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做过生意也好,做工也好,开公司也好、做老板也好,就很清楚,做个在家人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就是为了这么一张口,为了糊口,为了活计,怎么样的苦都必须得吃。天下大雨也要出去,刮大风也要出去,很热也要出去,很冷也要出去,不仅要遭受各种各样的苦,如果是在公司做工的,还要受到上司的批评,下属的投诉,下属的谴责,迟到的紧张,工作的压力。如果是做其它的那些做工的,比如现在缅甸这边有很多那些才几岁或者十来岁的小孩,他们没有书读,他们每天就为了那么几百“Kyat”,就每天要顶着烈日去做工。
所以当我们省思:「做一个人是多么的痛苦啊!」当我们省思到寻食之苦,为了寻觅,为了维生的苦,我们应当培育出离心。只要我们不想再卷入生、老、病、死、轮回跟在家的那一种为了生计而奔波操劳的苦,我们就应当要选择出离,身心的出离,不要再受苦了。把我们的身心尽快安住于法当中,这是第一种,是属于出离。
第二种是无悔之乐,没有后悔的乐。无悔之乐主要是指持戒。现在每一个出家人乃至在家人都必须得受持一定的戒。比库要受持二百二十七条戒,以及跟所有的犍度里面所规定的那些不应当做的跟应当做的这些义务,作为沙马内拉(sàmaõera,古译为沙弥)要受十戒,作为十戒女也要受十戒,作为所有的出家人都有各式各样的戒。在家人也要求受八戒,乃至受九戒。
我们受戒就必须得持戒,持戒要持得清净,惟有持戒清净我们才能够体会到没有犯过失、没有犯戒的乐。要得到无悔之乐,有二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我们守持净戒,维持自己戒律的清净,持戒的清净;
第二种是犯则忏悔,当我们犯戒了,都应当忏悔。
如果是比库和比库尼犯了戒就应当忏悔。如果犯的是巴吉帝亚(pàcittiya,波夷提)或者犯的是应悔过(pàñidesanãya,波罗提舍尼)或者犯的恶作(dukkaña,突吉罗)或者恶说(dubbhàsita),就应当对一位比库忏悔。如果犯的是桑喀地些沙(saïghàdisesa,僧残),就必须得经过发露再做别住,再做马那答(mànatta,摩那埵)再出罪,这一系列由僧团执行,才能够得到清净。如果是犯巴拉基咖(pàràjika,波罗夷),那么自觉一点,赶快脱掉自己的袈裟,犯巴拉基咖是没得忏悔的!
所以当我们犯一些中品和小品的戒时,应当如法如律地忏悔,这样的话才能够得到清净。而犯戒有几种类型的犯戒:
一种是无知的犯戒;
一种是愚痴的犯戒;
还有另外一种是无惭无愧的犯戒。
我们都知道,戒都是世尊所制定的,为这些弟子们制定的。所有的出家人,比库、比库尼、沙马内拉(sàmaõera,古译为沙弥)、沙马内莉(sàmaõerã,古译为沙弥尼),还有在学女(sikkhamànà),都必须要无条件地持守所有的佛陀所制定的戒律。但是有时候还是会犯戒,比如说无知的犯戒,应该是无念的犯戒,就是无心的犯戒。无心的犯是指没有想到要犯,但是已经做了、已经犯了。
比如说当一位比库去外面托钵,然后别人就把一包东西放在比库的钵里面,结果比库回来打开包一看:原来包里面还有钱,还有红包。这样的话,这位比库就已经犯了尼萨耆亚巴吉帝亚(nissaggiya pàcittiya,古译为舍堕)。虽然他不是故意要拿钱的,但是他还是犯了这条戒,所以这个时候,这位比库要做的就是立刻要把这钱如法地舍掉,完全没有执着地丢掉,最好是丢掉,或者舍给在家人,然后忏悔。这个叫做没有心的犯。
又比如说,一位比库把蜜糖或者把糖贮存,今天已经是第八天了,他认为今天还是第七天,结果他把这糖吃了,他还是犯巴吉帝亚,如果他知道今天是最后一天,已经过了(第七天),他不会吃,但是他不知道,他错误地以为今天才是第七天,他吃了还是犯,只是这种犯是无心的犯。就是没有故意要犯戒的心,但是还是犯了。
最严重的是什么?最严重的是无惭无愧的犯,也就是明知故犯。一位出家人,都有相应的戒。如果你是比库,你应当圆满地守好比库戒;如果你是比库尼,要守好比库尼戒;如果你是在家人、你是沙马内拉跟十戒女,你就必须要完好的、圆满的守好戒。如果明知这些不行、不能做的,是佛陀所禁止的你仍然做,你犯下这样的戒,就叫做无惭无愧的犯戒。
比如说你明知晚上不能吃东西,你仍然吃东西,你吃东西的时候就是无惭无愧。为什么呢?因为你知道这是佛陀所禁止的,一个无惭无愧的人犯戒,他是不能证得圣道的。然而,无惭无愧的犯戒还是可以忏悔的,忏了就清净了。只是说无惭无愧的犯戒,犯了戒的同时也造了不善业,造了恶业。至于犯戒所得到的果报,我们可以看《果喻经》,佛陀说的《果喻经》。在《清净道论》也有摘录,我们可以看到持戒跟犯戒的利弊关系。
