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自己的,曾经教导过自己的,或者说曾经在某一方面帮过自己的。然而由于一个人的习气,或者由于个人那种心态,很容易对对方产生排斥感,即使他没有得罪过自己,但是有的时候,就是那种内心的一种不善的气量,使你一谈到别人的时候,就会对那一个人感到抗拒,这个时候很容易就指责对方怎么样。
批评是很难避免的,即使在佛陀在世的时候,也是非常普遍的。曾经有一个叫阿图拉(Atula)的人,有一次他想要知道一些佛法的知识,然后他就去找阿难达尊者。见到阿难达尊者后,就把他对佛法的疑问,就去问阿难达尊者。结果阿难达尊者就很详细地跟他解答了这样的问题,即使阿难达尊者很细心地帮他解答问题,然而他听了之后,他感到很不耐烦;他说:「我只问了这么简单的问题,为什么他那么啰嗦跟我讲一大堆的话?」
然后,他又去问沙利補答(Sàriputta,古译为舍利弗)尊者的弟弟,叫勒瓦答(Revata,古译为离婆多)尊者。勒瓦答尊者是一个很沉默、不喜欢多说话的人,他去问了勒瓦答尊者,结果勒瓦答尊者没有怎么去回答他。然后他又批评了:「我那么好心去问他,他居然不回答我的问题,那么高傲,有什么好了不起的。」
于是,他又把这个问题去问沙利補答尊者,沙利補答尊者就很简单扼要地回答他的问题。他听了沙利補答尊者的回答之后,他又毁谤了:「我问这个问题,他那么简单就回答了我的问题,我怎么可以理解呢?」
结果他又去找佛陀,然后就把他去见阿难达尊者,见勒瓦答尊者,见沙利補答尊者的情况,跟佛陀报告。这个时候,佛陀就说了一首偈颂:
「阿图拉,不是现在才如此,过去已经是这样了,说多话的人给人毁谤,说少话的人会给人毁谤,乃至到沉默的人也会给人毁谤。」
(法句经.愤怒品)
「阿杜罗应知,古来已如此,
非是今日事,默然受人谤,
多言受人谤,适言受人谤,
不为诽谤者,此世未曾有。」
这个就是人性,中国有一句话:「谁人背后无人说,谁人人前不说人。」是不是?这是人性的缺点。作为禅修者,我们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包容,要学会发现别人的长处,别人的优点,别人的可取之处,别人可以学习的地方。不要老是用带刺的眼光去看别人,不要用带刺的口气去挖苦,去刻画别人。
如果我们看到别人的长处,看到别人的优点,我们再去说,这个是属于一种随喜的心态;如果是带着批评的、带着贬低的、带着挖苦性质的话,去说别人,这很可能是属于一种嗔恨心。批评一个人,唯有一种情况才是可取的,也就是说你当面说他的缺点,在适当的情况下说他的缺点,或者告诉他的老师,叫他的老师或者叫他的朋友去提醒他,帮他改过,在这种情况下,说别人的缺点才是允许的。
而平时,一些人聚在一起,说这个不好,说那个人不行,基本上都是由三种心态所造成的:第一种要么就是傲慢心,很高傲的心,看不起对方;第二种是嗔恨心;第三种是妒嫉的心。
如果在讲到一个人的不是的时候,我们可以先提醒一下自己,用什么心态去讲别人,真的要提醒一下自己,而且有时候我们也可以想想,讲这些话对自己、对对方有没有利益,有没有好处?如果没有好处,我们就不要做。
有四类的人:
第一类的人就是既做利益自己,又做利益他人的人;
第二种只是利益自己而不利益他人的人;
第三种是损害他人来利益自己的人;
第四种既损害他人也不利益自己的人。
第一种人是最高等、最上等的,帮助了自己又帮助了他人;比如说,我们跟大家一起说:「我们一起去做供养吧,我们一起去禅修吧。」或者说,我们去教导别人,帮助别人,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我们也提升自己,这种叫做利益自己又利益他人。
第二种人就是利益自己而不利益他人。比如现在大家正在禅修,有些事不用我们管、不用我们帮的,我们就暂时放在一边,我们只是先管好自己禅修,这个叫做只利益自己先不管他人。
第三种人是损人利己的,就是伤害了别人,损害了别人的利益,去利益自己的。比如说贪污一些公款,当然这是在家人的事情;或者说我们私自挪用了常住、寺院的一些东西来为自己,或者说拿了别人的东西来自己用,这个就是损害别人来利益自己。
第四种人是损人不利己的,既损害了他人又没有利益到自己。如果我们批评别人,我们去毁谤别人,就是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事情。既损害了他人,既毁谤了他人,又为自己造成了一些没必要的障碍。这种做法是最没有智慧的、最蠢的一种做法。
因此,我们在谈论人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小心,不要涉及到批评,尽量不要涉及到毁谤;如果对方已经有了戒,对方是持戒清净的人,我们去毁谤他的禅修,我们去毁谤他的一些为人,这是很不应该的。如果一个人已经有了定,我们去毁谤他的戒,或者去毁谤他的一些为人,他的一些性格,这也是会对自己造成障碍的;如果对方已经有了观智,我们去毁谤:「他修到vipassanà了,他持戒怎么是这么样的!」或者「他还会说出这样的话!」这样的话也是很危险的。
