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屬于二因心。其中,我們在八大善心裏面的第一種是喜俱的智相應有行心、喜俱智相應的無行心、然後,還有再下面的舍俱智相應有行心、舍俱智相應無行心,這四種心是屬于叁因心。
如果已經修過名業處的禅修者,應該就可以明白,這四類的心,爲什麼是屬于叁因心呢?因爲,其中前面的那兩種智相應的喜俱的善心,他的名法是叁十四;而舍俱智相應兩種有行跟無行心,他的名法是叁十叁。其中,在這叁十四或叁十叁當中,有一種是無貪,另外一種是無嗔,還有另外一種是無癡,或者叫慧根,這叁種因是在這個心流裏面具足的,所以,這種心我們稱爲叁因心。
而喜俱智不相應有行、無行兩種心,和舍俱智不相應有行、無行這兩種心,加起來這四種心,在這四種心裏面,其中喜俱智不相應心的名法一共有叁十叁種,而舍俱智不相應有行跟無行心裏面,他的名法只有叁十二種。所以,在智不相應的這四種心裏面已經沒有了無癡這種心所,因爲沒有了無癡這種心所,所以他只有無貪跟無嗔這兩種心所,因爲有無貪和無嗔這兩種心所,所以我們才稱爲二因。
這裏的因,只有六種稱爲因,就是貪、嗔、癡、無貪、無嗔、無癡,這六種心所才稱爲因。然而,在一切善心裏面,不可能貪、嗔、癡的這些心所,所以只有無貪、無嗔、無癡這叁種因。
所以,在一種心裏面,在一種名法裏面,具備了無貪跟無嗔這兩種心所的,我們稱爲二因心;具備了無貪、無嗔、無癡這叁種心所的,我們稱爲叁因心。
我們在心流裏面,凡是凡夫心流裏面的速行心,不是善心就是不善心。假如我們造了一些善業,比如說布施、持戒、禅修,這個時候我們心流裏面所産生的是屬于善心,而且,很可能是屬于叁因的善心,也就是智相應的心。
如果,我們造善業這種善心所種下的業因,在臨終的時候成熟的話,下生我們就會投生爲人或天;而之所以能夠投生爲人或天,肯定是由善心、善業所造成的。
因此,我們在座的每一個人,因爲都是人,所以我們可以肯定,我們的有分心,我們的果報心,在這生命流裏面的果報心,都是屬于善心。
但是,人有叁類不同結生心的人:一類是叁因結生、一類是二因結生、還有一類是無因結生,爲什麼我們說我們在座中沒有無因結生呢?因爲,如果是無因結生的人的話,有一個比較容易辨認的特征,就是要麼他是先天性的盲、聾、啞、殘廢、弱智——就是智障,或者說一些精神病人,乃至到兩性人,這些是屬于無因結生的。我們在座的沒有任何一個人有任何的一個特征,因此,我們可以說,我們在座當中沒有無因結生的人。
而我們之所以能夠投生爲人,都是因爲在過去生,曾經造下了善業,而這善業在什麼情況下投生爲二因結生的人,在什麼情況下投生爲叁因結生的人呢?可以分爲幾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如果在過去生曾經造下了殊勝的叁因善業的話,我們可以在今生投生爲叁因結生的人,這是第一種情況。
第二種情況,是在過去生曾經造下了低劣的智相應心,以智相應心造下了低劣的善業的話,我們今生還只是投生爲二因結生的人。如果在過去生曾經造下了很殊勝的二因善業的話,今生有可能投生爲二因結生的人。如果在過去生曾經造下了很低劣的二因善業的話,這種善業促使我們今生可能投生爲無因結生的人。
因此,要投生爲叁因結生的人,只有在過去生造下殊勝的叁因善業,這樣的人才能夠投生爲叁因結生的人。
那麼,什麼是殊勝,什麼是低劣的呢?舉例來講,當我們在行善的時候,像我們布施,我們把如法所得的物品,用一種清淨的心去布施而且我們有戒行,而且供養的對象使我們很恭敬,供養的對象有德行,那麼,我們把這種物品供養這位尊者所造的業就是殊勝的。
但是,如果在我們做這些善業的時候,産生了我慢心:「你看我有這樣的能力去做這樣的善行,你看他沒有。」自贊自诩,或者說毀謗他人,甚至對自己所造的善行做了之後感到很後悔:「哎呀,怎麼我剛才那麼傻,我把那麼好的東西去給他。」或者說:「我爲什麼不自己留下來用呢?我要把它供養出去?」這樣的話,即使你造的是善業,但是之後你追悔,你感到後悔,這樣的話也會影響到你所造的業,變成是很低劣的業。
然而,雖然說我們作爲一個正常的人,只需要有兩種因結生就可以,但我相信我們在座大部分的人,都是屬于叁因的。爲什麼會這樣說呢?
因爲,我們能夠遇到佛法,能夠千裏迢迢來這邊禅修,還是可以肯定一點,如果沒有在過去生造下與佛法很深一段因緣的話,這種因緣不可能在我們今生成熟。那爲什麼是我們來到帕奧禅林,而不是其它的人?
我們現在可以再思索一下,可以省思一下:現在世界上有60億人是吧,多少億人?50還是60億人?其中佛教徒有多少億人呢?佛教徒不到3億人,是不是?所以,在20個人當中,還選不到一個佛教徒、信佛的人,是不是?那麼我們可想而知,能夠值遇佛法的比例是多麼少啊!
