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林開示 第四講 安住于法▪P5

  ..續本文上一頁能不能做,有沒有心要去做。只要你要去做,只要你有心要去做,你就能夠把戒持得清淨。持戒清淨並不是說完全不犯,犯了如法地忏悔,忏悔了就清淨,清淨了你就能夠享受、享用無悔之樂。

  所以我相信我們在座的每一位禅修者,每一位熱愛法,想安住于法的人,至少兩種樂都可以享用:第一就是出離之樂;第二就是無悔之樂,持戒清淨之樂。是不是?有的人做不到?其實還是看有沒有心去做,想不想去做。是不是真的很尊重已經很難得的出家的身份,是不是很珍惜在這裏禅修的那種甯靜、那種快樂的時光,是不是很尊重佛陀所製定的戒律,是不是真的有心要約束自己的言行,要提升自己的僧格,如果有,你可以做到,你做到就可以享受,可以享用這種樂,你就可以安住于法。

  我們可以思維:我們來到這裏,我們不用到廚房裏面去做工,很多事情我們都不用去做,緬甸的這些姐妹們已經幫我們打點得很好了。我們要住可以住,我們要吃可以按時的只要一聽到敲板聲我們就可以拿著缽,拿著飯盆去托缽。在這裏的一切的生活都是爲了我們能夠安住,能夠安住于法中,能夠安頓身心來禅修,更重要的是這裏有法,這裏的法是依照佛陀在《巴利叁藏》以及注解裏面記載而教導的,是依照《清淨道論》而教導的。在座有一些禅修者也已經修到或者修過止觀了。

  如果有止觀經驗的禅修者,我想問一問:「你從修入出息念一直到入禅,一直到現在修到行舍智乃至到更高的階段,如果你精通《清淨道論》,你精通《巴利叁藏》的話,我想問一問這些禅修者,在哪一個部分,哪一個教導是跟《巴利叁藏》、跟《清淨道論》相違背的呢?有哪一個教導,哪一個階段是帕奧禅師自己創造出來的呢?是帕奧禅師從經論裏面提取出來的,還是說他自己憑空想象的或者說依照他自己在森林裏面打坐的禅修經驗說出來的呢?」

  如果有禅修經驗的禅修者你們可以回答這個問題:「到底在vipassanà的十六種觀智當中,有哪一種觀智可以說是跟《清淨道論》對不上號的呢?有哪一個階段?」如果有你可以提出來,然後去跟禅師對質。你可以指責禅師:「爲什麼你不按照佛陀的教導?爲什麼你不按照《清淨道論》的教導?」但是你們能找到嗎?能不能夠找到?如果不能找到,我們就很好珍惜我們的法,法是佛陀所教導的。然後,我們也要珍惜在這邊有導師。很多人如果有法,沒有導師也沒有用。

  我不知道在座有沒有人閱過叁藏?我也不知道在座有沒有人曾經把《清淨道論》看得滾瓜爛熟,你即使把《巴利叁藏》背熟,也精通注疏,而且對《清淨道論》了如指掌,假如沒有一個導師指導你,你能禅修嗎?能不能夠禅修?

  我在家的時候,我也把《清淨道論》看了很多遍,但是我就是不知道怎麼禅修,我遇見很多人也是。比如現在在座有沒有人,以前對《清淨道論》很了解、很熟悉的,即使你把《清淨道論》修入出息念的那一章,全部一字不漏的用巴利文和中文把它背得滾瓜爛熟,但是我都可以說,你把它背得滾瓜爛熟不等于你已經有了入出息念的禅那,是不是?所以有了法還必須得有導師,我們應當很好地珍惜在這邊有好的環境,有好的法,有好的導師。我們不遠萬裏,千裏迢迢來到這邊,我們是爲了求法而來,在這邊有人指導,我們應當好好地珍惜。

  在這裏有因緣大家在一起,但是這種因緣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離散的,因爲佛陀說:「會合有離,生必有死。」所以,我們應當好好的珍惜這樣的因緣,這樣的法緣,大家共處,不要大家彼此不相融,大家都應當把心念放在法上,安住于法,不要在人際關系上,不要在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上太過在意,太過地浪費了我們的時間、我們的精力、我們的生命。安住于法,這最重要了。

  同時,我們安住于法,我們也要做到第二點,就是不要比較。每個人有每個人不同的巴拉密,如果我們比較的話,我們就有煩惱,乃至我們會給自己添障礙,特別是女性,如果一比較的話容易産生妒嫉。佛陀在《法句經》的叁百六十五頌當中說到:

  “Salàbhaü nàtima¤¤eyya,

  nतesaü pihayaü care;

  a¤¤esaü pihayaü bhikkhu,

  samàdhiü nàdhigacchati.”

