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去达到。但是我们修行禅那的目地不是为了一种乐,禅那只是一种工具,是一种强而有力的工具。就好像要打仗的时候,你有很好的、很先进的武器,你就可以很快地把敌人打败。同样地,我们的敌人是什么?我们的敌人是自己的贪、嗔、痴,是烦恼。当我们有定这样的工具、这样的武器之后,我们可以很好地剿灭、消灭这些烦恼,消灭存在于自己身心里面的那三条蛇,那三条很毒的蛇:贪、嗔、痴。
再我们应当追寻的是什么呢?也就是下面的那两种乐:
第一种是菩提乐;
第二种是寂静乐。
菩提乐跟寂静乐经典上有时候会分开讲,其实它们是有相关联的。菩提乐是觉悟的乐,这是指在圣道和圣果方面的。而寂静之乐(santisukha)是指涅槃的乐,证悟涅槃的乐。菩提之乐依照我们禅修的结果和次第有四种不同的阶段,它分别是:
第一种是入流道与入流果;
第二种是一来道与一来果;
第三种是不来道与不来果;
第四种是阿拉汉道与阿拉汉果。
在magga和phala (道跟果)当中,其中的道能够断除烦恼。初道能够断除sakkàya diññhi,就是有身见、对五蕴的执着、对邪见的执着。如果一位证得了初果的圣者,他就不会执着有什么样的我啊、大我啊、五蕴的我啊、自性啊、真心啊、法性啊这些,他就不会有执着,有这些任何形态的梵我,或者说上帝啊、真神啊这些东西,因为这些东西都是属于初果所断除的邪见。然后接着他同时还会断除戒禁取见,就是错误的修行方法以及疑,对佛、法、僧的疑,对修行戒、定、慧的疑,对过去、未来、现在三世因果关系的疑,对缘起、对因果律的疑,一位初果(圣者)对缘起、对因果没有怀疑。
如果能够断除这些烦恼,他就能够体验到这些烦恼不在他的心路过程,在他的心流,在他的名色流里面生起的那种快乐。一位索答般那圣者,他并不会认为:「啊!我就是索答般那,我就是初果圣者。」他不会这样认为,索答般那圣者已经没有了我见,没有了任何的邪见。一位索答般那其实只是这几种烦恼不会在他的心流里面再生起,从来不会再生起。一个众生的心路过程里面,其中的不善所,如果是修到名法的禅修者就知道,在不善所里面,其中只有五种,五类的心路过程不会产生。在贪组里面的四种邪见相应的心不会产生,跟在痴组里面的疑相应的痴根心不会产生。有些初果圣者也断除了妒忌跟悭吝,只是这些心路过程不会在他的心路里面产生了。
然后接着是一来道。一来道不能断除任何烦恼,只是减轻了贪,对欲界的贪,对欲望的贪爱跟嗔恨。唯有第三道不来道(anàgàmi-magga),就是不还道,或者说阿那含道,才能够断除对一切欲望的贪爱,对男女的贪爱,对食物的贪爱,对于漂亮啊、这些美丑这些的贪爱,第三果圣者没有这些。还有第三果圣者已经断除了嗔恚。所以他不会对一切东西有排斥感、有厌恶感,他不会生气,不会发怒,不会受到惊吓,也不会紧张,这是三果圣者的特质。
而阿拉汉道(Arahatta-magga)断除一切的烦恼,断除了一切导致轮回的种子,导致轮回的根。阿拉汉不会造业,任何善的业也不会造,不善的业也不会造。在阿拉汉的心路里面没有任何的善心跟不善心,他的心路过程里面善的也没有,不善的也没有。阿拉汉的心流里面只有唯作心(kiriya)。如果一位禅修者能够依次地证得这不同的果位,他就能够体会到菩提之乐,也就是道跟果的乐。
然后第五是寂静之乐。寂静之乐也就是证悟涅槃的乐。任何的圣者都有能力取涅槃为目标而入果定。在入果定之后,他所体验的那个涅槃之乐是很难以言喻的。如果是第三果跟第四果的拥有八定的禅修者,他还可以入灭尽定,这样的乐是至上的乐。在经典里面记载有一些比库,比如说佛陀在世的时候,有马哈咖比那(Mahàkappina,古译摩诃劫宾那)尊者跟跋帝亚(Bhaddiya)尊者。马哈咖比那尊者在出家之前,他是一位国王。跋帝亚尊者在出家之前是一位王子。他们都是养尊处优的。当他们出家之后,他们都证得阿拉汉,证得阿拉汉之后,当他们在森林里面入定之后,他们出来都心不由衷地发出:“Aho sukhaü, aho sukhaü.”什么意思?「啊,真是快乐啊!啊,真是快乐!」
所以这种乐是至上的乐,这个也就是佛陀在《法句经》里面说到的:「一切布施当中,法施最胜。一切味当中,法味最胜,一切乐当中,法乐最胜。在诸苦当中,离贪最胜。」
而这些乐:出离乐、无悔乐、禅悦乐、菩提乐、寂静乐,这五种是层层增上的。如果只是停留在下面的乐,比如说只是安乐于出家的快乐,不追求持戒清净,那这个是不能够得到更大的乐、更高尚乐的。如果只是满足于持戒清净,而不去尝试去修定,去培育定力,只是停留在持戒清净上,这样也是只是停留在很低等的乐,而不能够体会更高的乐。如果有了禅那之后,不想再进一步去修vipassanà,不修vipassanà是不可能证得任何道果的。因为圣道的近因,就是直接的因就是vipassanà(观智)。任何的圣者要证得圣道圣果,要断除烦恼都必须得修vipassanà。乃至到听闻佛法的人,其实也是在经过观照之后才证得道果的。所以,我们应当要在这些乐当中层层增上,这也就是佛陀在《法句经》第二百九十偈里面说到的:
“Mattà sukhapariccàgà,
passe ce vipulaü sukhaü,
caje mattàsukhaü dhãro,
sampassaü vipulaü sukhaü.”