如果我们谈论的话,最好只是谈论事,不要谈论人。如果一谈论人的话,就会涉及到这些东西。即使对方不是圣者,如果对方有德,这个德包括了戒德、定德、慧德,即使他还没有解脱的德,没有解脱知见的德,也就是说他还不是圣者,他还是一位凡夫,但是他是一位禅修者。如果我们毁谤,对他生起不善心,说了一些挖苦的、谴责的、毁谤的语言的话,也是会造成不善业的。因此,我们在谈话的时候,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口业。
然后,第五种障是属于威令障,这里的威令是什么意思呢?威令是从佛陀而来的。威令障是指一个禅修者已经违犯了以佛陀威力而制定的学处。如果一位比库,他就必须得很好地持守比库的227条戒,以及20种犍度里面所规定的那些应当做的事情和不应当做的事情,他应当尽自己做比库的一切义务;如果是作为沙马内拉,他应当持好十戒,以及应当做的义务,还有众学法;如果是一位十戒尼,她必须得持好十戒;如果是一位比库尼,她必须要持好比库尼戒;如果是一位在家人,他来这边,如果这边是规定要守八戒或守十戒的话,他就必须得要持守好自己的戒。
在上次我们已经说到了持戒清净有两种:第一种是守持不犯,守好戒律而不去犯;第二种是犯了就忏悔。如果比库知道自己犯了戒,他应当忏悔,如法地忏悔;而对于沙马内拉、对于十戒女、对于在家人,如果自己知道已经违犯了其中一条戒,他应当去重新再受戒,重新再受,戒就清净了。
如果一个禅修者无惭无愧地犯了戒,而且没有惭愧的心,没有想悔过的心,他去禅修的话,是不可能证得任何禅那跟道果的。因为这个禅修者无惭无愧地犯戒,而且犯了戒没有悔过的心,已经毁坏了以佛陀威力所制定的学处;因为违犯了这种学处,所以已经使他的道业成为障碍,这种障叫做威令障。
那有的人说:「我看到有些人,他根本就不持戒,他晚上要吃饭,什么东西都做,他照样可以禅修,照样可以入禅那,那是怎么回事呢?」这种人呐,很有可能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假如他(她)是比库或比库尼的话,那么很可能他(她)不是真正的比库或比库尼戒,他(她)没有成为真正的比库或比库尼。
第一种情况是,如果,我们看到一个人犯了戒,比如说有些人他住在森林里面,他一个人住,就发现到他真的是犯戒,但是他还是可以入定,那怎么回事呢?对于这种情况,如果一个人独处,或者说一个人在森林里面住的时候,他犯了戒。当他犯了戒的时候,他起了惭愧心,他想要忏悔,他想:「如果我遇到了其它的比库,我将会如法地忏悔。」这样的话,还是不会成为他的障碍。
但是最好的方法,就是当我们知道自己犯了戒,我们就忏悔,忏悔了,就把它放下,然后我们就去禅修,这是最好的方法。
因此,假如一位禅修者,有了这五种障碍的任何一种,第一是烦恼障,第二是业障,第三是异熟障,第四是毁谤障,第五是威令障。如果有这任何一种障碍,我们在这些障碍的障碍之下,是不可能证得道跟果的,甚至禅那的。
对于第一种烦恼障,我们在座不用担心,都没有;第二种业障,也不用担心,我们在座都没有;第三种果报障,我相信可能性也很小;第四种毁谤障呢,就是可以改变的,因为可以消除的,而且很容易,很快消除的。然而,我们能够在平时守护好身、口、意,这种障碍也是不难发生的;而第五种威令障,就是我们犯戒的障碍,在我们共住的情况下,也是不难去除的,即使我们犯戒,或知道有些戒自己持不清净,通过如法地忏悔,还是可以免除掉的。
所以,大家可以省察一下,如果有这些障碍当中其中任何一种,就要知道如何去排除这些障碍。排除了这些障碍之后,就不要担心,然后把心再投进自己的业处,继续禅修。
以上是属于对禅修的障碍。
然后,盖就是指五盖,也就是欲贪盖,嗔恚盖,昏沉睡眠盖,掉举恶作盖和疑盖,我们上次已经谈过了,所以在这边就不谈;还有至于其它的一些障碍,在这边是简单的带过一下就可以。
禅修,要具备非常多的因缘才能够成就的。如果其中任何一种因缘缺乏,或者不具足,没有具备的话,都会给我们的禅修造成障碍。比如说气候太冷、太热、食物不适合、身体很多病、身体很虚弱,这些都会给我们的禅修造成障碍。那这些障碍,可以通过一些适当的方法来改善的。比如身体不行,真的是很多病的话,要正视现实,然后,在身体状态很好的情况下,再禅修。还有另外一种,就是注意饮食跟运动的一些调节。
假如是气候的话,比如天气很热,我们知道在这边不可能说天气热了,我们每个人都装空调,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就要做到心静自然凉。不要太多的去抱怨,也不要说本…
《禅林开示 第五讲 除障与修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