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林開示 第五講 除障與修福▪P4

  ..續本文上一頁自己的,曾經教導過自己的,或者說曾經在某一方面幫過自己的。然而由于一個人的習氣,或者由于個人那種心態,很容易對對方産生排斥感,即使他沒有得罪過自己,但是有的時候,就是那種內心的一種不善的氣量,使你一談到別人的時候,就會對那一個人感到抗拒,這個時候很容易就指責對方怎麼樣。

  批評是很難避免的,即使在佛陀在世的時候,也是非常普遍的。曾經有一個叫阿圖拉(Atula)的人,有一次他想要知道一些佛法的知識,然後他就去找阿難達尊者。見到阿難達尊者後,就把他對佛法的疑問,就去問阿難達尊者。結果阿難達尊者就很詳細地跟他解答了這樣的問題,即使阿難達尊者很細心地幫他解答問題,然而他聽了之後,他感到很不耐煩;他說:「我只問了這麼簡單的問題,爲什麼他那麼啰嗦跟我講一大堆的話?」

  然後,他又去問沙利補答(Sàriputta,古譯爲舍利弗)尊者的弟弟,叫勒瓦答(Revata,古譯爲離婆多)尊者。勒瓦答尊者是一個很沈默、不喜歡多說話的人,他去問了勒瓦答尊者,結果勒瓦答尊者沒有怎麼去回答他。然後他又批評了:「我那麼好心去問他,他居然不回答我的問題,那麼高傲,有什麼好了不起的。」

  于是,他又把這個問題去問沙利補答尊者,沙利補答尊者就很簡單扼要地回答他的問題。他聽了沙利補答尊者的回答之後,他又毀謗了:「我問這個問題,他那麼簡單就回答了我的問題,我怎麼可以理解呢?」

  結果他又去找佛陀,然後就把他去見阿難達尊者,見勒瓦答尊者,見沙利補答尊者的情況,跟佛陀報告。這個時候,佛陀就說了一首偈頌:

  「阿圖拉,不是現在才如此,過去已經是這樣了,說多話的人給人毀謗,說少話的人會給人毀謗,乃至到沈默的人也會給人毀謗。」

  (法句經.憤怒品)

  「阿杜羅應知,古來已如此,

  非是今日事,默然受人謗,

  多言受人謗,適言受人謗,

  不爲誹謗者,此世未曾有。」

  這個就是人性,中國有一句話:「誰人背後無人說,誰人人前不說人。」是不是?這是人性的缺點。作爲禅修者,我們最重要的就是要學會包容,要學會發現別人的長處,別人的優點,別人的可取之處,別人可以學習的地方。不要老是用帶刺的眼光去看別人,不要用帶刺的口氣去挖苦,去刻畫別人。

  如果我們看到別人的長處,看到別人的優點,我們再去說,這個是屬于一種隨喜的心態;如果是帶著批評的、帶著貶低的、帶著挖苦性質的話,去說別人,這很可能是屬于一種嗔恨心。批評一個人,唯有一種情況才是可取的,也就是說你當面說他的缺點,在適當的情況下說他的缺點,或者告訴他的老師,叫他的老師或者叫他的朋友去提醒他,幫他改過,在這種情況下,說別人的缺點才是允許的。

  而平時,一些人聚在一起,說這個不好,說那個人不行,基本上都是由叁種心態所造成的:第一種要麼就是傲慢心,很高傲的心,看不起對方;第二種是嗔恨心;第叁種是妒嫉的心。

  如果在講到一個人的不是的時候,我們可以先提醒一下自己,用什麼心態去講別人,真的要提醒一下自己,而且有時候我們也可以想想,講這些話對自己、對對方有沒有利益,有沒有好處?如果沒有好處,我們就不要做。

  有四類的人:

  第一類的人就是既做利益自己,又做利益他人的人;

  第二種只是利益自己而不利益他人的人;

  第叁種是損害他人來利益自己的人;

  第四種既損害他人也不利益自己的人。

  第一種人是最高等、最上等的,幫助了自己又幫助了他人;比如說,我們跟大家一起說:「我們一起去做供養吧,我們一起去禅修吧。」或者說,我們去教導別人,幫助別人,在幫助別人的同時,我們也提升自己,這種叫做利益自己又利益他人。

  第二種人就是利益自己而不利益他人。比如現在大家正在禅修,有些事不用我們管、不用我們幫的,我們就暫時放在一邊,我們只是先管好自己禅修,這個叫做只利益自己先不管他人。

  第叁種人是損人利己的,就是傷害了別人,損害了別人的利益,去利益自己的。比如說貪汙一些公款,當然這是在家人的事情;或者說我們私自挪用了常住、寺院的一些東西來爲自己,或者說拿了別人的東西來自己用,這個就是損害別人來利益自己。

  第四種人是損人不利己的,既損害了他人又沒有利益到自己。如果我們批評別人,我們去毀謗別人,就是這種損人不利己的事情。既損害了他人,既毀謗了他人,又爲自己造成了一些沒必要的障礙。這種做法是最沒有智慧的、最蠢的一種做法。

  因此,我們在談論人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小心,不要涉及到批評,盡量不要涉及到毀謗;如果對方已經有了戒,對方是持戒清淨的人,我們去毀謗他的禅修,我們去毀謗他的一些爲人,這是很不應該的。如果一個人已經有了定,我們去毀謗他的戒,或者去毀謗他的一些爲人,他的一些性格,這也是會對自己造成障礙的;如果對方已經有了觀智,我們去毀謗:「他修到vipassanà了,他持戒怎麼是這麼樣的!」或者「他還會說出這樣的話!」這樣的話也是很危險的。

