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講-除障與修福
在我們討論之前,大家一起來禮敬世尊、阿拉漢、正等覺者: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3X)
各位尊者、各位法師、各位大德,我們今天晚上要討論的內容,是關于禅修的障礙以及如何來培育禅修助緣,也就是如何來培育福德的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要討論的是禅修的障礙問題。我們要修行止,修行觀,要禅修,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先要排除障礙。這正如說,我們要去一個地方,我們要先找到路。找到路之後,我們先要排除在路上的一些幹擾,一些障礙。這樣的話,才能夠使我們更加順利地到達目的地。
同時,我們要順利地到達一個目的地,我們除了要有自己行走的能力外,還需要有其它的一些資糧。比如說路上的一些盤纏、一些幹糧、一些費用、路費等等,這些也要准備。
我們今天要討論的,不是直接討論禅修業處的問題,而是討論跟禅修有關系,但是又不是直接討論禅修業處。那麼,在《清淨道論》裏面也提到了,我們要修行業處的時候,要具備很多種條件,比如說要住在適當的地方,要避免一些不適合的住所,而且要做一些身體的工作,比如說要清洗袈裟、把身體洗幹淨、剪手指甲等等,這些工作都是屬于讓我們能夠更加順利地、更加自然地去禅修。
那在今天我們要討論的關于禅修方面的障礙,我們可以分爲兩大類:一大類是屬于對于禅修的障礙法或者說叫做障道法;而另外一種,是屬于禅修的障礙,這種障礙是屬于蓋。
我們今天討論的第一個方面,第一個問題,是禅修的蓋障的問題,障有五種,蓋也有五種。其中的蓋我們在當時講入出息念的時候已經講過了,蓋是屬于平時所提到的五蓋,也就是nīvarana、pañcanvarana。分別是欲貪、嗔恚、昏沈睡眠、掉舉、惡作跟疑。因爲我們已經討論過了,今天就不再作詳細的探討。
下面再講一下障礙法,障礙法也有五種,也就是說對于我們禅修,會障礙我們禅修的這些因素。障礙法通常在巴利裏面叫做antarāyika dhamma;antarāyika就是障礙的意思,就是妨礙的意思,法就是這些因素、這些現象。一般我們都會提到一個人禅修會有一些障,最常用的障就是說業障,業障來了就不能夠禅修,或者說他禅修遇到了業障。
在這裏說的障,一共有五種:
第一種是屬于煩惱障;
第二種是屬于業障;
第叁種是屬于果報障,或者叫做異熟障;
第四種叫做毀謗障;
第五種叫做威令障。
如果一位禅修者具足了這五種障的任何一種,他的禅修就會遭到障礙,甚至說在今生他的禅修就不可能有任何的成果,假如他不去除這些障礙的話。而且,在這些障礙當中,有些是可以改變的,有些是不能夠改變的,有些是可以去除的,有些是不可以去除的。那今天我們就根據經論裏面的記載,再結合禅修來探討一下。
首先第一個是煩惱障,煩惱障包括了叁類:
第一類是屬于定邪見,就是決定性的邪見;
第二類是屬于兩性人;
第叁類是黃門,就是paõóaka,這個是記載在《清淨道論》裏面的。
決定性的邪見又可以分爲叁種:
一種是無因見(ahetuka diññhi);
另外一種是無作用見(akiriya diññhi);
還有另外一種是虛無見(natthika diññhi)。
第一種是無因見,就是否定一切因的,比如說有人認爲說我們現在的人生、這個世界都是偶然的,沒有原因的。這種邪見就否定了人是由過去造的善跟不善的業,而遭致的果報而投生來的,而且呢,也否定了一切現在的一些現象都是由因果關系所組合的。
第二種是屬于無作用見,無作用見就是認爲,現在無論行布施也好、行善也好、偷殺搶也好、做惡也好,都沒有果報的,你所做的任何業不會帶來任何的果報,做只是做而已,這種是叫做無作用見,也就是屬于否定因果的另外一種。
而第叁種叫做虛無見,虛無見也就是否定因、否定果、否定緣起的,認爲說沒有叁世輪回,沒有過去世、沒有未來世,現在人活在這個世界上,也不是由于過去所造的業,而帶來的結果。現在所造的善或不善的業,也不會導致任何的果報,所以我們平時說這種虛無見也是屬于否定因果的。
這一種邪見唯有在其中的一種情況下,我們才稱爲定邪見,也就是決定性的邪見,也就是說一個人堅持這叁種邪見的其中任何一種而不放,很頑固地認爲說沒有因果、沒有叁世、沒有緣起。而且這一種邪見,在他臨終的時候還不放棄的話,這種邪見會成爲一種叫做garukamma,就是很重的、極重的業,而導致他決定性地墮落到四惡道裏面去,所以我們說這種叫做定邪見。如果一個人有定邪見的話,他是不可能禅修的,即使他很努力地嘗試去禅修,也不可能成功。
