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林开示 第四讲 安住于法

  第四讲-安住于法

  “Dhammapãti sukhaü seti

  vippasannena cetasà,

  ariyappavedite dhamme

  sadà ramati paõóito”ti.”

  这是《法句经》第七十九诵,诵文的意思是:

  「得饮法水者,以净心住乐。智者常喜乐,圣者所说法。」

  意思就是:已经体验到法乐的人,就以一颗清净、宁静的心,住卧于快乐之中。有智慧的人,恒常爱好跟喜乐于圣者所宣说的法。

  我们今天要讲的主题就是要如何安住于法,如何住于法乐。如何才能让我们的身心安住于法当中呢?能够让我们的心安住于正道当中呢?佛陀所说的法是导向于离苦得乐的。换一句话说,我们之所以要来这边出家,要来这里禅修,是为了解脱痛苦,是为了断除烦恼,是为了证得究竟的寂乐。

  然而在我们从出家,修行一直到证悟涅槃的过程中,有很多不同的禅修阶段,有很多不同的经历。这些不同的经历、不同的阶段,在每一个阶段当中,只要我们把身心安住于法中,我们就能够体验到法之乐。在这里我们讲法,安住于法的法乐,大致地分为五种:

  第一种是出离之乐(nekkhammasukha)。出离(nekkhamma)是什么呢?我们在上一次讲座当中已经提到了五种出离:第一种出离是出家;第二种出离是禅那;第三种出离是vipassanà-¤àõa(观智);第四种出离是nibbàna(涅槃);第五种出离是sabba kusala-dhamma(一切的善法)。

  如果我们要选择走修行的道路,我们很可能会选择走出离的道路。出离是出离什么呢?出离是出离五欲的功德,五欲的功德也就是对色(颜色)的贪爱,对色的欲望;对声音的贪爱;对香(气味)的贪爱;对味(味道)的贪爱;对触的贪爱。

  比如说,我们人跟一切的众生都有一种习惯,一切的凡夫都有这种习惯,看要看好看的,要看顺眼的、悦目的;听要听好听的,要听悦耳的;闻要闻香的,闻好闻的气味;吃我们要吃好吃的,味道好的;触我们要触柔软的,要触很舒适、舒服的,就体验在我们平时的根门上。因为根据佛陀的教法,世间包括十二种,也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再加上六种外境,色、声、香、味、触、法,这十二种构成了一切的世间。

  如果缘于颜色我们生起了贪爱。通过我们的眼睛看到了一些好看的东西,看到美丽的东西,如果不防护心,如果不如理作意的话,就会有贪爱。如果看到不好的东西、不悦目的东西、很丑陋的东西、很丑恶的东西,很自然,如果不防护心,不如理作意的话,就会产生抗拒,产生厌恶,这个是属于嗔恨,我们讲嗔恚。

  同时人也希望听好听的东西,比如在家人喜欢听音乐,当然有些出家人也很喜欢迷着于音乐,好听的东西,喜欢听别人赞扬,听别人夸奖,如果别人稍微说了一句不好听的话,或者说了一句刺耳的话,就会暴跳如雷或者自己在那里怀恨在心,这样的话烦恼就会从耳当中漏入,然后,就因为好的声音生起贪爱,因为不好的声音而生起嗔恚。

  当闻到香、好味的,可能这方面女众可能会比男众更有研究,特别是以前在家时候的什么法国香水等的这些,就是为了对香的贪爱。但是有时候去到厕所:「哇!怎么厕所那么臭?」这时就会生起抗拒的心、排斥的心,或者说在禅修的时候,旁边的那个人,他那样的汗臭味,怎么他不去洗澡?这个时候心里又产生了排斥,又产生了嗔恨。这样的话,就因为鼻而产生了嗔恚,如果是好闻的就产生了贪爱。

  而对于舌也是,好吃的东西就吃多点,很贪吃,要多一点,如果不好吃的东西就挑三拣四的,吃到一些不好吃的东西,或者如果今天的菜稍微煮得不好,今天的饭稍微煮得不熟或者生硬一些,就在发脾气,就在那里闹别扭。这样的话,烦恼就从我们的舌门里漏进去。

  触也是如此,天气太热了一大堆抱怨,天气太冷了也一大堆抱怨,身体痛了又一大堆的报怨,然后坐的地方、住的地方不好,不舒服,不舒适又生起了嗔恨。如果对于好的,譬如说住的孤邸很舒服,或者说自己喜欢很柔软的东西,这样的话就生起了贪爱。

  因为心总是缘于根门,总是缘于色、声、香、味、触,于是就产生了烦恼。如果我们要出离的话,首先要出离这五种对象,这个是根据《阿毗达摩》来解释的。如果是用我们平时的话来说呢,就是说如果我们真的要出家,真的要来禅修,就不要对外界的物质的享受、物质的条件太过多的挑剔,不要太过多的挑三拣四,能够做到越单纯、越朴素越好。毕竟大家都知道有一句话叫做:「少欲知足,知足常乐。」