  如果我們談論的話,最好只是談論事,不要談論人。如果一談論人的話,就會涉及到這些東西。即使對方不是聖者,如果對方有德,這個德包括了戒德、定德、慧德,即使他還沒有解脫的德,沒有解脫知見的德,也就是說他還不是聖者,他還是一位凡夫,但是他是一位禅修者。如果我們毀謗,對他生起不善心,說了一些挖苦的、譴責的、毀謗的語言的話,也是會造成不善業的。因此,我們在談話的時候,一定要保護好自己的口業。

  然後,第五種障是屬于威令障,這裏的威令是什麼意思呢?威令是從佛陀而來的。威令障是指一個禅修者已經違犯了以佛陀威力而製定的學處。如果一位比庫,他就必須得很好地持守比庫的227條戒,以及20種犍度裏面所規定的那些應當做的事情和不應當做的事情,他應當盡自己做比庫的一切義務;如果是作爲沙馬內拉,他應當持好十戒,以及應當做的義務,還有衆學法;如果是一位十戒尼,她必須得持好十戒;如果是一位比庫尼,她必須要持好比庫尼戒;如果是一位在家人,他來這邊,如果這邊是規定要守八戒或守十戒的話,他就必須得要持守好自己的戒。

  在上次我們已經說到了持戒清淨有兩種:第一種是守持不犯,守好戒律而不去犯;第二種是犯了就忏悔。如果比庫知道自己犯了戒,他應當忏悔,如法地忏悔;而對于沙馬內拉、對于十戒女、對于在家人,如果自己知道已經違犯了其中一條戒,他應當去重新再受戒,重新再受,戒就清淨了。

  如果一個禅修者無慚無愧地犯了戒,而且沒有慚愧的心,沒有想悔過的心,他去禅修的話,是不可能證得任何禅那跟道果的。因爲這個禅修者無慚無愧地犯戒,而且犯了戒沒有悔過的心,已經毀壞了以佛陀威力所製定的學處;因爲違犯了這種學處,所以已經使他的道業成爲障礙,這種障叫做威令障。

  那有的人說:「我看到有些人,他根本就不持戒,他晚上要吃飯,什麼東西都做,他照樣可以禅修,照樣可以入禅那,那是怎麼回事呢?」這種人呐,很有可能有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假如他(她)是比庫或比庫尼的話,那麼很可能他(她)不是真正的比庫或比庫尼戒,他(她)沒有成爲真正的比庫或比庫尼。

  第一種情況是,如果,我們看到一個人犯了戒,比如說有些人他住在森林裏面,他一個人住,就發現到他真的是犯戒,但是他還是可以入定,那怎麼回事呢?對于這種情況,如果一個人獨處,或者說一個人在森林裏面住的時候,他犯了戒。當他犯了戒的時候,他起了慚愧心,他想要忏悔,他想:「如果我遇到了其它的比庫,我將會如法地忏悔。」這樣的話,還是不會成爲他的障礙。

  但是最好的方法,就是當我們知道自己犯了戒,我們就忏悔,忏悔了,就把它放下,然後我們就去禅修,這是最好的方法。

  因此,假如一位禅修者,有了這五種障礙的任何一種,第一是煩惱障,第二是業障,第叁是異熟障,第四是毀謗障,第五是威令障。如果有這任何一種障礙,我們在這些障礙的障礙之下,是不可能證得道跟果的,甚至禅那的。

  對于第一種煩惱障,我們在座不用擔心,都沒有;第二種業障,也不用擔心,我們在座都沒有;第叁種果報障,我相信可能性也很小;第四種毀謗障呢,就是可以改變的,因爲可以消除的,而且很容易,很快消除的。然而,我們能夠在平時守護好身、口、意,這種障礙也是不難發生的;而第五種威令障,就是我們犯戒的障礙,在我們共住的情況下,也是不難去除的,即使我們犯戒,或知道有些戒自己持不清淨,通過如法地忏悔,還是可以免除掉的。

  所以,大家可以省察一下,如果有這些障礙當中其中任何一種,就要知道如何去排除這些障礙。排除了這些障礙之後,就不要擔心,然後把心再投進自己的業處,繼續禅修。

  以上是屬于對禅修的障礙。

  然後,蓋就是指五蓋,也就是欲貪蓋,嗔恚蓋,昏沈睡眠蓋,掉舉惡作蓋和疑蓋,我們上次已經談過了,所以在這邊就不談;還有至于其它的一些障礙,在這邊是簡單的帶過一下就可以。

  禅修,要具備非常多的因緣才能夠成就的。如果其中任何一種因緣缺乏,或者不具足,沒有具備的話,都會給我們的禅修造成障礙。比如說氣候太冷、太熱、食物不適合、身體很多病、身體很虛弱,這些都會給我們的禅修造成障礙。那這些障礙,可以通過一些適當的方法來改善的。比如身體不行,真的是很多病的話,要正視現實,然後,在身體狀態很好的情況下,再禅修。還有另外一種,就是注意飲食跟運動的一些調節。

  假如是氣候的話,比如天氣很熱,我們知道在這邊不可能說天氣熱了,我們每個人都裝空調,在這種現實情況下,就要做到心靜自然涼。不要太多的去抱怨,也不要說本…

《禅林開示 第五講 除障與修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