是第叁種省思。第一種是生,第二種是老,第叁種是死。
我們也應當省思死。在座每一個人,我們上次已經講到了,最可以確定的就是每一個人都會死,誰敢說我不會死,請舉手?連佛陀都說,他的身體終有一天都會毀壞的,常者弊多,生者有死。這個是規律。
秦始皇想要得長生不老,但是他一方面去叫那些童男童子到海外的蓬萊仙境那裏去求長生不老藥,另一方面又鑄了兵馬俑和秦皇陵爲他的死做准備,他也知道是要死的。幾千年來,中國的道士們都在追求長生不老,但是從來就沒有一個道士長生不老,只有聽說有一些道士爲了求長生不老而服仙丹,水銀中毒而死的,是不是?死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在死前的痛苦,必須得每一個人都經受的。即使是安樂死都有可能是因爲他臨死的時候很痛苦,但是佛教是反對安樂死的,所以我們應當省思:「死的痛苦。」
還有另外一種是疾病的痛苦。每個人都希望健康,都不希望自己生病。病有很多種,有心的病啊、頭痛啊、腳痛啊、肝的病啊、肺的病啊、腸的病啊、腎髒的病、各種各樣的病,而且可以說每一個人,沒有一個人沒有病的。大病、小病、急性病、慢性病,現在的社會更多的是那些稀奇古怪的病,比如說,兩叁年前的SARS把東亞跟很多國家地區的人嚇得半死,還有現在的各種各樣新型的癌症,愛滋病等等。只要我們有這個身體,我們必定會有病。
佛陀說過:「五蘊就是病。」佛陀本人也有病。在他八十歲那年,他自己也受到了非常激烈的病。在佛陀最後一個安居,在韋沙離(Vesàlã,古譯爲毗舍離)城的時候,他得了很嚴重的背痛。這種背痛是幾乎一般人都很難承受的,最後逼得佛陀不得不用決意來把這個病減輕。然後在佛陀最後一天,就是入般涅槃的那一天,他也得了痢疾,拉肚子,很厲害。舍利弗尊者也是這樣,在他入般涅槃的那一天,他也得了很嚴重的痢疾,一個晚上都在那裏拉肚子,而且非常痛苦。當然這個只是身體的痛苦了。所以有了身體就必定有病,我們要思維:「這個具足病法的身體,這個是苦的。」從此我們要提升我們對自己心的出離。
還有我們要思維過去輪回的苦。每一個人都是屬于輪回旅途當中的老熟客了。在我們在座當中,每個人在過去生都已經不知道碰過多少次面了,輪回是沒有開端的,沒有一個開始的,佛陀曾經在《增支部·無始相應》裏面說過:「諸比庫,有情在生死長夜當中流轉,他所流的淚,是四大海洋的水多呢?還是衆生在輪回當中流的水多呢?」
現在我想問大家:「哪一樣多?」眼淚多。對啊!但是如果我們去到大海,在大海邊站一站:「哇!大海茫茫無際,都是大海。」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大海?有很多人看過大海啊!哇!大海的水真的是很多的!但是我想,我們一生中流的眼淚才多少啊?我想這個是不是佛陀的誇大之詞啊?然而,當我們再思維,我們就發現這個不是誇大之詞。
佛陀也用同樣的比喻就是說:「『諸比庫,你們認爲四大洋的水多還是衆生在輪回生死輪轉當中所流的血多呢?』諸比庫說:『流的血更多,比四大洋的水更多。』」四大洋的水真的是很多,多得不可能用一桶二桶、一缸二缸這樣來計算的。然而我們再思維,我們的生死輪回多麽漫長。
在這裏我們舉一個例子,通常佛教都會用kappa一劫、一個大劫來算的,一個大劫是多長時間呢?在《相應部》有個比喻,就是說,就好像方廣山,如果長十二由旬,寬十二由旬,高十二由旬的方廣山,方廣山都是很堅硬的岩石、岩石山。假如有一個很長命很長命的仙人,這位仙人每一百年來到了方廣山,然後就用一塊很薄的輕紗在這座山裏擦一下然後就飛走了,然後再過一百年,再飛到這方廣山,再把這山擦一下,一直到把整座寬廣十二由旬的方廣山全部把它擦平,一個劫的時間還沒有完。
佛陀又舉一個比喻,就像馬嘎塔(Magadha,摩竭陀)國的大倉庫裏面儲存的那些小芥子,小芥茉,比米還要更小,比芝麻要更小的。如果有一個人一百年才取一粒,把整個倉庫裏的所有的這些芥子全都取走,一個大劫的時間還沒有完。那我們想想看,我們對這個輪回、對這個生死是多麼熟悉啊!我們每個人的經驗是多麼的豐富啊,是不是?
