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在今生證得禅那,證得聖道與聖果。
如果我們很慶幸是屬于所引導者,我們必須得在今生很努力地禅修,以期在今生能夠證得聖道與聖果,因爲我們具足有巴拉密。
如果很不幸是屬于二因結生者,也不等于說今生就可以不用禅修,因爲如果我們在今生積累了足夠的巴拉密,今生很精進地禅修,在臨終的速行心是可以屬于叁因心的。
如果在我們臨終的速行取的是禅修的目標,比如說我們觀照諸行法爲無常、苦、無我的話,我們下一生投生的時候,就成爲叁因結生;而如果我們在今生的臨死速行是屬于修vipassanà的心的話,那下一生我們要證悟聖道跟聖果是很容易的。
在《隨順經》裏面就提到了有這樣的一種情況,就是假如有一些禅修者在今生他很努力地修行vipassanà,在他修行的時候,如果死去,因爲他是在修行當中死去,那麼這個時候,他的臨死速行心很可能就是屬于觀智的大善心。這種觀智的大善心,所帶來的下一世的果報,也就成爲了下一生的結生心跟有分心;而下一生的結生心跟有分心,特別是有分心,它都是取vipassanà的所緣,就是觀察諸行的無常、苦、無我的心。因爲在他下一生的果報心裏面,有分心裏面,都是屬于觀智的心,所以在下一期生命他要證悟聖道聖果是很容易的。
因此,現在無論大家是叁因結生,或者即使很不幸是屬于二因結生的,也不應當放棄修行,爲什麼?因爲我們放棄修行的話,甚至連機會都沒有,是不是?現在,大家假如很有幸是叁因結生,那麼大家也應當很努力地禅修。如果稍微懈怠,稍微放棄的話,也不可能在今生證得任何的聖道聖果。
如果,大家很不幸的是二因結生的話,那麼還是有兩種選擇:
第一種選擇,就是現在今生努力地禅修,以期在下一生當中,能夠證得聖道聖果或者至少在下一生能夠證得禅那,今生只是作爲積累資本,只是作爲培育巴拉密,下一生可以證得禅那跟聖道聖果。
還有另外一種選擇,這個我曾經問過帕奧禅師,我問:「二因結生的禅修者可不可以修vipassanà?」禅師的回答是肯定的,還是可以修vipassanà。所以,我們不要因此而氣餒,如果說作爲二因結生者,很不幸他不可能在今生證得禅那,他還是可以作爲純觀行者。
當然,如果我們是叁因結生的話,而且今生我們又有機會成爲止觀行者的話,當然我們這個機會更要珍惜,更要爭取了。即使不是,我們還是可以作爲純觀行者;純觀行者是在這個時代沒有辦法的選擇,但不是說沒有路可走的,還是可以修行的。乃至到,如果一個禅修者是二因結生的話,乃至他可以證得行舍智,只是很困難而已,很困難不等于說沒有機會。
所以,先勿論大家是不是叁因或二因,大家應該只管去積累巴拉密,只管依照導師的教導去修行、持好戒,修行止、修行觀,大家都有機會,至少在來生,我們可以有希望證得更高的成就。
現在再回到我們所談的,就是作爲異熟障,就是作爲果報障來說,無因結生的人是不可能在今生證得禅那跟道果的,作爲二因的話,也不可能。所以,在這裏,首先已經排除了無因這種可能性。
然而,二因的我相信在座也不多,即使是,也不是說沒有機會。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把握好今生,不要浪費今生。如果,有些人認爲今生已經是屬于二因的,那就放棄的話,那麼就連僅存的機會,連下一生能夠投生爲叁因結生的人的機會,都可能給抹殺了,這是更不值得的。
然而,假如禅修者已經可以證得禅那,那麼就可以肯定他今生是屬于叁因結生者。而如果大家的禅相已經很穩定了,或很亮很亮了,那麼也有非常大的可能,大家是屬于叁因結生者。所以,至于說異熟的東西,我們是不可能改變的,然而,我們可以改變我們現在所造的業。所以不要因爲大家以前的果報而氣餒,我們應當創造好現在的機會,把握好現在的機會跟創造未來的機會。過去只是已經過去了,不要再歎息,未來是可以把握的,可以爭取的,可以變得更好的,這是屬于第叁種障。
第四種障是屬于毀謗障,在《清淨道論》裏面提到的前面叁種障的次第是第一種是業障,第二種是煩惱障,第叁種是果報障,這幾種障在《增支部》跟在《分別論》裏面都有提到。然後注解裏面還提到了後面有兩種障,第一種是屬于毀謗障,第二類是屬于威令障。
毀謗障就是一個人毀謗了聖者。毀謗了聖者有兩種方式毀謗:第一種方式是以極惡的事,極惡的語言去毀謗;第二種,是以毀謗聖者的德來毀謗。什麼是以極惡的事來毀謗呢?比如說:「他哪裏像個出家人,他根本就不是出家人,他根本就不像沙門,他根本就不是沙門。」這是以極惡的事情去毀謗。
還有另外一種是以毀謗聖者的德,什麼是毀謗聖者的德?比如說:「他沒有戒,他哪裏有禅定,他哪裏是解脫的人,他哪裏有解脫,他沒有聖道,他沒有聖果。」用德去毀謗聖者。