  现在有很多人都很明智,知道要禅修,禅修就会选择出家的道路。出家是为了出离,出离我们在上次已经讲到有身的出离、有心的出离。身的出离就是我们剃除头发,女众剃除头发,男众剃除须发,比库是不能留胡子的;把一切那些好的服饰啊、装饰品、化妆品全部把它舍掉,这个叫舍诸嗜好;着袈裟衣或着染色衣,出家人不能够穿那种很华丽的、很豪华、很漂亮的衣服,都是穿染色的,而且染的我们叫坏色衣(kàsàya,袈裟)其实就是坏色衣,而不能穿那种很明亮的,很鲜艳的、绣花的、镶金、镀银这些东西,这些衣服都必须把它舍掉,只是穿很朴素的这些衣。

  这样的话是从身的出离。但是身的出离并不代表一个人真正的出离,如果真的要出离的话,还是身心的出离,身心的出离是指我们真正要把心安住在出家的状态里。

  我们要时时检查自己,现在已经是一位出家人了,然后你可以扪心自问:「行为上是不是像个出家人?还有没有在家人的那种习气?还有没有爱攀缘?爱闲言碎语啊、爱说三道四、爱搞是非啊,这些的习气呢?我们的语言上是不是真的像一个出家人,说的话是不是像一个出家人应当说的?做的事情是不是像一个出家人应当做的?」

  佛陀在制定众学法(sekhiyà),很多时候都是注重在一位比库应当如何做好自己的威仪。在行为上、在行动上要符合一个出家人所应当做的基本的威仪,在语言上要如何要求自己,同时在心念上我们也应当做到像个出家人。

  不要以为自己剃光了头,自己披上了袈裟,那就是出家人了。那个只是形象上的出家人,如果形象上只是个出家人,但心态上还不是出家人,这个是很有害的,是很危险的。在心念上要像个出家人,这个很重要,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时时省察自己:自己的心态,自己的心念是不是具备出家人的素质。做人有人格,做出家人有僧格,自己有没有具备这些。

  在缅甸有一句话叫做:「在正法隐没之后,出家人的心就像在家人一样,而在家人的心就像夜叉一样。」现在正法还没有隐没,现在我们仍然是属于正法时期,仍然能够依照八正道、依照戒、定、慧而解脱烦恼,能够断除烦恼、解脱生死,正法还在。但是现在有些出家人应该想想看,心态是否像个在家人的心态?甚至有些出家人的心态像夜叉,损人利己、唯利是图、勾心斗角,有没有这样的心态?

  看不起别人,想把别人打倒、想把别人踩下去,这都不是一个出家人所应为的,所以我们时常要省思:

  「我们现在是一位出家人,那么在我们的言行举止上是不是跟俗人有别?」

  这也就是佛陀在《十法经》(Dasadhammà Suttaü)里说的:“A¤¤o me àkappo karaõãyo”ti pabbajitena abhiõhaü paccavek- khitabbaü.”就是一位出家人经常应当省思:「我的言行举止、我的威仪、行动,是不是跟在家人有异?有所区别?有所不同?」

  如果自己做的还是像在家人一样,经常在一些不打紧的事情上忙忙碌碌,东家生个孩子也要你管,西家死了人也要你管,这像个出家人吗?还有在言行上、在语言上,如果还是谈一些:「哦,别人的媳妇怎么样,别人的男人怎么样,别人的女人怎么样,这个又关你什么事?」所以我们在形象上像个出家人,我们在心态上更要像个出家人。

  如果身心上都能够像个出家人,都能够出离世间的生活,那我们才叫做真正的出离。出家人可以说一句话:「没有过去。」没有过去是什么?如果你已经选择了要做出家人的这条道路,就证明说你已经放弃了过去的一切的资财、一切的财产、一切的家庭、荣耀、名誉,把一切都放下。这样的话,才算是选择了出家的道路。

  之后呢,要把心态、要把言行尽快地安顿下来,要做到身的出离、心也要出离,不要太过关心跟在意世俗的事情、世间的事情、俗家的事情,国家什么大事啊,什么战争啊,这些东西都跟我们出家人没有关系。我们出家最要紧的是要关心我们自己是不是能够安住于法,是不是能够置身于正道,这个是更重要的。

  世俗的风云突变,一直都在改变着,改变了几千年、几万年,还会继续再改变下去。如果我们的心只是粘着于世俗的事情,只是紧张于世间的那些风云变幻,那么你的心就一直都卷在这里面,不可能出离的。

  所以在第一点上我们要做到出离,出离还要知道我们要懂得如何去安住于出离?也就是我们应当如何享用于出离之乐。

  我们可以经常思维:「现在我已经是一位出家人了,我在这边安住,这边的一切的条件、一切的环境、一切的设施、一切的人,都是让我能够尽量安住下来,把我们的心安住于自己的业处,能够尽自己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禅修上,放在法上。」如果能够经常如此思维,去体验,其实我们已经是享用了出离之乐。

  我们再想想,作为在家人,我们经常要提起精进二字。提起精进在经典里面就提到我们可以省思八种事,省思八种事情来提起精进,同样的如果我们省…

《禅林开示 第四讲 安住于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