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林开示 第五讲 除障与修福▪P3

  ..续本文上一页在今生证得禅那,证得圣道与圣果。

  如果我们很庆幸是属于所引导者,我们必须得在今生很努力地禅修,以期在今生能够证得圣道与圣果,因为我们具足有巴拉密。

  如果很不幸是属于二因结生者,也不等于说今生就可以不用禅修,因为如果我们在今生积累了足够的巴拉密,今生很精进地禅修,在临终的速行心是可以属于三因心的。

  如果在我们临终的速行取的是禅修的目标,比如说我们观照诸行法为无常、苦、无我的话,我们下一生投生的时候,就成为三因结生;而如果我们在今生的临死速行是属于修vipassanà的心的话,那下一生我们要证悟圣道跟圣果是很容易的。

  在《随顺经》里面就提到了有这样的一种情况,就是假如有一些禅修者在今生他很努力地修行vipassanà,在他修行的时候,如果死去,因为他是在修行当中死去,那么这个时候,他的临死速行心很可能就是属于观智的大善心。这种观智的大善心,所带来的下一世的果报,也就成为了下一生的结生心跟有分心;而下一生的结生心跟有分心,特别是有分心,它都是取vipassanà的所缘,就是观察诸行的无常、苦、无我的心。因为在他下一生的果报心里面,有分心里面,都是属于观智的心,所以在下一期生命他要证悟圣道圣果是很容易的。

  因此,现在无论大家是三因结生,或者即使很不幸是属于二因结生的,也不应当放弃修行,为什么?因为我们放弃修行的话,甚至连机会都没有,是不是?现在,大家假如很有幸是三因结生,那么大家也应当很努力地禅修。如果稍微懈怠,稍微放弃的话,也不可能在今生证得任何的圣道圣果。

  如果,大家很不幸的是二因结生的话,那么还是有两种选择:

  第一种选择,就是现在今生努力地禅修,以期在下一生当中,能够证得圣道圣果或者至少在下一生能够证得禅那,今生只是作为积累资本,只是作为培育巴拉密,下一生可以证得禅那跟圣道圣果。

  还有另外一种选择,这个我曾经问过帕奥禅师,我问:「二因结生的禅修者可不可以修vipassanà?」禅师的回答是肯定的,还是可以修vipassanà。所以,我们不要因此而气馁,如果说作为二因结生者,很不幸他不可能在今生证得禅那,他还是可以作为纯观行者。

  当然,如果我们是三因结生的话,而且今生我们又有机会成为止观行者的话,当然我们这个机会更要珍惜,更要争取了。即使不是,我们还是可以作为纯观行者;纯观行者是在这个时代没有办法的选择,但不是说没有路可走的,还是可以修行的。乃至到,如果一个禅修者是二因结生的话,乃至他可以证得行舍智,只是很困难而已,很困难不等于说没有机会。

  所以,先勿论大家是不是三因或二因,大家应该只管去积累巴拉密,只管依照导师的教导去修行、持好戒,修行止、修行观,大家都有机会,至少在来生,我们可以有希望证得更高的成就。

  现在再回到我们所谈的,就是作为异熟障,就是作为果报障来说,无因结生的人是不可能在今生证得禅那跟道果的,作为二因的话,也不可能。所以,在这里,首先已经排除了无因这种可能性。

  然而,二因的我相信在座也不多,即使是,也不是说没有机会。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把握好今生,不要浪费今生。如果,有些人认为今生已经是属于二因的,那就放弃的话,那么就连仅存的机会,连下一生能够投生为三因结生的人的机会,都可能给抹杀了,这是更不值得的。

  然而,假如禅修者已经可以证得禅那,那么就可以肯定他今生是属于三因结生者。而如果大家的禅相已经很稳定了,或很亮很亮了,那么也有非常大的可能,大家是属于三因结生者。所以,至于说异熟的东西,我们是不可能改变的,然而,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现在所造的业。所以不要因为大家以前的果报而气馁,我们应当创造好现在的机会,把握好现在的机会跟创造未来的机会。过去只是已经过去了,不要再叹息,未来是可以把握的,可以争取的,可以变得更好的,这是属于第三种障。

  第四种障是属于毁谤障,在《清净道论》里面提到的前面三种障的次第是第一种是业障,第二种是烦恼障,第三种是果报障,这几种障在《增支部》跟在《分别论》里面都有提到。然后注解里面还提到了后面有两种障,第一种是属于毁谤障,第二类是属于威令障。

  毁谤障就是一个人毁谤了圣者。毁谤了圣者有两种方式毁谤:第一种方式是以极恶的事,极恶的语言去毁谤;第二种,是以毁谤圣者的德来毁谤。什么是以极恶的事来毁谤呢?比如说:「他哪里像个出家人,他根本就不是出家人,他根本就不像沙门,他根本就不是沙门。」这是以极恶的事情去毁谤。

  还有另外一种是以毁谤圣者的德,什么是毁谤圣者的德?比如说:「他没有戒,他哪里有禅定,他哪里是解脱的人,他哪里有解脱,他没有圣道,他没有圣果。」用德去毁谤圣者。

  如果其中的任何一种,只要说出口,就是属于毁谤。

  这种毁谤必须得具足一些条件,比如说,对方必须得是圣者,才会造成障碍。如果是凡夫的话,还不成毁谤障;第二,必须得用身或语,特别是语言说出来,然后就会造成障碍。然而有一点就是说:「我没有心毁谤啊。」没有心也算,所以,毁谤圣者的这一种障,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无心的,都造成了毁谤。