所以佛陀又比喻說:「在一個大劫裏面,只是在一個大劫裏面,假如說我們在每一生當中,死去的骨頭不會腐爛的話,骨頭堆積起來比須彌山還要高。」所以當我們思考到生死輪回的漫長、生死輪回的痛苦,我們就會想一想,其實佛陀比喻說:「我們在生死輪回當中,因爲我們跟自己的父母,我們跟自己的妻子、丈夫、跟自己的兒子、女兒、兄弟姐妹、自己遭到的痛苦,自己受到的委屈,自己受到的冤枉而流的淚比四大海洋的水還要多。」
我們因爲過去生曾經在地獄裏面受苦;在畜牲裏面遭人屠宰;在人間,在打仗的時候遭人殺害;在犯罪的時候遭人砍頭、砍手、砍腳;這樣所流的血比四大海洋的水還要多。
這樣我們認真地去思維:「在漫長的輪回當中是多麼的痛苦!」我們就想像到四大洋的水只是現在這個世界上存在的水,而我們所流的眼淚,所流的血是無窮無盡的。
然後我們還再可以思維:「未來輪回之苦。」只要每一位在今生沒有證得阿拉漢,肯定要輪回。即使你今生能夠證得不來聖果,你還要投生到梵天界,是不是?畢竟還要輪回。
你說我選擇做菩薩道,很好!做菩薩道真的大勇猛的人才能夠做菩薩道,但是做菩薩道你必須要得到佛陀的授記。得到佛陀的授記之後呢,在《本生經》裏面我們可以看到:在漫長的輪回當中,一位菩薩要積累巴拉密,就光是他要布施自己的眼睛比天上的星星還要多。
我們在座的每一個人,現在這裏飛著的這些蚊子,這些飛蛾,我們都可以說,都看過我們的菩薩行過菩薩道。我們都直接或間接地受惠過我們的菩薩,或者說我們曾經看過菩薩在行菩薩道,或者我們聽聞過菩薩在行菩薩道。所以當一位禅修者要發願成佛,要行菩薩道是多麼的偉大,多麼的不容易啊!這是要把自己的身心奉獻給衆生,爲了成就佛果,爲了成就至上、無上的佛果。
所以我們也要省思:「只要今生還沒有斷除煩惱,只要現在還沒有證得阿拉漢果,你就必定要輪回。」如果今生還沒有證得至少是初果入流以上,那麼肯定還是會有機會墮落四惡道的。即使你說:「我現在已經修到了行舍智。」修到行舍智又怎麼樣?行舍智只能夠保證你下一生投生到人、天善趣,但是不保證你在以後輪回當中,仍然完全不會墮落到四惡趣。
比如說,我們的菩薩在做須彌陀(Sumedha)的那一世,他是一位隱士。他見到了Dãpankara佛陀,就是燃燈佛,燃燈佛跟他授記。在須彌陀那一世,他的vipassanà,他的觀智就已經達到了行舍智的階段。這是一個人要得到在世的佛陀授記的一個必定要具備的條件,就是必須要具足四禅八定和五神通,還要具足修vipassanà到行舍智,這樣的話才有資格得到佛陀的授記。但是我們再看我們的菩薩,在得到了Dãpankara佛陀的授記以後,他是不是就不用再輪回了?,他是不是就不用再投生到四惡道裏面去了?
我們看到《本生經》我們就知道,菩薩還是有很多世投生到畜牲,猴子啊、獅子啊、天鵝啊、孔雀啊、鹿啊,在《本生經》裏面比比皆是。但是菩薩在授記那一生,他是證得了行舍智,但是因爲他還沒有斷除煩惱,所以他仍然還是要輪回。
而我們算什麼,所以當我們省思到未來輪回之苦,只要還有煩惱,我們就必須要輪回,當我們省思到這樣,我們要提升悚懼感,要培育出離心。
然後我們還要再省思第八種就是:「我們爲了維持生計,爲了行持、爲了維生的痛苦。」這方面只要我們稍微去注意一下,我們都可以看到,現在外面的人爲了要賺錢,爲了叁頓飯,爲了要養妻活兒,冒著刮風下雨,他們要賺錢,他們要養家,而且爲了謀生,很多樣的苦都必須得吃。如果在座有一些曾經在家的時候,特別是現代社會裏面,他們曾經無論…
《禅林開示 第四講 安住于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