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林開示 第五講 除障與修福▪P5

  ..續本文上一頁來天氣已經是熱了,已經是成爲我們禅修的障礙了,然而我們再加上新的障礙,在心裏面老是抱怨:「這種鬼天氣怎麼那麼糟糕,這種鬼天氣怎麼那麼熱。」因爲氣候的、天氣的、大環境的,沒辦法改變,但是我們可以改變心的。而且,這些障礙只要我們禅修者有很好的心態,都不會成爲障礙的,氣候的障礙、飲食的障礙等等(都應該如理作意對待)。

  另外,還有有一些障礙是屬于人爲的,比如說在禅修當中,大家都應當互相體諒,應當互相理解,互相包容。而有些障礙是人爲所造成的,這種障礙是很不應該的。比如說別人在禅修,我們在談話,影響到別人,這也是屬于一種障礙,這樣的障礙也是很不應該的;如果別人在禅修,我們在做其它的事情,妨礙到別人,這個也是會造成障礙。

  因此,我們在這邊,就盡量要做到多點去理解別人,要去體會別人。如果別人在禅修,別人想要安靜,我們要創造一個空間,讓別人能夠盡量的、能夠更加沒有障礙地去禅修,特別是不會因爲我一些不適當的行爲跟不恰當的語言,或不適時的語言而障到別人。

  有時候,我們也應當學會獨處,不要老是去竄聊,談一些沒有意義的話題,或談一些不適當的話題,這個也沒有意思。有時候別人很想禅修,你就老是去竄聊,然後去談一些家常,談一些不著邊際的話,這樣的話,只是在浪費時間,所以不要這樣做,要盡量保護別人的禅修環境,爲別人禅修創造條件。所以在這裏,要盡量免除一些禅修人爲的障礙,互相理解、互相包容也是很重要的。

  然而,更重要的就是說我們要學會用一種平靜的心態來面對任何的事情。比如說條件不允許,就要調整心態。自己是可以創造一些條件的。因爲在這個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是會有一些幹擾,即使你到深山裏面,還是會有螞蟻、有蚊蟲這些幹擾,還有風聲、鳥聲、野獸叫聲等等。所以,更重要的是要用一種很平和的心態,去面對任何外在的一些變動,一些波動。這個是對我們如何排除禅修的障礙,排除禅修的幹擾的討論。

  那接著,我們再談一下,如果要成就禅修,除了禅修之外,我們還是要有很多其它的助緣的,還是要其它的福德因緣的。凡是修行過緣起的禅修者,都知道或者都了解,我們在修行緣起的時候,要觀照過去世,觀照過去世跟今世之間的因果關系。

  其中,觀照過去世我們要觀照叁種情況:第一種就是說造成我們今生這一組果報五蘊的因,也就是我們在過去生曾經造了什麼樣的業,這些業由什麼樣的煩惱支持我們造這樣的業,然後使我們今生投生爲男人,投生爲女人的,這種是我們在修緣起,觀照過去世的時候必須觀照的。

  還有第二種跟第叁種,我們在觀照過去世的時候也要查的,查找的、追查的:第一種是屬于vijjà bīja,第二種是caraõa bīja,vijjà bīja就是明的種子、智慧的種子,第二是行的種子,也就是福德的種子。因此,一個可以修到緣起的禅修者,在觀照過去世的時候,不僅僅要查找導致投生今生爲人的因,這些因包括煩惱跟業,也就是無明、愛、取、行跟業;而且還要查找過去生是不是曾經有修行過,修行過哪一些業處;是不是造了一些善業;如果在過去生曾經修過四大,修過vipassanà,這個是屬于在過去生曾經積累了vijjà bīja,就是明的種子、智慧的種子。

  如果在過去生曾經做過布施,曾經持戒,曾經修過止業處——止禅的業處,這是屬于caraõa bīja;或者說有些禅修者曾經在過去生曾經遇到佛陀,或者說曾經見過佛陀的弟子,這些都是屬于過去生的caraõa bīja,就是行的種子、福德的種子,這個都是我們必須追查的。

  因此,我們可以知道,一位禅修者禅修成功,除了修行之外,還必須得有很多其它的福德因緣的。這些福德因緣總結起來有十種,巴利叫做pu¤¤akiriyavatthu,也就是做福德的基礎,十種功德事。這十種功德事分別是:

  “Dàna, sãla, bhàvanà, apacàyana, veyyàvacca, pattidàna, pattànumodana, dhammasavana, dhammadesanà, ditthijjukammavasena.”