  而且,这种障非常重,重到可以使一个人堕落到地狱,可以使一个人堕落到四恶道,因此,一位禅修者如果能够证得了天眼通的话,也就是死生智证通的话,他就可以看到,因为一个人身造了恶业,口造了恶业,意造了恶业,毁谤圣贤,怀有邪见,他就堕落到地狱、畜生、饿鬼。

  假如一个人曾经毁谤了圣者,至少在今生会障两种东西,也就是有两种情况是不可能产生的:

  第一、他在今生不可能证得禅那跟任何道果;

  第二、他不可能在下一生投生到天界。

  因此说,毁谤障第一是障道,第二是生天之障。

  这就是《清净道论》里面的记载,《清净道论》里面也举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讲,有一次一位老比库跟一位年轻的比库一起入村托钵。在第一家的门口,他们都得了一勺的热粥,这个时候,这位年老的比库就发现肚子痛,因为风的作用,他感觉到肚子痛,结果他就想:「我趁热把这热粥喝下去,可以平息我肚子因为风大而引起的痛。」

  于是,他就坐在一棵用来准备做门柱而放在地上的木柱上面,坐下来就把这热粥先喝了。这个时候,那位年轻的比库就很厌烦地说:「啊,看这位老比库饿成这个样子,真让我们感到羞耻。」这位老比库当时也没有说什么,于是他们就一起继续托钵,等回到寺院之后,这位老比库就问那位年轻的比库说:「贤友,你在我们的教法当中有什么建树吗?」这位年轻的比库说:“尊者,我是初果圣者。」那位老比库说:「你是不是不想为证得更高的道果而努力呢?」那位年轻比库说:「怎么样呢?尊者?」那位老比库说:「因为你已经毁谤了漏尽者。」结果,这位年轻比库听了之后,就知道当时他说的那句话,已经毁谤了阿拉汉,结果立刻就向这位年老的阿拉汉忏悔,于是这种障就已经消除了,也就是说它已经不会成为障碍。

  然而,毁谤的业还是在,我们必须得清楚不会障道,但是不等于说业已经消除。

  假如有一位禅修者,或者在座有些人怀疑自己曾经毁谤过一个人,但是我们不确定他是不是圣者的话,最好还是建议要忏悔。

  忏悔的程序,基本上是三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就是表白,或者叫告白。在《清净道论》里面就是说,在去到那一位圣者的跟前,然后跟这位圣者说:「尊者,我说了『这么这么这么样』的话。」这个叫做表白,就是把自己所说的话,或者所做的行为说出来;

  第二个步骤是请求原谅,就是叫忏悔;

  第三个步骤是改过,以后就要好好防护,不要再犯。

  假如这一位圣者已经离开了,不在了,那怎么办呢?最好,就能够找到他去的地方,然后亲自跟他道歉。如果他只是一位来无影去无踪的一位云水比库的话,借用叫云水比库(就是只是在这边暂时住,然后一走就不知道去哪里的)这样的一位比库的话,那么,就必须得找到人,曾经跟这位比库要好的另外一位比库。然后,在这位比库面前忏悔,然后说:「尊者,我对于那位尊者曾经说了『如何如何如何』的话,我现在请求原谅。」然后,那位接受忏悔的比库,就跟这位想忏悔的比库说:「根据我知道,他应该会原谅你的,你应当好好地以后防护。」那这样的话,也可以把毁谤的障去除掉。

  假如,被毁谤的那位圣者已经去世了,如果是阿拉汉的话,已经入般涅槃了,那么就必须要去到他去世的床前,或者说到他的塔墓前,进行忏悔。忏悔了,就可以把这种障道的障碍可以去除掉,这是属于毁谤障。

  在这里我们也要再顺便说一下,我们通常平时在谈话的时候,必须得很小心。如果我们在谈戒律的时候,或者说我们在谈法的时候,尽量不要提到人。如果我们要谈的话,就谈事情比较好。就比如说,我们在谈戒律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说:「假如有人他这么这么样做,那么会不会犯了什么戒?」这个只是谈事情;如果说:「我看到某某比库他这么做。」

  但是,假如你已经不知道当时这位比库是不是真的是这么做;或者说我们看错了,误解了;或者说当时他也许是有其它因缘而要这么做,但是他做的目的并不是像你认为的犯戒。如果你不知道,而你这样指责他,或者说:「他这样子已经是犯戒了。」那很可能在无形之中(毁谤了对方),假如对方又是圣者的话,那么就是很危险的,非常危险的。

  因此,无论在谈法,在谈戒律的时候,我们都谈事,不要谈人,要谈戒就谈戒,谈法就谈法,如果指人的话,就比较危险的。

  而通常人都有一个习惯,就是很容易夸大别人的缺点,或者说用放大镜去看别人的缺点,乃至到有些人甚至是对方曾经帮助过…

《禅林开示 第五讲 除障与修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