我們又可以再想一下,在現在這3億人當中,有多少的人能夠真正對佛陀教導的戒、定、慧,所教導的四聖谛産生很深的信心呢?有多少個人呢?在這3億的佛教徒當中,我們可以想想,很多人只是因爲他宣稱自己是佛教徒,或者說他曾經到寺廟裏面燒燒香、拜一拜,然後在戶口裏面,或者說在他的個人的資料裏面就填上自己是佛教徒而已,是不是?
有些地方,比如說馬來西亞,或者是臺灣,我想這一類人應該不在少數吧,是不是?在那麼多的佛教徒當中,能夠真正來禅修的有多少?整個世界,整個地球60億人,我們能不能夠找到1千萬人在禅修?或者我們再想想5百萬呢?再少一半,有沒有?然後在那麼多禅修的人當中,能夠找到正確的方法的人有多少?
我想,在座很多同修們,都知道來這邊,我們都是想要禅修。但是,因爲大家在尋覓禅修的過程中,可能也是遇到了很多其它各種各樣的方法。無論是藏傳的、漢傳的或者南傳的,在這裏我們不是去作比較,或者作批判,只是舉個例。比如說現在大家有很大部分人是來自漢傳的。
據我所知,在中國大陸寺院裏面的禅堂也許不少,但是我聽一個來自中國大陸的北傳法師,曾經這樣描述過,就是說他跑遍了大江南北的禅堂,來來去去,還不過是那1百多人在禅堂裏面常住的。中國大陸現在的出家人也許有20多萬,其中來來去去,才那麼1百多個人真正地在禅堂裏面禅修的。而在這1百多個人當中,到底他們有沒有正確的方法呢?
想想看,所以我們從這些概率、從這些比例上來說,我們現在之所以能夠值遇佛法,能夠不遠千裏、攀山涉水來到這邊,可以知道我們的因緣是多麼難得!我們可以從推理上知道,其實來到這邊並不簡單,是不是?從比例上來說,現在帕奧禅林加起來這些外國人才多少啊?整個帕奧禅林還不到1千人,是不是?那在這1千人當中,就算1千人全部都禅修,然後再加上緬甸,整個緬甸就算有1千多座禅修中心吧;那這1千座禅修中心裏有很多平時才只有二、叁十人(在禅修),甚至還是以在家人爲主的。
我去過北緬的一些禅修中心,幾乎整個禅堂才2、3個在家人在那裏禅修,讓人感覺到是一種很荒蕪、很荒涼的一種狀態。我發現那麼多禅修中心裏,應該咱們帕奧禅林是最多人的,而且能夠感覺到很強的禅修氣氛的一個禅修中心。
所以,我們只要再省思一下,應該對自己在這麼多人當中,在這麼少的比例當中,是占有其中的一份,應該感到慶幸!而不要認爲說,現在目前只是因爲因緣沒有成熟,因爲巴拉密沒有成熟,就對自己喪失信心。我們應當要好好地珍惜現在的因緣,努力地積累巴拉密。
對于在座,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是屬于叁因結生的人。即使偶爾有一、兩位很不幸是屬于二因結生,但是二因結生的人也不等于說他不用禅修,爲什麼呢?因爲,即使是叁因結生,也不一定說:「我肯定在今生可以證得禅那,可以證得道果。」爲什麼呢?
因爲,值遇佛法的人一共分爲四類,這四類人在《增支部》(Aïguttara Nikàya)的第四集,跟在《論藏》裏的《人施設論》(Puggalapa¤¤atti)裏面都有提到:
第一類人是屬于略開知者。也就是只是通過聽聞很簡短的佛法開示,就可以證悟道果的,就好像之前的Upatissa,後來的舍利弗尊者,還有Kolita,就是後來的目犍連尊者一樣;他只是聽聞阿沙基(Assaji,古譯爲阿說示)尊者的一首偈頌,就證得了初果。這一類人是屬于略開知者,就是(只須聽聞佛法的)簡略的開示,就已經可以證得聖道聖果的人;
第二類人是廣演知者。廣演就是詳細的解說,詳細的佛法開示,知就是證悟的意思。這一類人可以通過聽聞佛陀或者佛陀的弟子開示詳細的佛法,就可以證悟聖道聖果的這一類人。就比如說安雅衮丹雅(A¤¤à-Koõóa¤¤a,古譯阿若憍陳如),或者說咖沙巴(Kassapa,迦葉)叁兄弟的那一千位比庫,在佛陀講了《燃燒經》之後,他們都證得阿拉漢果,這一類人是屬于廣演知者;
第叁類人是屬于所引導者(neyya)。是指除了聽聞佛法之外,還要經過如理思維跟法隨法行,就是很有系統地禅修,很有體系地,很有次第地禅修,才可以在今生證得聖道聖果這一類人;
第四類是屬于文句爲最者,就是無論如何努力禅修,都不可能在今生證得聖道聖果的人。
其中,前面的叁種,就是略開知者、廣演知者跟所引導者是屬于叁因結生的人,而文句爲最者是屬于二因結生的人。
在這個時代,已經不可能有略開知者跟廣演知者了,也就是說,在我們現在(距離)佛陀已經入滅二千五百五十五年了,現在已經不可能有只是通過聽聞佛法就證悟的人了。所有的禅修者,都必須得經過很有系統,很有次第地禅修,才有可能…
《禅林開示 第五講 除障與修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