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能不能做,有没有心要去做。只要你要去做,只要你有心要去做,你就能够把戒持得清净。持戒清净并不是说完全不犯,犯了如法地忏悔,忏悔了就清净,清净了你就能够享受、享用无悔之乐。
所以我相信我们在座的每一位禅修者,每一位热爱法,想安住于法的人,至少两种乐都可以享用:第一就是出离之乐;第二就是无悔之乐,持戒清净之乐。是不是?有的人做不到?其实还是看有没有心去做,想不想去做。是不是真的很尊重已经很难得的出家的身份,是不是很珍惜在这里禅修的那种宁静、那种快乐的时光,是不是很尊重佛陀所制定的戒律,是不是真的有心要约束自己的言行,要提升自己的僧格,如果有,你可以做到,你做到就可以享受,可以享用这种乐,你就可以安住于法。
我们可以思维:我们来到这里,我们不用到厨房里面去做工,很多事情我们都不用去做,缅甸的这些姐妹们已经帮我们打点得很好了。我们要住可以住,我们要吃可以按时的只要一听到敲板声我们就可以拿着钵,拿着饭盆去托钵。在这里的一切的生活都是为了我们能够安住,能够安住于法中,能够安顿身心来禅修,更重要的是这里有法,这里的法是依照佛陀在《巴利三藏》以及注解里面记载而教导的,是依照《清净道论》而教导的。在座有一些禅修者也已经修到或者修过止观了。
如果有止观经验的禅修者,我想问一问:「你从修入出息念一直到入禅,一直到现在修到行舍智乃至到更高的阶段,如果你精通《清净道论》,你精通《巴利三藏》的话,我想问一问这些禅修者,在哪一个部分,哪一个教导是跟《巴利三藏》、跟《清净道论》相违背的呢?有哪一个教导,哪一个阶段是帕奥禅师自己创造出来的呢?是帕奥禅师从经论里面提取出来的,还是说他自己凭空想象的或者说依照他自己在森林里面打坐的禅修经验说出来的呢?」
如果有禅修经验的禅修者你们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到底在vipassanà的十六种观智当中,有哪一种观智可以说是跟《清净道论》对不上号的呢?有哪一个阶段?」如果有你可以提出来,然后去跟禅师对质。你可以指责禅师:「为什么你不按照佛陀的教导?为什么你不按照《清净道论》的教导?」但是你们能找到吗?能不能够找到?如果不能找到,我们就很好珍惜我们的法,法是佛陀所教导的。然后,我们也要珍惜在这边有导师。很多人如果有法,没有导师也没有用。
我不知道在座有没有人阅过三藏?我也不知道在座有没有人曾经把《清净道论》看得滚瓜烂熟,你即使把《巴利三藏》背熟,也精通注疏,而且对《清净道论》了如指掌,假如没有一个导师指导你,你能禅修吗?能不能够禅修?
我在家的时候,我也把《清净道论》看了很多遍,但是我就是不知道怎么禅修,我遇见很多人也是。比如现在在座有没有人,以前对《清净道论》很了解、很熟悉的,即使你把《清净道论》修入出息念的那一章,全部一字不漏的用巴利文和中文把它背得滚瓜烂熟,但是我都可以说,你把它背得滚瓜烂熟不等于你已经有了入出息念的禅那,是不是?所以有了法还必须得有导师,我们应当很好地珍惜在这边有好的环境,有好的法,有好的导师。我们不远万里,千里迢迢来到这边,我们是为了求法而来,在这边有人指导,我们应当好好地珍惜。
在这里有因缘大家在一起,但是这种因缘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离散的,因为佛陀说:「会合有离,生必有死。」所以,我们应当好好的珍惜这样的因缘,这样的法缘,大家共处,不要大家彼此不相融,大家都应当把心念放在法上,安住于法,不要在人际关系上,不要在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上太过在意,太过地浪费了我们的时间、我们的精力、我们的生命。安住于法,这最重要了。
同时,我们安住于法,我们也要做到第二点,就是不要比较。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巴拉密,如果我们比较的话,我们就有烦恼,乃至我们会给自己添障碍,特别是女性,如果一比较的话容易产生妒嫉。佛陀在《法句经》的三百六十五颂当中说到:
“Salàbhaü nàtima¤¤eyya,
nतesaü pihayaü care;
a¤¤esaü pihayaü bhikkhu,
samàdhiü nàdhigacchati.”