如果一位比库、一位比库尼、一位沙马内拉、一位戒女或者在家人,他省思自己的戒:「我今天没有违犯,我今天是持戒清净的,我很长一段时间都持戒清净。」当他省思到自己持戒清净的时候,他就会体验到没有过失的快乐,这种没有过失的快乐,叫做无悔之乐。
佛陀在经典里面经常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偈子:
「因为持戒而无悔,因为无悔而愉悦,因为愉悦而得喜,因为喜而得轻安,因为轻安而得乐,因为乐而得定,因为定而如实知见,因为如实知见而心完全从诸漏,也就是欲漏、有漏、无明漏中解脱出来。」
在《经藏》里面我们经常都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这个就是说我们持戒的重要性。而且我们也知道,持戒有无悔的特相。持戒的特点就是无悔,就是身和言行没有过失。当我们省思到我们持戒清净的时候,我们应当感到快乐。这种乐不是那些作恶的人可以体会的。佛陀制戒不是让我们增加掉悔,不是让我们增加恶作(kukkucca)、增加追悔。是让我们无悔,让我们言行清净,让我们符合佛陀所教导的安住在佛陀所教导的清净的戒法当中。
当我们持戒清净,我们能够体会到持戒之乐之后呢,我们又必须得追求或者说安住于第三种乐。第三种乐就是禅悦之乐。这里的禅悦之乐是指八定。也就是色界的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无色界的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跟非想非非想处定。在座如果有些人已经体会到禅悦之乐之后,现在我想问大家:「初禅的乐是什么乐?初禅的乐是不是远离了五盖,把心完全投进禅相之乐呢?是不是?然后当你有了第二禅的体验之后,你再看初禅,你会不会喜欢初禅呢?初禅是不是很粗啊?初禅粗在哪里?」
大家说一下:「初禅粗在哪里?初禅为什么不快乐?」
对啊,寻、伺的那种搅动是不是?所以第二禅比初禅更快乐。然后如果有些禅修者已经体验到第三禅的乐之后,在这里第二禅的乐你会不会喜欢第二禅呢?会不会喜欢第二禅?为什么?因为第二禅还有喜的那种兴奋跟激动。这比其他也是搅动的,比起第三禅那种非常愉悦的、舒适的那种乐来说,第二禅是很粗的。如果有了第四禅体验的禅修者再对比起第三禅来说,第三禅快不快乐?第三禅是不是很殊胜啊?不是的,第三禅还有乐,比不上第四禅那种非常宁静、那种正念很强、心很平静那一种乐。
然后如果有一些禅修者已经有了空无边处的体验的话,你再想:「第四禅快乐吗?第四禅是不是很殊胜呢?」色界的禅那是不是很殊胜?比起空无边处来说,怎么会没有人回答?如果有了空无边处定的体验的禅修者,就很能清楚地明白,色界的禅那必须得依靠色法,很粗糙,比不上无色界的那种寂静,那种宁静跟殊胜。心完全地安住在无边的空,那种宁静、那种寂静是第四禅都没办法比喻的。如果有识无边体验的禅修者,你让他回想起空无边处,空无边处还是下劣一点的,还不如识无边处那么宁静。
然后我们再往下,无所有处,当体验到无所有处体验的禅修者,再对比起识无边处,识无边处还是很低劣的。最殊胜的世间定是非想非非想处定(nevasa¤¤ànàsa¤¤àyatana samàpatti),这种是世间上最殊胜、最微妙的一种定,这种定我们可以说:“Etam santaü, etam paõãtaü.”来说:「这是寂静,这是殊胜,这是微妙!」那一颗心是完全的宁静乃至到不知道自己的心是存在还是不存在,只是去把取无所有处心为所缘。然后就作为无所有处的心是“etam santaü, etam paõãtaü.”这个是非常寂静,非常微妙的事情。
所以如果大家证得了四禅八定的话,你就能够体会到禅悦之乐。这种禅悦之乐是世俗的乐根本没办法比喻的,是无法形容的,对于欲界那种很粗的乐来说,禅那的乐是很微妙的,很殊胜的。所以呢,如果有禅那的禅修者,就可以享受跟安住于这种乐,如果没有话,就应当尝试去努力。
但是这八种定也不是究竟的。如果自己只是安住在这八种定,享受在这八种定,这样的话,不求上进,这跟外道没有什么区别。佛陀在《中部》的《心材喻经》。有两部《心材喻经》,《大心材喻经》和《小心材喻经》里面,都已经说到了:「如果一位比库,一个禅修者,只是安住于禅那之乐,我已经享有禅悦之乐,而不想再继续修行的话,就好像一个人要砍心材(砍栋梁之材)一样,他到森林里面,他拿了斧头,他就把一些树皮,跟树的外皮那些木把砍去,他就搬回去一样,他根本得不到栋梁之材,根本得不到心材。」
所以只是安住于禅那之乐还是远远不够的。在我们的修行体系里面,禅那是很重要的,我们必须得努力…
《禅林开示 第四讲 安住于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