  它的意思是:

  「不要輕視自己所獲得的,也不要羨慕跟妒嫉他人所獲得的;如果比庫妒嫉他人的所得,是不可能證得叁摩地(Samàdhi)的。」

  我們禅修要正視自己,要踏踏實實,不要去對比,一對比就會有煩惱,當別人修得比我們好,別人有禅那,別人修到vipassanà,有了觀智,我們就感到自己很自卑,自卑也是我慢。當我們修得好,比別人修得快,洋洋得意,這個也是我慢。當看到別人修得不好,別人的修行很多障礙,自己幸災樂禍,這也是煩惱。

  禅修不要比較,不要比較有二方面:

  第一、不要自己跟他人比較,只管好自己,管好自己的業處,不要跟他人比較,他人快是因爲他人的巴拉密,自己慢也是自己的巴拉密;

  第二、不要跟過去比較,上個月我可以入定,現在我不行了;上個月我的nimitta很亮,現在我的nimitta已經很暗淡了;很多年前,我的禅修很好,現在不行了……不要這樣比較,一比較就會有煩惱。只管踏踏實實,安住于當下,安住于現在。

  「不要追憶過去,不要留戀過去,不要懷念過去,同時也不要計劃未來,不要憧憬未來,只是安住于當下。」

  這個是佛陀在(Bhaddekaratta-gàthà)《一夜賢者偈》偈頌裏面所教導的。

  如果你去比較的話,那麼很容易心就不平衡。心不平衡,如果你只是自己心裏不平衡那還好,一旦你有了一些行動,你就會對他人的禅修造成障礙,對他人的禅修造成障礙就是一種很重的不善業。妨礙他人禅修,妨礙他人追求殊勝的法,妨礙他人能夠取得更高的成就。你在障礙別人同時,肯定給自己造成障礙的,只是這個障礙,你現在是給別人造成障礙了,以後你要禅修,你又覺得障礙很多,因果不爽的。不會說你造了惡因,因緣成熟的話它就不會成熟,不可能,因緣成熟肯定會成熟。

  所以我們不要比較,只管好自己的業處就夠了。

  第一是要安住于現在已經有的那種法樂;

  第二是不要比較;

  第叁我們必須得要堅持不懈。

  堅持不懈就是我們要清楚自己不要一下子因爲禅修當中的起落,禅修當中的進度的快慢而起煩惱,佛陀已經說道有四類的修行人:

  第一類dukkhà pañipadà dandhàbhi¤¤à;

  第二類dukkhà pañipadà khippàbhi¤¤à;

  第叁類sukhà pañipadà dandhàbhi¤¤à;

  第四類sukhà pañipadà khippàbhi¤¤à。

  有這四類的禅修者。也就是說:

  第一類是苦行道遲通達;

  第二類是苦行道速通達;

  第叁類是樂行道遲通達;

  第四類是樂行道速通達。

  第一類苦行道遲通達在《清淨道論》裏面提供了六種解釋,我們現在就結合我們禅修的狀況,就可以說,苦行道遲通達就是修行得很苦,要證得禅那,要證得道果也很慢,很漫長。在這裏「苦」是指鎮伏五蓋,鎮伏煩惱,而「通達」是指證得了禅那,證得了道果。所以說苦行道是指修行得很痛苦,很多煩惱,老是煩惱在作怪,一禅修就妄想,一禅修就昏沈,而且修行也修得很苦,要證得禅那也很漫長,這個屬于苦行道遲通達。

  第二類苦行道速通達。有一些禅修者,修行要證得禅那很難,很辛苦,老是有五蓋的幹擾,老是有煩惱在那裏作怪,一禅修就妄想,或者說禅相一出現,但是很不穩定,但是一旦他鎮伏了煩惱,他入禅定很快,或者說當他修禅那的時候很辛苦,但是一旦他修vipassanà的時候,他的觀智生起得很快,很快他就可以證得道果。這種是屬于苦行道速通達。

  第叁類是樂行道遲通達。樂行道就是說這種人他要入定也很容易,他修行也是很快樂,你會看到,他在禅修的時候,可能精進力就不夠別人那麼多,但是他修行就很有進展,問題是他要證果要很長一段時間,他的觀智遲遲不成熟,只是他要禅修,他心很單純的,很快他就可以專注,或者說在修禅那的時候,也可以同樣的道理,他一直都可以專注于禅相,他的心也是很平靜,但是呢,他卻很難入定,也有這樣的人,這個是屬于樂行道遲通達。

  第四類是樂行道速通達。這是最好的,修行也非常快樂,證果也證得很快,每個人都希望做這樣的人。但問題是現在多數都是苦行道遲通達。如果說樂行道速通達,沙利補答(Sàriputta,舍利弗)尊者就是一個例子,他只聽聞一首偈頌他就立刻證得初果,是不是?這個就是很明顯的例子。

  現在之所以大家會仍然輪回到現在,佛陀入滅已經二千五百年了,大家仍然還在生死海裏面,在那裏漂流,在那裏觀望,在那裏享受周圍的風光,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爲巴拉密不成熟的緣故。如果巴拉密成熟,不會流轉到現在,不會輪回到現在了,是不是?因此我們要正視現實。

  如果現在是屬于苦行道,要接受現實,煩惱很難鎮伏,耐心一點,不是不可鎮伏。所說的這四類人,最終都只有一個結果,就是通達、證道(pañipadà)。只是在禅修的過程,很漫長,很辛苦而已,目標還是一樣的,所以這個是屬于苦行道遲通達。

  有的人修行很辛苦,但是他vipassanà會很快證、證禅那、證果很快,這個當然也是很好,但是畢竟他是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有些人因爲巴拉密非常成熟,或者說過去生已經積累了很多巴拉密。這個時候,你會看到他修行很輕松的,他的心很單純的,叫他專注他就可以專注的…

《禅林開示 第四講 安住于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