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颗包容的心,来包容自己在禅修方面的不如意的事情。
包容的心是柔软的心,用一颗柔软的心、用一颗包容的心来禅修,我们就很容易跟我们的所缘相应,跟我们的所缘才能够贴(紧)。因此,我们可以说,拥有一颗慈爱的心,拥有一颗柔软的心的人,他对很多所缘很容易相应,他修很多业处都很容易成就,之所以还没有成,是因为时间的关系,因为他的心很容易跟所缘相应啊。
假如用一颗排斥的心、用一颗挑剔的心、用一颗狭窄的心去禅修的话,本来你对生活、你对世间、你对其他人,你都是那种排斥的心、那种抗拒的心、很容易厌恶的心,你就很自然地在禅修当中,你就很容易排斥自己的所缘、排斥自己的业处,用一颗排斥的心来修行很难成就。而且,如果一个人习惯于抗拒、习惯于排斥的话,更糟糕的是这种排斥会连锁反应。
比如说,你在早上起来的时候,遇到了一件很不如意的事情,你规定在3:30起来,结果你睡到4点才起来,这时你就会责怪:为什么我睡到这么晚才起来,于是,你就匆匆忙忙地刷牙,做一些禅修之前要做的事情,然后,就匆匆忙忙地跑进禅堂,这个时候要叫你静下来禅修也是很难的。结果只是因为早上晚起这件事,然后你会在后来(生起一大串烦恼),当天亮了你去托钵,你会发现怎么前面那个人走得那么慢!怎么那个给食物的人给得那么慢!或者他怎么给我那么少!然后,你又看怎么这里的环境那么脏!如果有一个不好的所缘,你的心已经起了排斥的话,你对其他东西你都会排斥,是很自然的事情,如果一个人已经习惯了,心烦躁,心对于一些事情起抗拒的话,这些心是很容易产生的。
同样地,如果对一个人也是,就像你看到了一个人的缺点,你的心很难容得下这样的缺点,你认为这种缺点是很难饶恕的,或者这种缺点是很恶劣的行为,你对她的某一个行为产生了抗拒的心理,结果你可能会把她的所有东西都否定掉,你看她什么东西都不顺眼,你看她说的话、什么东西都不顺眼,这就是人的习气,这就是心的那种肮脏的地方,就是这么样,心很容易连锁反应的。
如果你换一种心态,我们用慈爱的心态去对待别人,早上起来无论见到谁,无论她有没有反应,无论她有没有表情,无论她是不是看到了你,你都对她散播慈爱。如果你对她散播慈爱的话,她默默地走进禅堂,你也是祝愿她快乐;如果她跟你打招呼,你也是祝愿她快乐;乃至到她瞪你一眼,你也是祝愿她快乐。这个时候无论你遇到任何的所缘,你的心都能够包容所缘,而且那个时候,你的心都是充满了平静跟喜悦的,你喜欢给人快乐,首先是会令自己快乐,首先能够得到快乐的是自己。当你在祝愿别人快乐、安宁、安稳的时候,得到利益的首先是自己;反之,如果你想要伤害别人,你想要抗拒别人,你想要排斥别人,首先受害的是你自己。
我们都知道,根据《阿毗达摩》,一个人的心对所缘产生排斥、产生厌恶的时候,这个是属于嗔恨心,而嗔恨心有一个作用就是能够烧毁依处,心是燃烧的,无论这种嗔恨心是强的还是弱的,它都能够烧毁业处,你的心就因此而燃烧。所以,如果你对别人抗拒的时候,你厌恶别人的时候,其实你是在加害自己,你是在伤害自己,是自己给自己制造痛苦。
如果你是一位智者、是一位有智慧人的话,就不应当再通过这种无形的刀来伤害自己了。用一颗慈爱的心、用宽容的心,去对待我们周围的人、我们的同修,我们所见到的每一个人。然后,再把这种慈爱的心,这种充满了祝愿、带着喜悦、而且希望他人、一切有情也快乐、也喜悦的心,去散播给每天供养给我们的施主,缅甸的这些姐妹们,这些护持我们寺院的这些无形的龙天们,那些受苦受难的那些无形的饿鬼们,那些阿修罗们。我们见到的这些鸡啊、狗啊、蚂蚁啊、虫啊,我们都散播慈爱,我们对一切众生都散播慈爱。这个时候我们的心就非常柔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都培育这份慈爱心,让我们的心非常柔软、非常喜悦、非常宁静。
如果我们平时都能够做到这样,当你坐下来的时候,你要专注业处,是很容易专注的,因为你的心已经能够容得下一切所缘。当你在这些所缘当中挑一个禅修的所缘,那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因此,我们首先应当对同梵行者、同修们,对我们有缘在一起相聚的这些姐妹们互相散播慈爱,散播慈爱的同时也是在利益自己,虽然你的心是希望他人得到快乐,希望他人得到利益,但首先是我们自己会得到利益,我们在心态上我们得到了利益,同时,我们在法上和禅修上我们也得到了利益,何乐而不为呢?是不是?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如果我们用慈爱的心,对别人笑笑脸,别人也对我们笑脸,这是很好的事情呀。即使别人不对我们笑脸,至少我们在禅修的时候,我们不会对所缘有一种排斥感。因此,从同修做起,从共住的人做起,然后再对施主、再对一切的有情都散播慈爱,让心充满了慈爱,让心充满柔软,这是第三种。
第四种心是单纯的心,我们禅修,在这里所说的单纯的心,特别是对于在修止业处(samatha,古代音译为奢摩他)的禅修者来说,单纯这个心是非常重要的。单纯的心我们用巴利语也可以叫做ekaggatà,或者citta ekaggatà,也就是心的一境性。citta是心,eka是单一的、单独的、单纯的。agga是一个点,或者说可以翻译为顶。tà是指状态,所以citta ekaggatà是指心的那种单纯的、单一的状态。用我们更好理解的话说就是保持我们心的单纯。ekaggatà是什么?(心一境性是什么?)心一境性就是定,是不是?大家有没有忘记,学《阿毗达摩》的时候学过的,是不是?