另外第二種煩惱障,是屬于兩性人。兩性人在《阿毗達摩》那裏,他是屬于無因結生的,善果報的無因結生,這種人也不可能禅修成功。兩性人是指同時具有兩性根,如果執著于男,就會有女性根出現;如果是執著于女,貪著于女,就有男性根出現;或者說兩種同時具備;這種人也不可能禅修成功。
還有另外一種人是叫paõóaka,就是古代類似于太監那一類的人,也是不可能禅修的,這是屬于煩惱障。
然後第二種是屬于業障,業障可能是我們平常所用的詞語很常用的,就如:「我們有業障啊,業障很重,要消業障啊。」但是真正我們說的業障,是什麼呢?我們相信在座每一個人都沒有業障。業障是指五無間業,極重業,也就是:殺害自己的親生母親,殺害自己的親生父親,殺害阿拉漢,以惡意去使佛陀的身流血,還有分裂和合的僧團,或者叫破和合僧。如果一個人曾經造下了任何這五種極重業的其中一種的話,在今生無論如何他即使連禅那都不可能證得。
我們知道在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位很著名的護法,叫阿迦答沙都(Ajàtasattu),就是阿阇世王。阿阇世王他具足了非常強的巴拉密,也就是說他有很強的善根因緣。他的巴拉密已經強到可以使他只是聽聞佛陀講完《沙門果經》,就可以證得初果。如果從四類可以值遇佛法的人來說,他是屬于第二種廣演知者,就是說聽聞了佛陀或者說佛弟子所講的詳細的佛法開示,就可以證得聖道聖果的這一類人,所以他是屬于廣演知者這一類人。
然而,因爲阿迦答沙都在之前已經殺害了他的父親賓比薩拉王(Bimbisàra,古譯爲頻婆娑羅王),所以他殺害父親的這一種業,障到他在聽聞佛陀開示《沙門果經》的時候,並沒有證得任何的聖道跟聖果。雖然,阿迦答沙都在聽了佛陀說完了《沙門果經》之後,他成爲了信心第一的國王,信心第一的在家弟子。而且,在佛教史上非常有名的第一次叁藏聖典的結集,就是阿迦答沙都做護法的,他做外護的。他支付了在第一次結集當中所參加的五百位阿拉漢的所有的資具、飲食,乃至也裝修了第一次結集的所在地七葉窟。
在他對叁寶、對佛法産生信心之後,也是一直到他死之前,他都是毫無疑義地去資助佛教,去供養僧團。即使他造了這麼多善業,然而,因爲他之前已經造了殺害父親的重罪,當他死後,他仍然是掉落到地獄裏去,因爲他所造的殺父的業太重了。當然,在他聽聞了佛法,對叁寶産生信心之後,這些善業也不會白做,他將會在未來成爲辟支佛。但是,我們可以說,現在阿迦答沙都仍然在地獄油鍋裏面打滾。
這是對于一個人來說,假如他造了任何一種無間業,就是殺母、殺父、殺阿拉漢、出佛身血跟破和合僧,那麼就肯定在今生連禅那都不能證得,更不用說道果了。
在這個時代,殺母跟殺父還是會有可能出現的。有時候,我們打開報章雜志,偶爾會發現,現在還是有一些人連自己的母親、連自己的父親都殺害。
殺阿拉漢可能性就很小,因爲現在即使有阿拉漢也是非常罕見。
而佛身血就只有在佛陀在世的時候,才能夠出佛身血。
如果想破和合僧的話,現在也不容易。因爲破和合僧首先你必須是比庫,而且,你必須得在同一個界(sima)當中,你另外舉行自己的羯磨,你倡導把佛說說成非佛說,把非佛說說成是佛說;把法說成非法,非法說成法;把律說成非律,非律說成律;就是倡導一些非法非律的東西;而且你另外起羯磨,組成另外的僧團,這樣的話才造成了破和合僧。所以,這個在現在也是比較難實現,那我相信這種業障大家是沒有的,所以,大家應該放心,在禅修當中不用擔心自己有業障。
然後,下面一種是果報障,或者叫異熟障。異熟障是指兩大類的人:一類是二因結生的;另外一類是無因結生的。
根據《阿毗達摩》,我們投生爲人,都是四種大善心所造的果報。也就是說我們每一個在座的人,在這裏果報心都是屬于八大果報心的其中一種。在前世或者說在過去生,我們曾經造下的都是屬于八大善心的其中的一種,所以,現在我們在座每一位禅修者,有分心都是屬于八大果報心的其中一種。
那麼,爲什麼說我們在座沒有無因心結生呢,我們是可以肯定這點的。下面,詳細解釋一下。
所有的四惡趣裏面的衆生,包括地獄的衆生、畜生、餓鬼跟阿修羅——這是屬于墮苦趣的阿修羅,這一類的衆生,他們都是屬于無因結生。無因結生是不可能證得任何禅那跟道果的,換一句話說,安止速行跟道心路過程跟果心路過程,不可能在無因結生的有情的名色流裏面出現。
那同樣的,二因結生也不可能,二因結生是什麼呢?我們學過《阿毗達摩》知道,《阿毗達摩》的八大善心裏面,有四類的善心是屬于叁因心,有四類的心是…
《禅林開示 第五講 除障與修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