「若弃于小乐,得见于大乐。智者弃小乐,当见于大乐。」
如果不舍弃小乐,就不可能得到更大的乐。因此,智者应该舍去小乐,而见到更高的乐。所以我们应当要明白:如果出离了、出家了,我们应当要持戒清净。持戒清净以后,我们应当致力于止观禅修,要培育定力。培育定力之后,我们还应当培育观智,培育观智的目标,我们是为了断除烦恼、是为了取证涅槃。然后我们应当如何来得这些快乐呢?这些法的乐呢?我们应当安住于法!怎么样安住于法呢?
我们首先应当体验我们现在已经拥有的,我们已经现有的,我们大家都是出家人,我们现在在这里已经没有了那些在家人、俗家的喧哗,俗家人的那些烦嚣。在这里都是很清净的,很幽静的一个禅修环境,我们要珍惜,我们应当珍惜我们出家的这种生活方式。
在《牟尼经》的第二百二十颂和二百二十一颂当中,是怎么样赞叹出家?怎么样把在家的生活跟出家的生活对比的?在这部《牟尼经》里面,是这样说的:
「这是两种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在家人养妻育子,(即使)不自私,有德行,但不能控制自己不杀生;而牟尼永远控制了自己,保护众生。」
接下来的偈颂是:
「正如长有顶冠的青颈鸟(孔雀),永远也达不到天鹅的飞行速度,在家人比不上隐居林中的修禅比库,牟尼。」
现在我们可不可以体会到这首偈颂?可不可以体会到?特别是有一些在家的时候受尽种种那种工作的压力啊、家庭的责任啊、行持之苦的在家人,当他来到这里的时候,即使还没有出家,他都可以体会到这里的那种清净,禅修生活的那种有规律、那种朴素,而如果有一些人原先无论是在台湾,在马来西亚,或者在中国大陆啊,他们已经出家了,然后当他们想要禅修,但是却找不到一个很好的道场,于是他们才选择来这里。
当他们安住在这里,把身心安顿下来之后,当把身心投进到禅修的时候,他可以再对比以前的生活,在这边没有出坡,没有经忏,没有法会,没有种种的那些为了争夺寺院的执事而勾心斗角,没有种种的那些攀缘施主为了得到供养的那种不好的行为啊。在这边,只要你们有道心,只要你们真的想要修行,你们真的可以安住在这里,你们可不可以体验到这种出离之乐啊?可不可以啊?
这种出离我们可以对比的,然后我们再体验到,再想想在这边,其实我相信大家每一个人来这边,都是为法而来,而且很大部分人是寻寻觅觅,找了很多年,才找到这里的,是不是?很大部分人是这样。在这边有什么好呢?如果你想要名利请不要来,如果你想要贪图享受请不要来,如果你想要恭敬供养请不要来,这里不适合,这里不是你呆的地方。你想要当官,你想要做执事,这里也不是你呆的地方。
在这里如果你想要禅修,你想为法而来,你想为断除烦恼而来,只要你真心想要禅修,这里就欢迎你来。欢迎你在这里安住,因为只要你真心想要禅修,你就可以通过在帕奥禅林安住,你可以体会到,首先你可以体会到出离之乐。
而同时,如果你想要持戒清净的话,你可以体会到持戒清净的无悔之乐,只要你肯做,只要你想做,你就可以做到。而且如果即使因为自己不小心,或者说因为烦恼现起犯了戒,还是可以通过如法的清净的忏悔,是不是?曾经有两个来过缅甸的禅修者在讨论,他说过,他说现在这个年代,只是在帕奥禅林呢,因为其中有一个禅修者已经在缅甸几个地方逛过了,在其它禅修道场也在那边住了有一年多了,然后他就说:「现在这个时候啊,要持好比库戒,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而结果,另外一个在这边住久一点的禅修者就反问他说:「那我想问问你在帕奥禅林,佛陀所制定的戒,哪一条不能持?」
你想想看。如果你是一位比库,你会很清楚。只要你懂得戒,你学过戒律,这些戒律哪一条不能持的?我想问在座的各位比库,你们有没有觉得说哪一条戒不能持的?是不是戒律已经过时了?佛陀在犍度里面所说的比库应该做的那些义务,比库不应当做的那些事情,在这里有没有做不到的?所以其实最重要的还是看我们自己…
《禅林开示 第四讲 安住于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