所以换一句话来说,如果我们要培育定,我们就先要让心单纯。单纯是指心的一个所缘,心的不杂乱、心的不混乱、心的单一,如果心处于单一、单纯的状态那就是心一境性,有了心一境性我们培育定力是很容易的,因为定的特相本身就是心一境性。在《阿毗达摩》当中就没有定这样的心所,只有心一境性这样的心所。单纯的反面是复杂,如果很多事务、很多目标、很多对象、很多所缘,心就不单纯了。所以我们无论是在禅修的时候或者在平时,都应当尝试让自己的心尽量的单纯,单纯不是简单,单纯是有智慧的单纯,而简单也许是没有智慧的。
我们在这边的生活可以说是很有规律的,3:30起来,然后4点禅修,然后早餐,早餐之后禅修,然后午餐,午餐之后,休息之后又禅修,晚上就禅修报告,之后又是禅修,或者说到了几点钟或九点多就休息,我们的生活是很简单、很单纯的,这种单纯而且很有规律的生活,可以培育我们的心很单纯。在这里没有电视、没有音乐、没有戏剧、没有电影……这些娱乐的目标,可以使我们的心更加单纯。在这边的一切设施、一切环境,都是为了让我们的心能够单纯下来,让我们所见到的、所碰触到的、所处的这些所缘,这些环境,都越单纯越好。单纯的外缘、单纯的生活,更有利于我们培育单纯的心,单纯的心使我们的定力更容易提升,更容易增长。
为什么缅甸人禅修跟外国人禅修比较,缅甸人相对来说会更容易呢?因为很多的缅甸人他们生活的环境都是很简单、很单纯的,他们成长的背景、他们所受的教育都是很单纯的,因此让他们坐下来让他们专注,他们很容易就培育定力,为什么?因为他们很多人都拥有一颗单纯的心。为什么外国人,为什么这些来自现代社会、受过现代教育的人要叫他们静下来,要叫他们专注一个所缘那么困难呢?因为他们的心很难单纯。因为他们成长的背景、他们所受的教育、他们的思维模式,都是复杂的,都是要求理性的。
这对禅修来说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污染,一个社会经验越丰富的人,要叫他禅修可能会越困难,为什么?因为他的心太杂了,要叫一个小孩子,一个很天真的小孩子,你叫他禅修,他可能很容易专注,为什么呢?
因为他的心很天真、很纯真、很无暇,无暇就是没有污染、没有污垢、没有斑点。为什么现代的人那么难禅修呢?同时,东方人跟西方人比起来,西方人更难专注,更难禅修,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西方人从小就是受到一种理性的教育、个性的教育、自我的教育,结果,深受这种教育的人要叫他来这里很单纯的环境当中生活,要过这种很单纯的生活,他们就有很多的抱怨、很多的投诉,要叫他们专注,就会有很多的妄想、很多的杂念,这是很自然的,因为他的心不单纯。
我们现在要禅修了,我们现在要放下万缘了,我们要学习什么?我们要学习缅甸的这些兄弟姐妹们,我们要学习小孩子,要学习他们拥有一颗天真的心、拥有一颗单纯的心。用一颗很单纯的心来禅修,用一颗很单纯的心来对待我们的生活,我们不要对自己的生活,对自己的物质的这些生活太多的要求,过得去就好。
生活简单一点、心单纯一点,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用在我们的禅修上,放到我们的禅修业处上。因此,尝试单纯,在我们平时日常生活中的心态越单纯越好,而且如果单纯的心不会给别人造成太多的伤害,单纯的心也不会太容易受到伤害。当然,这种单纯的心不是指你在外面的社会上因为你很单纯,所以别人伤害你。而是说,你的心单纯到即使别人对你不好,你都不会去计较他,这样才是真正的单纯。
还有另外一种我们在这里所要指的单纯,是指我们对禅修业处的单纯。刚才已经提到了业处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一切处业处;一类是根本业处。
在修一切处业处的时候,我们每天都应当培育,比如说当我们礼佛的时候或者我们开始禅修的时候,我们的信心退堕的时候,我们应当修行佛随念;当我们生起贪爱的时候,我们应当修行不净;当我们的心变得硬邦邦的时候,我们的心产生抗拒的时候、产生了排斥的时候,或者我们的心…
《禅林开示 第三讲 禅修心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