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林開示 第叁講 禅修心態▪P6

  ..續本文上一頁一顆包容的心,來包容自己在禅修方面的不如意的事情。

  包容的心是柔軟的心,用一顆柔軟的心、用一顆包容的心來禅修,我們就很容易跟我們的所緣相應,跟我們的所緣才能夠貼(緊)。因此,我們可以說,擁有一顆慈愛的心,擁有一顆柔軟的心的人,他對很多所緣很容易相應,他修很多業處都很容易成就,之所以還沒有成,是因爲時間的關系,因爲他的心很容易跟所緣相應啊。

  假如用一顆排斥的心、用一顆挑剔的心、用一顆狹窄的心去禅修的話,本來你對生活、你對世間、你對其他人,你都是那種排斥的心、那種抗拒的心、很容易厭惡的心,你就很自然地在禅修當中,你就很容易排斥自己的所緣、排斥自己的業處,用一顆排斥的心來修行很難成就。而且,如果一個人習慣于抗拒、習慣于排斥的話,更糟糕的是這種排斥會連鎖反應。

  比如說,你在早上起來的時候,遇到了一件很不如意的事情,你規定在3:30起來,結果你睡到4點才起來,這時你就會責怪:爲什麼我睡到這麼晚才起來,于是,你就匆匆忙忙地刷牙,做一些禅修之前要做的事情,然後,就匆匆忙忙地跑進禅堂,這個時候要叫你靜下來禅修也是很難的。結果只是因爲早上晚起這件事,然後你會在後來(生起一大串煩惱),當天亮了你去托缽,你會發現怎麼前面那個人走得那麼慢!怎麼那個給食物的人給得那麼慢!或者他怎麼給我那麼少!然後,你又看怎麼這裏的環境那麼髒!如果有一個不好的所緣,你的心已經起了排斥的話,你對其他東西你都會排斥,是很自然的事情,如果一個人已經習慣了,心煩躁,心對于一些事情起抗拒的話,這些心是很容易産生的。

  同樣地,如果對一個人也是,就像你看到了一個人的缺點,你的心很難容得下這樣的缺點,你認爲這種缺點是很難饒恕的,或者這種缺點是很惡劣的行爲,你對她的某一個行爲産生了抗拒的心理,結果你可能會把她的所有東西都否定掉,你看她什麼東西都不順眼,你看她說的話、什麼東西都不順眼,這就是人的習氣,這就是心的那種肮髒的地方,就是這麼樣,心很容易連鎖反應的。

  如果你換一種心態,我們用慈愛的心態去對待別人,早上起來無論見到誰,無論她有沒有反應,無論她有沒有表情,無論她是不是看到了你,你都對她散播慈愛。如果你對她散播慈愛的話,她默默地走進禅堂,你也是祝願她快樂;如果她跟你打招呼,你也是祝願她快樂;乃至到她瞪你一眼,你也是祝願她快樂。這個時候無論你遇到任何的所緣,你的心都能夠包容所緣,而且那個時候,你的心都是充滿了平靜跟喜悅的,你喜歡給人快樂,首先是會令自己快樂,首先能夠得到快樂的是自己。當你在祝願別人快樂、安甯、安穩的時候,得到利益的首先是自己;反之,如果你想要傷害別人,你想要抗拒別人,你想要排斥別人,首先受害的是你自己。

  我們都知道,根據《阿毗達摩》,一個人的心對所緣産生排斥、産生厭惡的時候,這個是屬于嗔恨心,而嗔恨心有一個作用就是能夠燒毀依處,心是燃燒的,無論這種嗔恨心是強的還是弱的,它都能夠燒毀業處,你的心就因此而燃燒。所以,如果你對別人抗拒的時候,你厭惡別人的時候,其實你是在加害自己,你是在傷害自己,是自己給自己製造痛苦。

  如果你是一位智者、是一位有智慧人的話,就不應當再通過這種無形的刀來傷害自己了。用一顆慈愛的心、用寬容的心,去對待我們周圍的人、我們的同修,我們所見到的每一個人。然後,再把這種慈愛的心,這種充滿了祝願、帶著喜悅、而且希望他人、一切有情也快樂、也喜悅的心,去散播給每天供養給我們的施主,緬甸的這些姐妹們,這些護持我們寺院的這些無形的龍天們,那些受苦受難的那些無形的餓鬼們,那些阿修羅們。我們見到的這些雞啊、狗啊、螞蟻啊、蟲啊,我們都散播慈愛,我們對一切衆生都散播慈愛。這個時候我們的心就非常柔軟,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都培育這份慈愛心,讓我們的心非常柔軟、非常喜悅、非常甯靜。

  如果我們平時都能夠做到這樣,當你坐下來的時候,你要專注業處,是很容易專注的,因爲你的心已經能夠容得下一切所緣。當你在這些所緣當中挑一個禅修的所緣,那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因此,我們首先應當對同梵行者、同修們,對我們有緣在一起相聚的這些姐妹們互相散播慈愛,散播慈愛的同時也是在利益自己,雖然你的心是希望他人得到快樂,希望他人得到利益,但首先是我們自己會得到利益,我們在心態上我們得到了利益,同時,我們在法上和禅修上我們也得到了利益,何樂而不爲呢?是不是?這是一舉兩得的事情。

