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林开示 第四讲 安住于法▪P6

  ..续本文上一页,但是有时候也许因为他是钝根的关系,可能他证道会很漫长。但是他的心很单纯。

  也有一种人是乐行道速通达,这个是非常好的,修行也是很快乐,烦恼也是很快镇伏,也是心很单纯而且也很有智慧,利根,证道很快,这是最好的。

  所以我们知道在佛陀分这四大类之后,我们要按号去做,不要给自己太多高的期望,如果自己是苦行道,那么耐心一点,迟通达,耐心一点,不要对比,不要给自己增添痛苦。

  那我们要通达、要证得禅那跟我们要证得道果,要依靠什么呢?可以归结为二种或者三种。

  如果说二种:

  第一、 是过去生的巴拉密;

  第二、 是今生的精进。

  如果说三种:

  第一、 是过去的巴拉密;

  第二、 是今生的精进;

  第三、 是五根的平衡。

  有了这二种或三种,你今生要证果是可得的,证果肯定是可得的。有的人听说什么叫巴拉密(pàramã,古译为波罗密)?巴拉密到底对于我们修行有什么样的重要性呢?过去生的巴拉密跟精进跟五根平衡又有什么关系呢?

  在这里我想举一个例子,打个比喻,假如你们是在家人(我用在家人来比喻),有一栋很豪华的别墅要推出,你要想买这栋别墅,但是这栋别墅很昂贵,几千万元,那对于有钱的人来说,他要买这栋别墅就很容易,是不是?对于中等富裕的人来说,他要买这栋别墅或者想要买这栋小区里面,住宅区里面的一栋别墅,他的钱不够,他还必须得努力去赚钱,等凑够了钱他才能够去买,是不是?如果对于穷人来说他想要买,他就必须得很辛苦地赚钱,他必须得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够买到他想要的东西,才能够得到他想得到的东西,是不是?

  同样的,如果要搞一项投资,资本很雄厚的资本家可以很轻易地投资,然后公司就可以上市,就可以进行运作了。如果资本不够的话,还要继续进行资本积累,积累之后才能够办公司,如果现在只有一点点的资本,钱还不够,那么赚钱吧,继续去积累资本。同样的,我们禅修也是一样,巴拉密就好像这里面的资本一样,一个人在银行里的存积一样,这种存积是我们在过去生当中积累的,也包括我们在今生当中积累的。

  如果过去生你已经修行过了,在座的有些人,他修到缘起,他就知道自己在过去生是不是修行人,如果在过去生已经是修行人的话,那今生他要禅修进步是很容易的,为什么?因为他的巴拉密已经有很多了。已经快趋向成熟了,今生需要的是努力。就好像说现在要搞公司,现在只是在资本积累的基础上,再进行努力一下就能够搞好投资。如果巴拉密不够的话,那么在今生当中就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更多的精进,才能够达到我们所要证得的。如果今生不够来生来。今生所修行的就是来生证得道果的巴拉密。不要以为修行很苦,修行确实是很苦,但是只要我们按照正确的方法,朝着正确的方法修行,我们就是在积累巴拉密。

  巴拉密跟善业的不同就正如说一个在家人,如果他赚了钱,他赚了钱他就把这些钱花掉,这个就只是等于说我们做了善业,布施巴拉密,但是如果我们每一天都把善行导向于证悟涅槃,导向于断尽烦恼,这个时候我们所修行的,我们所做的善业都是巴拉密。这正如一个在家人赚了钱把它存到银行里面去,银行里面的资金,在我们这里就比喻成巴拉密。而为什么我们经常做了善业之后要回向,我们禅修之后要回向,就是把这种善业导向于最高的法、最高的乐、至上的涅槃,就是这样的意思。

  我们不要报怨自己的禅修迟迟没有成果,禅相迟迟不来,禅那迟迟不能证得,道果不能证得。在这里我想要举我们都知道的具寿阿难达(àyasmà Ananda)的故事,就是阿难陀尊者的故事:

  阿难达尊者是出生在释迦族,他也是一位王子,当佛陀成道之后,成佛之后的第二年,就回到了释迦国的咖畢喇瓦土(Kapilavatthu,古译为迦毘罗卫城),就是以前的故乡,在佛陀成道的第二年,佛陀回到故乡的时候,阿难达尊者就跟阿奴卢塔(Anuruddha,古译为阿那律)、跋帝亚(Bhaddiya,古译为拔提)、金比喇(Kimbila,古译为金毘罗)、迭瓦达答(Devadatta,古译为提婆达多)、伍巴离(Upàli,优波离)这些人一起出家成为比库。然后阿难达尊者出家之后他就很精进地禅修,在出家之后的第一个瓦萨(vassa,雨安居),他听了本那满答尼补答(Puõõamantànãputta,古译富楼那)尊者的说法之后就证得了初果。然而在他证得初果之后的十八年中,他都是默默无闻的。

  一直到佛陀在五十五岁的时候,佛陀需要有一位固定的侍者来奉侍佛陀,照顾佛陀的起居。最后就选到了阿难达尊者,然后阿难达尊者就从此在二十年当中,形影不离地跟随着我们的佛陀,成为一位很优秀的侍者照顾佛陀的起居。在佛陀还在世,入般涅槃之前,阿难达尊者一直都只是初果圣者,他没有证得任何更高的果位,一直到佛陀入般涅槃之后。

  在第一次结集,就是佛陀入般涅槃之后的第三个月,雨安居的第二个月,在那个时候,马哈咖沙巴(Mahàkassapa,古译为摩诃迦叶)尊者就举行跟主持了第一次结集。在第一次结集的人群当中,阿难达尊者其实是很有资格的,但是他又是最没有资格的。他很有资格是因为他听闻了佛陀几乎所有的法,把佛陀一生当中所有的法他都听闻过,有的是直接的,有的是间接的,特别是在佛陀五十五岁之后,(也就是)阿难达尊者侍奉佛陀二十五年之后,他把所听的法都非常完整地记起来。曾经有一位婆罗门问阿难达说:「你受持了多少法?」阿难达尊者回答说:「我从世尊那里受持了八万二千法蕴(dhamma-kkhandha),从诸弟子当中受持了二千法蕴,加起来我一共受持了八万四千法蕴。」注意这里是「法蕴」(dhamma-kkhandha),不是法门啊,是「法蕴」,也就是他受的那些法,他把这些全部都记下来,因此,阿难达尊者是最有资格参加的。

  然而,当僧团举行羯磨,选中了阿难达尊者之后,其中的四百九十九位都是阿拉汉,只有阿难达尊者一个人是初果圣者。结果阿难达尊者就听到有一些比库在议论说:「在我们这些大众当中有一个人夹着腥臭而行。」阿难达尊者听到了这句话就想:「在这些五百位大众当中,全部都是无漏的、没有任何烦恼的阿拉汉,只有我一个人具足了贪、嗔、痴,所以,这些可敬的具寿,这些尊者们所说的腥臭就是指贪、嗔、痴,所说的夹着腥臭而行的人就是指我。」

  阿难达尊者受到了这种刺激,于是他非常精进地禅修,彻夜经行,在《律藏》里面说到当时他修的是kàyagatàsati,就是身至念,以vipassanà去观照身。当他在后夜时分已感到很累的时候,他就想躺下来休息,就在他的头还没有至枕,脚已经离地的时候,就证得了阿拉汉果。所以这是在佛教史当中有记载的唯一一位不是以行、住、坐、卧四种威仪、四种姿势当中证阿拉汉果的一位尊者。

  那我们可以想象,阿难达尊者是什么人?他从证初果一直到证阿拉汉果中间已经经历了四十四年,在四十四年当中,他的道果没有任何的提高。那我们想,阿难达尊者他已经是佛陀的大弟子(mahàsàvaka),要成为佛陀的大弟子至少必须积累十万大劫的巴拉密,是不是?也就是说,阿难达尊者在最后一生之前,他已经积累了十万大劫的巴拉密,他已经修行了十万大劫。他是从最胜莲花佛的时候给授记将要在佛陀在世的时候,成为多闻第一的大弟子。之后就一直在积累巴拉密,乃至到最后一生。阿难达尊者的巴拉密那么雄厚,那么强,他都要经过四十四年的禅修才证得阿拉汉果。

  我们想想我们,我们以什么样的身份,我们难道想要:「阿难达尊者以四十四年来禅修,我就要以四年来禅修,阿难达尊者以四十四年,我要以四个月来证得阿拉汉果。」甚至有些人说:「阿难达尊者以四十四年,我要以四天来证得阿拉汉。」对比一下,我们相形见拙,是不是?也许有人会说:「那阿难达尊者他在跟佛陀在一起的时候,他可能没有禅修。」只要我们知道佛陀的起居,我们就知道阿难达尊者都在禅修。阿难达尊者在跟随佛陀,佛陀有个习惯:

  早上托钵,托钵之后就用餐,用完餐之后,佛陀经常会选在树下,或者说在安静空闲处,就入灭尽定,或入任何一种定,入现法乐住。然后到黄昏,到傍晚的时候呢,佛陀就会到河边去洗澡,然后再聚集一些比库,跟一些比库说法、讲开示,给禅修指导。

  有时候有一些在家居士去佛陀住的地方听法,佛陀就会跟他们说法,一直说到深夜。到了深夜之后,然后,中夜时分,佛陀经常就会躺下休息,以狮子卧,右侧而卧;然后在凌晨时分,佛陀就会起来经行。有时候,有些天人就在深夜的时候去拜见佛陀,问佛陀一些法,佛陀就会给他们解答。然后到了凌晨时分,佛陀就会入大悲定,然后观照是不是有可度的巴拉密成熟的众生,然后佛陀就会去。

  这个是佛陀的日常起居的习惯。每天下午佛陀几乎都是用在现法乐住上。我们不能够说佛陀在禅修,佛陀已经没什么东西可修了,只是说现法乐住,安住于任何的一种定当中。这个时候,阿难达尊者往往会在佛陀所坐的附近,找一颗树下或找一个空闲的地方,坐在那里禅修,但是也许有人说:「阿难达尊者禅修他只是打妄想。」不是。阿难达尊者曾经亲口说过:「在我侍奉佛陀的二十五年当中,我没有生起过任何一念的世间欲念。」同时,阿难达尊者也说过:「在我侍奉佛陀的二十五年当中,我不记得我曾经生起过一念的嗔恨心。」我们可以知道,阿难达尊者他有没有禅修?他的行止多么清净,他经常在禅修,然而,他还是经过了四十四年的禅修才证得了最后的解脱。

  然后回过来问问我们自己:「大家修了多少年?」现在有些人修了几个月就可以入禅,来到这边不到一年就可以入禅,还不知足,有的人可以很短时间修到vipassanà,这个其实是很荣幸的事,这个证明说是巴拉密的事情。

  然后我们应当要学会跟这些长老、这些尊者们学习,学习他们的坚持不懈。我们必须得知道,做在家人,要破了世间的名利,要赚钱都很辛苦,我们禅修为的是上等的成就,是为了殊胜的法,为的是彻底从生死轮回当中解脱出来。懒懒散散,吊儿郎当,可以证得的吗?

  佛陀说过:「上等的成就是不能够通过下等的精进而获得的。」所以我们要知道,要精进,要坚持不懈,要收摄好身心,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地安住于法,安住于法乐当中,我们才能够置身于正道。

  因此我们今天所讲的要如何安住于法,首先把这归为五种乐:

  第一是出离之乐;

  第二是无悔之乐以及持戒清净之乐;

  第三是禅那之乐或者禅悦之乐;

  第四是菩提之乐或者说断除烦恼之乐;

  第五是涅槃之乐。

  同时也懂得我们应当如何把身心安住于法:

  第一、要好好珍惜现在。现在已经有了乐,我们要好好珍惜,要脚踏实地,禅修一定要稳,不要求快,不要虚浮,不要不实在;要好好珍惜现在这样的禅修气氛、这样的禅修环境,要珍惜这样的法,要珍惜导师的教导,我们要住于现有的乐,这是第一种。

  第二、不要比较。不要妒嫉,不要羡慕,只要专注于自己的业处就够了。

  第三、要坚持不懈。在没有得到最高的成就,没有得到最终的解脱的时候,我们不要轻言放弃。

  如果这样的话,我们才能够始终把我们的身心投进于法当中,今天我想用一首偈颂来结束今天的开示:

  “Pavivekarasa§ pãtvà,

  rasa§ upasamassa ca,

  niddaro hoti nippàpo,

  dhammapãtirasa§ piva§.”

  「已经尝到了远离的味道,以及寂止的味道,尝到了法喜之味的人,没有苦恼,没有诸恶。」

  好,今天的开示到此结束。下面我们一起来回向:

  萨度!萨度!萨度!

  

  

《禅林开示 第四讲 安住于法》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