  一共是十種,也就是:

  第一是布施;

  第二是持戒;

  第叁是禅修;

  第四是恭敬;

  第五是服務;

  第六是回向(回向功德);

  第七是隨喜功德;

  第八是聽聞佛法;

  第九是說法;

  第十是正直己見。

  這十種在巴利裏面叫做造作功德的基礎。我們每一個禅修者,在禅修之外,想要造功德,我們可以依照在經論裏面的這些指導去造功德。這樣的話,會明確很多,應當造哪一些功德,應如何造。而且,有些功德是非常容易的,是舉手之勞,易如反掌的。那麼,接下來我們分別簡單的講一下:

  第一種是布施(dàna)。布施是積累福德、積累福報最好的方式。在經論裏面,有時候把布施分爲兩種,有時候分爲叁種:一種是財施,財施就是財物的布施,生活用品、資具的布施;另外一種是法施,法施是指佛法的布施,開示佛法;然而,有時候也分爲無畏施,就是當別人有畏懼,當別人流離失所,需要幫助的時候,安慰他使他不會感到恐懼。

  在這裏特別說到的是財施,因爲法施我們在後面還有一個叫dhammadesanà,dhammadesanà就是說法的意思。所以,因此在這邊的布施特別是指物品、物資方面的布施,物品方面的布施有很多種類型。

  在《注解》裏面對此而分得非常細,比如說有親手的施,有拜托別人去做布施的施,還有沒有貪染的施,有貪染的施。比如說自己布施了之後,想要投生爲人,投生爲天,這個是可以導致繼續輪回的布施;如果布施的時候,希望這種布施的功德成爲自己證悟涅槃的助緣,這個是沒有貪染的布施。

  還有的施是很精心准備的施,還有沒有精心准備的施。比如像我們布施食物一樣,先把食物洗好、切好,再做得很好吃,這就叫精心准備的施,有時候只是買來,然後就把它供養,這個叫沒有精心准備的施。

  還有,可以伴隨著很多附加條件的施,跟沒有伴隨附加條件的施。比如伴隨附加條件的施,就舉個例子:比如說有一個施主,他供養了一間孤邸(kuñi,僧寮),然後再把孤邸的很多設備,桌子、凳子、香等等這些都附帶上去,也作爲一起供養,這個叫做有附帶其它的布施。跟沒有附帶其它的布施,比如說只是供養一間空屋子,裏面沒有一些家具擺設,這個叫沒有附帶的布施。

  還有很歡喜地做的布施,跟只是中舍性的布施;還有有智的布施跟沒有智的布施。有智的布施就是當我們布施的時候,相信業果,相信做這些善行能夠帶來善的果報,這個是稱爲有智的布施;如果沒有智的布施,就是只是認爲說:「我布施就只是布施。」並不相信因果,或者說沒有去思維因果,沒有去考慮業果法則,這樣做的布施就稱爲沒有智的布施。

  還有很主動的布施,跟被動的布施。主動布施就是自己很喜歡去布施,不用經過別人的支持、鼓勵自己都去做。還有被動的布施,就是經過別人的支持鼓勵才去做的布施。

  還有有罪施跟無罪施。有罪施就是比如說你把偷來的東西拿去布施,你去用一些非法所得的,騙來的東西,或者說不是屬于你的東西,你拿去布施,這個稱爲有罪布施。沒有罪的布施就是自己如法的正當所得拿去布施,這樣的叫做無罪施。

  這些施的分類有很多種,這些不同種類的布施,它所帶來的果報也是不同的。至于具體的分別我不想在這邊展開來講,要講的話,一個晚上都講不完。

  在這裏想要舉一個例子,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位谷比嘎公主,谷比嘎公主有一次她來到了佛陀的面前,然後禮敬世尊,之後就坐在一邊,然後就問世尊這樣的問題說:「假如有兩個禅修者,有兩個人,他們在持戒、在德行、在禅修、在對叁寶的信心、在定力、在智慧方面,都是同等的這兩個人。但是其中一個人有布施,曾經經常做過布施,而另外一個人不做布施,這兩個人的果報有什麼區別呢?請世尊跟我開示一下。」

  接著佛陀就說:「有兩個人,他們的信心、他們的戒德、他們的定力、他們的智慧都是一樣,然而一個人有布施,一個人沒有布施,他們在以後輪回的果報都是不同的。如果有布施這個人,無論他以後投生到哪裏,如果他是投生爲人的話,他都可以投生到富貴的家庭。或者說,他投生之後,他很容易獲得財富,很容易投生爲上等的家庭;而如果一個沒有布施的人,無論他投生到哪裏,他只能夠投生到很貧窮的家庭,很下賤的家庭,他要積累財富也是很困難。」

  「而如果這兩個人,有布施的人在命終之後投生爲天界的話,那麼,這個有布施的人在十個方面可以超越那個沒有做布施的人。哪十個方面呢?他可以在天的容貌(就是天人的容貌)、天的壽命、天的快樂、天的威德、天的力,還有天的顔色、天的聲(他所享受、所感受的天的顔色、天界的聲)、天界的香、天界的味跟天界的觸,都要殊勝過這個沒有行布施的人。如果這兩個人都投生爲人,結果又出家成爲比庫的話,那麼,曾經在過去生有布施的這個人,無論他獲得的袈裟、飲食、住所、藥品這些用品都很容易得到,很容易獲得。而沒有行布施的在獲得袈裟、飲食、住所、藥品這些用品都很難獲得,這個就是他們的差別。」

  然後,這位公主又繼續問:「那假如他們兩位都入般涅槃之後,還有沒有差別?」

  佛陀說:「如果他們兩位都入般涅槃之後,是沒有任何差別的。」

  也就是說,如果有布施的人,在他輪回當中,無論如何都會比沒有布施的人更殊勝。同時,在這邊,要鼓勵大家如果要做任何布施的時候,要…

《禅林開示 第五講 除障與修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