  如果我們用慈愛的心,對別人笑笑臉,別人也對我們笑臉,這是很好的事情呀。即使別人不對我們笑臉,至少我們在禅修的時候,我們不會對所緣有一種排斥感。因此,從同修做起,從共住的人做起,然後再對施主、再對一切的有情都散播慈愛,讓心充滿了慈愛,讓心充滿柔軟,這是第叁種。

  第四種心是單純的心,我們禅修,在這裏所說的單純的心,特別是對于在修止業處(samatha,古代音譯爲奢摩他)的禅修者來說,單純這個心是非常重要的。單純的心我們用巴利語也可以叫做ekaggatà,或者citta ekaggatà,也就是心的一境性。citta是心,eka是單一的、單獨的、單純的。agga是一個點,或者說可以翻譯爲頂。tà是指狀態,所以citta ekaggatà是指心的那種單純的、單一的狀態。用我們更好理解的話說就是保持我們心的單純。ekaggatà是什麼?(心一境性是什麼?)心一境性就是定,是不是?大家有沒有忘記,學《阿毗達摩》的時候學過的,是不是?

  所以換一句話來說,如果我們要培育定,我們就先要讓心單純。單純是指心的一個所緣,心的不雜亂、心的不混亂、心的單一,如果心處于單一、單純的狀態那就是心一境性,有了心一境性我們培育定力是很容易的,因爲定的特相本身就是心一境性。在《阿毗達摩》當中就沒有定這樣的心所,只有心一境性這樣的心所。單純的反面是複雜,如果很多事務、很多目標、很多對象、很多所緣,心就不單純了。所以我們無論是在禅修的時候或者在平時,都應當嘗試讓自己的心盡量的單純,單純不是簡單,單純是有智慧的單純,而簡單也許是沒有智慧的。

  我們在這邊的生活可以說是很有規律的,3:30起來,然後4點禅修,然後早餐,早餐之後禅修,然後午餐,午餐之後,休息之後又禅修,晚上就禅修報告,之後又是禅修,或者說到了幾點鍾或九點多就休息,我們的生活是很簡單、很單純的,這種單純而且很有規律的生活,可以培育我們的心很單純。在這裏沒有電視、沒有音樂、沒有戲劇、沒有電影……這些娛樂的目標,可以使我們的心更加單純。在這邊的一切設施、一切環境,都是爲了讓我們的心能夠單純下來,讓我們所見到的、所碰觸到的、所處的這些所緣,這些環境,都越單純越好。單純的外緣、單純的生活,更有利于我們培育單純的心,單純的心使我們的定力更容易提升,更容易增長。

  爲什麼緬甸人禅修跟外國人禅修比較,緬甸人相對來說會更容易呢?因爲很多的緬甸人他們生活的環境都是很簡單、很單純的,他們成長的背景、他們所受的教育都是很單純的,因此讓他們坐下來讓他們專注,他們很容易就培育定力,爲什麼?因爲他們很多人都擁有一顆單純的心。爲什麼外國人,爲什麼這些來自現代社會、受過現代教育的人要叫他們靜下來,要叫他們專注一個所緣那麼困難呢?因爲他們的心很難單純。因爲他們成長的背景、他們所受的教育、他們的思維模式,都是複雜的,都是要求理性的。

  這對禅修來說甚至可以說是一種汙染,一個社會經驗越豐富的人,要叫他禅修可能會越困難,爲什麼?因爲他的心太雜了,要叫一個小孩子,一個很天真的小孩子,你叫他禅修,他可能很容易專注,爲什麼呢?

  因爲他的心很天真、很純真、很無暇,無暇就是沒有汙染、沒有汙垢、沒有斑點。爲什麼現代的人那麼難禅修呢?同時,東方人跟西方人比起來,西方人更難專注,更難禅修,這是爲什麼呢?因爲西方人從小就是受到一種理性的教育、個性的教育、自我的教育,結果,深受這種教育的人要叫他來這裏很單純的環境當中生活,要過這種很單純的生活,他們就有很多的抱怨、很多的投訴,要叫他們專注,就會有很多的妄想、很多的雜念,這是很自然的,因爲他的心不單純。

  我們現在要禅修了,我們現在要放下萬緣了,我們要學習什麼?我們要學習緬甸的這些兄弟姐妹們,我們要學習小孩子,要學習他們擁有一顆天真的心、擁有一顆單純的心。用一顆很單純的心來禅修,用一顆很單純的心來對待我們的生活,我們不要對自己的生活,對自己的物質的這些生活太多的要求,過得去就好。

  生活簡單一點、心單純一點,這樣的話,我們就可以把更多的時間、更多的精力用在我們的禅修上,放到我們的禅修業處上。因此,嘗試單純,在我們平時日常生活中的心態越單純越好,而且如果單純的心不會給別人造成太多的傷害,單純的心也不會太容易受到傷害。當然,這種單純的心不是指你在外面的社會上因爲你很單純,所以別人傷害你。而是說,你的心單純到即使別人對你不好,你都不會去計較他,這樣才是真正的單純。

  還有另外一種我們在這裏所要指的單純,是指我們對禅修業處的單純。剛才已經提到了業處可分爲兩大類:一類是一切處業處;一類是根本業處。

  在修一切處業處的時候,我們每天都應當培育,比如說當我們禮佛的時候或者我們開始禅修的時候,我們的信心退墮的時候,我們應當修行佛隨念;當我們生起貪愛的時候,我們應當修行不淨;當我們的心變得硬邦邦的時候,我們的心産生抗拒的時候、産生了排斥的時候,或者我們的心…

《禅林開示 第叁講 禅修心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