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林開示 第四講 安住于法▪P3

  ..續本文上一頁是做過生意也好,做工也好,開公司也好、做老板也好,就很清楚,做個在家人是多麼的不容易啊!

  就是爲了這麼一張口,爲了糊口,爲了活計,怎麼樣的苦都必須得吃。天下大雨也要出去,刮大風也要出去,很熱也要出去,很冷也要出去,不僅要遭受各種各樣的苦,如果是在公司做工的,還要受到上司的批評,下屬的投訴,下屬的譴責,遲到的緊張,工作的壓力。如果是做其它的那些做工的,比如現在緬甸這邊有很多那些才幾歲或者十來歲的小孩,他們沒有書讀,他們每天就爲了那麼幾百“Kyat”,就每天要頂著烈日去做工。

  所以當我們省思:「做一個人是多麼的痛苦啊!」當我們省思到尋食之苦,爲了尋覓,爲了維生的苦,我們應當培育出離心。只要我們不想再卷入生、老、病、死、輪回跟在家的那一種爲了生計而奔波操勞的苦,我們就應當要選擇出離,身心的出離,不要再受苦了。把我們的身心盡快安住于法當中,這是第一種,是屬于出離。

  第二種是無悔之樂,沒有後悔的樂。無悔之樂主要是指持戒。現在每一個出家人乃至在家人都必須得受持一定的戒。比庫要受持二百二十七條戒,以及跟所有的犍度裏面所規定的那些不應當做的跟應當做的這些義務,作爲沙馬內拉(sàmaõera,古譯爲沙彌)要受十戒,作爲十戒女也要受十戒,作爲所有的出家人都有各式各樣的戒。在家人也要求受八戒,乃至受九戒。

  我們受戒就必須得持戒,持戒要持得清淨,惟有持戒清淨我們才能夠體會到沒有犯過失、沒有犯戒的樂。要得到無悔之樂,有二種方法:

  第一種方法是我們守持淨戒,維持自己戒律的清淨,持戒的清淨;

  第二種是犯則忏悔,當我們犯戒了,都應當忏悔。

  如果是比庫和比庫尼犯了戒就應當忏悔。如果犯的是巴吉帝亞(pàcittiya,波夷提)或者犯的是應悔過(pàñidesanãya,波羅提舍尼)或者犯的惡作(dukkaña,突吉羅)或者惡說(dubbhàsita),就應當對一位比庫忏悔。如果犯的是桑喀地些沙(saïghàdisesa,僧殘),就必須得經過發露再做別住,再做馬那答(mànatta,摩那埵)再出罪,這一系列由僧團執行,才能夠得到清淨。如果是犯巴拉基咖(pàràjika,波羅夷),那麼自覺一點,趕快脫掉自己的袈裟,犯巴拉基咖是沒得忏悔的!

  所以當我們犯一些中品和小品的戒時,應當如法如律地忏悔,這樣的話才能夠得到清淨。而犯戒有幾種類型的犯戒:

  一種是無知的犯戒;

  一種是愚癡的犯戒;

  還有另外一種是無慚無愧的犯戒。

  我們都知道,戒都是世尊所製定的,爲這些弟子們製定的。所有的出家人,比庫、比庫尼、沙馬內拉(sàmaõera,古譯爲沙彌)、沙馬內莉(sàmaõerã,古譯爲沙彌尼),還有在學女(sikkhamànà),都必須要無條件地持守所有的佛陀所製定的戒律。但是有時候還是會犯戒,比如說無知的犯戒,應該是無念的犯戒,就是無心的犯戒。無心的犯是指沒有想到要犯,但是已經做了、已經犯了。

  比如說當一位比庫去外面托缽,然後別人就把一包東西放在比庫的缽裏面,結果比庫回來打開包一看:原來包裏面還有錢,還有紅包。這樣的話,這位比庫就已經犯了尼薩耆亞巴吉帝亞(nissaggiya pàcittiya,古譯爲舍墮)。雖然他不是故意要拿錢的,但是他還是犯了這條戒,所以這個時候,這位比庫要做的就是立刻要把這錢如法地舍掉,完全沒有執著地丟掉,最好是丟掉,或者舍給在家人,然後忏悔。這個叫做沒有心的犯。

  又比如說,一位比庫把蜜糖或者把糖貯存,今天已經是第八天了,他認爲今天還是第七天,結果他把這糖吃了,他還是犯巴吉帝亞,如果他知道今天是最後一天,已經過了(第七天),他不會吃,但是他不知道,他錯誤地以爲今天才是第七天,他吃了還是犯,只是這種犯是無心的犯。就是沒有故意要犯戒的心,但是還是犯了。

  最嚴重的是什麼?最嚴重的是無慚無愧的犯,也就是明知故犯。一位出家人,都有相應的戒。如果你是比庫,你應當圓滿地守好比庫戒;如果你是比庫尼,要守好比庫尼戒;如果你是在家人、你是沙馬內拉跟十戒女,你就必須要完好的、圓滿的守好戒。如果明知這些不行、不能做的,是佛陀所禁止的你仍然做,你犯下這樣的戒,就叫做無慚無愧的犯戒。

  比如說你明知晚上不能吃東西,你仍然吃東西,你吃東西的時候就是無慚無愧。爲什麼呢?因爲你知道這是佛陀所禁止的,一個無慚無愧的人犯戒,他是不能證得聖道的。然而,無慚無愧的犯戒還是可以忏悔的,忏了就清淨了。只是說無慚無愧的犯戒,犯了戒的同時也造了不善業,造了惡業。至于犯戒所得到的果報,我們可以看《果喻經》,佛陀說的《果喻經》。在《清淨道論》也有摘錄,我們可以看到持戒跟犯戒的利弊關系。