它的意思是:
「不要轻视自己所获得的,也不要羡慕跟妒嫉他人所获得的;如果比库妒嫉他人的所得,是不可能证得三摩地(Samàdhi)的。」
我们禅修要正视自己,要踏踏实实,不要去对比,一对比就会有烦恼,当别人修得比我们好,别人有禅那,别人修到vipassanà,有了观智,我们就感到自己很自卑,自卑也是我慢。当我们修得好,比别人修得快,洋洋得意,这个也是我慢。当看到别人修得不好,别人的修行很多障碍,自己幸灾乐祸,这也是烦恼。
禅修不要比较,不要比较有二方面:
第一、不要自己跟他人比较,只管好自己,管好自己的业处,不要跟他人比较,他人快是因为他人的巴拉密,自己慢也是自己的巴拉密;
第二、不要跟过去比较,上个月我可以入定,现在我不行了;上个月我的nimitta很亮,现在我的nimitta已经很暗淡了;很多年前,我的禅修很好,现在不行了……不要这样比较,一比较就会有烦恼。只管踏踏实实,安住于当下,安住于现在。
「不要追忆过去,不要留恋过去,不要怀念过去,同时也不要计划未来,不要憧憬未来,只是安住于当下。」
这个是佛陀在(Bhaddekaratta-gàthà)《一夜贤者偈》偈颂里面所教导的。
如果你去比较的话,那么很容易心就不平衡。心不平衡,如果你只是自己心里不平衡那还好,一旦你有了一些行动,你就会对他人的禅修造成障碍,对他人的禅修造成障碍就是一种很重的不善业。妨碍他人禅修,妨碍他人追求殊胜的法,妨碍他人能够取得更高的成就。你在障碍别人同时,肯定给自己造成障碍的,只是这个障碍,你现在是给别人造成障碍了,以后你要禅修,你又觉得障碍很多,因果不爽的。不会说你造了恶因,因缘成熟的话它就不会成熟,不可能,因缘成熟肯定会成熟。
所以我们不要比较,只管好自己的业处就够了。
第一是要安住于现在已经有的那种法乐;
第二是不要比较;
第三我们必须得要坚持不懈。
坚持不懈就是我们要清楚自己不要一下子因为禅修当中的起落,禅修当中的进度的快慢而起烦恼,佛陀已经说道有四类的修行人:
第一类dukkhà pañipadà dandhàbhi¤¤à;
第二类dukkhà pañipadà khippàbhi¤¤à;
第三类sukhà pañipadà dandhàbhi¤¤à;
第四类sukhà pañipadà khippàbhi¤¤à。
有这四类的禅修者。也就是说:
第一类是苦行道迟通达;
第二类是苦行道速通达;
第三类是乐行道迟通达;
第四类是乐行道速通达。
第一类苦行道迟通达在《清净道论》里面提供了六种解释,我们现在就结合我们禅修的状况,就可以说,苦行道迟通达就是修行得很苦,要证得禅那,要证得道果也很慢,很漫长。在这里「苦」是指镇伏五盖,镇伏烦恼,而「通达」是指证得了禅那,证得了道果。所以说苦行道是指修行得很痛苦,很多烦恼,老是烦恼在作怪,一禅修就妄想,一禅修就昏沉,而且修行也修得很苦,要证得禅那也很漫长,这个属于苦行道迟通达。
第二类苦行道速通达。有一些禅修者,修行要证得禅那很难,很辛苦,老是有五盖的干扰,老是有烦恼在那里作怪,一禅修就妄想,或者说禅相一出现,但是很不稳定,但是一旦他镇伏了烦恼,他入禅定很快,或者说当他修禅那的时候很辛苦,但是一旦他修vipassanà的时候,他的观智生起得很快,很快他就可以证得道果。这种是属于苦行道速通达。
第三类是乐行道迟通达。乐行道就是说这种人他要入定也很容易,他修行也是很快乐,你会看到,他在禅修的时候,可能精进力就不够别人那么多,但是他修行就很有进展,问题是他要证果要很长一段时间,他的观智迟迟不成熟,只是他要禅修,他心很单纯的,很快他就可以专注,或者说在修禅那的时候,也可以同样的道理,他一直都可以专注于禅相,他的心也是很平静,但是呢,他却很难入定,也有这样的人,这个是属于乐行道迟通达。
第四类是乐行道速通达。这是最好的,修行也非常快乐,证果也证得很快,每个人都希望做这样的人。但问题是现在多数都是苦行道迟通达。如果说乐行道速通达,沙利补答(Sàriputta,舍利弗)尊者就是一个例子,他只听闻一首偈颂他就立刻证得初果,是不是?这个就是很明显的例子。
现在之所以大家会仍然轮回到现在,佛陀入灭已经二千五百年了,大家仍然还在生死海里面,在那里漂流,在那里观望,在那里享受周围的风光,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巴拉密不成熟的缘故。如果巴拉密成熟,不会流转到现在,不会轮回到现在了,是不是?因此我们要正视现实。
如果现在是属于苦行道,要接受现实,烦恼很难镇伏,耐心一点,不是不可镇伏。所说的这四类人,最终都只有一个结果,就是通达、证道(pañipadà)。只是在禅修的过程,很漫长,很辛苦而已,目标还是一样的,所以这个是属于苦行道迟通达。
有的人修行很辛苦,但是他vipassanà会很快证、证禅那、证果很快,这个当然也是很好,但是毕竟他是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有些人因为巴拉密非常成熟,或者说过去生已经积累了很多巴拉密。这个时候,你会看到他修行很轻松的,他的心很单纯的,叫他专注他就可以专注的…
《禅林开示 第四讲 安住于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