如果其中的任何一種,只要說出口,就是屬于毀謗。
這種毀謗必須得具足一些條件,比如說,對方必須得是聖者,才會造成障礙。如果是凡夫的話,還不成毀謗障;第二,必須得用身或語,特別是語言說出來,然後就會造成障礙。然而有一點就是說:「我沒有心毀謗啊。」沒有心也算,所以,毀謗聖者的這一種障,無論是有意的,還是無心的,都造成了毀謗。
而且,這種障非常重,重到可以使一個人墮落到地獄,可以使一個人墮落到四惡道,因此,一位禅修者如果能夠證得了天眼通的話,也就是死生智證通的話,他就可以看到,因爲一個人身造了惡業,口造了惡業,意造了惡業,毀謗聖賢,懷有邪見,他就墮落到地獄、畜生、餓鬼。
假如一個人曾經毀謗了聖者,至少在今生會障兩種東西,也就是有兩種情況是不可能産生的:
第一、他在今生不可能證得禅那跟任何道果;
第二、他不可能在下一生投生到天界。
因此說,毀謗障第一是障道,第二是生天之障。
這就是《清淨道論》裏面的記載,《清淨道論》裏面也舉了一個故事。這個故事講,有一次一位老比庫跟一位年輕的比庫一起入村托缽。在第一家的門口,他們都得了一勺的熱粥,這個時候,這位年老的比庫就發現肚子痛,因爲風的作用,他感覺到肚子痛,結果他就想:「我趁熱把這熱粥喝下去,可以平息我肚子因爲風大而引起的痛。」
于是,他就坐在一棵用來准備做門柱而放在地上的木柱上面,坐下來就把這熱粥先喝了。這個時候,那位年輕的比庫就很厭煩地說:「啊,看這位老比庫餓成這個樣子,真讓我們感到羞恥。」這位老比庫當時也沒有說什麼,于是他們就一起繼續托缽,等回到寺院之後,這位老比庫就問那位年輕的比庫說:「賢友,你在我們的教法當中有什麼建樹嗎?」這位年輕的比庫說:“尊者,我是初果聖者。」那位老比庫說:「你是不是不想爲證得更高的道果而努力呢?」那位年輕比庫說:「怎麼樣呢?尊者?」那位老比庫說:「因爲你已經毀謗了漏盡者。」結果,這位年輕比庫聽了之後,就知道當時他說的那句話,已經毀謗了阿拉漢,結果立刻就向這位年老的阿拉漢忏悔,于是這種障就已經消除了,也就是說它已經不會成爲障礙。
然而,毀謗的業還是在,我們必須得清楚不會障道,但是不等于說業已經消除。
假如有一位禅修者,或者在座有些人懷疑自己曾經毀謗過一個人,但是我們不確定他是不是聖者的話,最好還是建議要忏悔。
忏悔的程序,基本上是叁個步驟:
第一個步驟就是表白,或者叫告白。在《清淨道論》裏面就是說,在去到那一位聖者的跟前,然後跟這位聖者說:「尊者,我說了『這麼這麼這麼樣』的話。」這個叫做表白,就是把自己所說的話,或者所做的行爲說出來;
第二個步驟是請求原諒,就是叫忏悔;
第叁個步驟是改過,以後就要好好防護,不要再犯。
假如這一位聖者已經離開了,不在了,那怎麼辦呢?最好,就能夠找到他去的地方,然後親自跟他道歉。如果他只是一位來無影去無蹤的一位雲水比庫的話,借用叫雲水比庫(就是只是在這邊暫時住,然後一走就不知道去哪裏的)這樣的一位比庫的話,那麼,就必須得找到人,曾經跟這位比庫要好的另外一位比庫。然後,在這位比庫面前忏悔,然後說:「尊者,我對于那位尊者曾經說了『如何如何如何』的話,我現在請求原諒。」然後,那位接受忏悔的比庫,就跟這位想忏悔的比庫說:「根據我知道,他應該會原諒你的,你應當好好地以後防護。」那這樣的話,也可以把毀謗的障去除掉。
假如,被毀謗的那位聖者已經去世了,如果是阿拉漢的話,已經入般涅槃了,那麼就必須要去到他去世的床前,或者說到他的塔墓前,進行忏悔。忏悔了,就可以把這種障道的障礙可以去除掉,這是屬于毀謗障。
在這裏我們也要再順便說一下,我們通常平時在談話的時候,必須得很小心。如果我們在談戒律的時候,或者說我們在談法的時候,盡量不要提到人。如果我們要談的話,就談事情比較好。就比如說,我們在談戒律的時候,我們就可以說:「假如有人他這麼這麼樣做,那麼會不會犯了什麼戒?」這個只是談事情;如果說:「我看到某某比庫他這麼做。」
但是,假如你已經不知道當時這位比庫是不是真的是這麼做;或者說我們看錯了,誤解了;或者說當時他也許是有其它因緣而要這麼做,但是他做的目的並不是像你認爲的犯戒。如果你不知道,而你這樣指責他,或者說:「他這樣子已經是犯戒了。」那很可能在無形之中(毀謗了對方),假如對方又是聖者的話,那麼就是很危險的,非常危險的。
因此,無論在談法,在談戒律的時候,我們都談事,不要談人,要談戒就談戒,談法就談法,如果指人的話,就比較危險的。
而通常人都有一個習慣,就是很容易誇大別人的缺點,或者說用放大鏡去看別人的缺點,乃至到有些人甚至是對方曾經幫助過…
《禅林開示 第五講 除障與修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