  如果一位比庫、一位比庫尼、一位沙馬內拉、一位戒女或者在家人,他省思自己的戒:「我今天沒有違犯,我今天是持戒清淨的,我很長一段時間都持戒清淨。」當他省思到自己持戒清淨的時候,他就會體驗到沒有過失的快樂,這種沒有過失的快樂,叫做無悔之樂。

  佛陀在經典裏面經常都可以看到這樣的偈子:

  「因爲持戒而無悔,因爲無悔而愉悅,因爲愉悅而得喜,因爲喜而得輕安,因爲輕安而得樂,因爲樂而得定,因爲定而如實知見,因爲如實知見而心完全從諸漏,也就是欲漏、有漏、無明漏中解脫出來。」

  在《經藏》裏面我們經常都可以看到這樣的例子,這個就是說我們持戒的重要性。而且我們也知道,持戒有無悔的特相。持戒的特點就是無悔,就是身和言行沒有過失。當我們省思到我們持戒清淨的時候,我們應當感到快樂。這種樂不是那些作惡的人可以體會的。佛陀製戒不是讓我們增加掉悔,不是讓我們增加惡作(kukkucca)、增加追悔。是讓我們無悔,讓我們言行清淨,讓我們符合佛陀所教導的安住在佛陀所教導的清淨的戒法當中。

  當我們持戒清淨,我們能夠體會到持戒之樂之後呢,我們又必須得追求或者說安住于第叁種樂。第叁種樂就是禅悅之樂。這裏的禅悅之樂是指八定。也就是色界的初禅、第二禅、第叁禅、第四禅,無色界的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跟非想非非想處定。在座如果有些人已經體會到禅悅之樂之後,現在我想問大家:「初禅的樂是什麼樂?初禅的樂是不是遠離了五蓋,把心完全投進禅相之樂呢?是不是?然後當你有了第二禅的體驗之後,你再看初禅,你會不會喜歡初禅呢?初禅是不是很粗啊?初禅粗在哪裏?」

  大家說一下:「初禅粗在哪裏?初禅爲什麼不快樂?」

  對啊,尋、伺的那種攪動是不是?所以第二禅比初禅更快樂。然後如果有些禅修者已經體驗到第叁禅的樂之後,在這裏第二禅的樂你會不會喜歡第二禅呢?會不會喜歡第二禅?爲什麼?因爲第二禅還有喜的那種興奮跟激動。這比其他也是攪動的,比起第叁禅那種非常愉悅的、舒適的那種樂來說,第二禅是很粗的。如果有了第四禅體驗的禅修者再對比起第叁禅來說,第叁禅快不快樂?第叁禅是不是很殊勝啊?不是的,第叁禅還有樂,比不上第四禅那種非常甯靜、那種正念很強、心很平靜那一種樂。

  然後如果有一些禅修者已經有了空無邊處的體驗的話,你再想:「第四禅快樂嗎?第四禅是不是很殊勝呢?」色界的禅那是不是很殊勝?比起空無邊處來說,怎麼會沒有人回答?如果有了空無邊處定的體驗的禅修者,就很能清楚地明白,色界的禅那必須得依靠色法,很粗糙,比不上無色界的那種寂靜,那種甯靜跟殊勝。心完全地安住在無邊的空,那種甯靜、那種寂靜是第四禅都沒辦法比喻的。如果有識無邊體驗的禅修者,你讓他回想起空無邊處,空無邊處還是下劣一點的,還不如識無邊處那麼甯靜。

  然後我們再往下,無所有處,當體驗到無所有處體驗的禅修者,再對比起識無邊處,識無邊處還是很低劣的。最殊勝的世間定是非想非非想處定(nevasa¤¤ànàsa¤¤àyatana samàpatti),這種是世間上最殊勝、最微妙的一種定,這種定我們可以說:“Etam santaü, etam paõãtaü.”來說:「這是寂靜,這是殊勝,這是微妙!」那一顆心是完全的甯靜乃至到不知道自己的心是存在還是不存在,只是去把取無所有處心爲所緣。然後就作爲無所有處的心是“etam santaü, etam paõãtaü.”這個是非常寂靜,非常微妙的事情。

  所以如果大家證得了四禅八定的話,你就能夠體會到禅悅之樂。這種禅悅之樂是世俗的樂根本沒辦法比喻的,是無法形容的,對于欲界那種很粗的樂來說,禅那的樂是很微妙的,很殊勝的。所以呢,如果有禅那的禅修者,就可以享受跟安住于這種樂,如果沒有話,就應當嘗試去努力。

  但是這八種定也不是究竟的。如果自己只是安住在這八種定,享受在這八種定,這樣的話,不求上進,這跟外道沒有什麼區別。佛陀在《中部》的《心材喻經》。有兩部《心材喻經》,《大心材喻經》和《小心材喻經》裏面,都已經說到了:「如果一位比庫,一個禅修者,只是安住于禅那之樂,我已經享有禅悅之樂,而不想再繼續修行的話,就好像一個人要砍心材(砍棟梁之材)一樣,他到森林裏面,他拿了斧頭,他就把一些樹皮,跟樹的外皮那些木把砍去,他就搬回去一樣,他根本得不到棟梁之材,根本得不到心材。」

  所以只是安住于禅那之樂還是遠遠不夠的。在我們的修行體系裏面,禅那是很重要的,我們必須得努力…

《禅林開示 第四講 安住于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