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發現到外面的光會幹擾得越來越頻,有時候會感覺到整個身體給光籠罩著,或者說感覺到有時候一閉上眼睛眼前就一片光亮,這個時候還是不要管,是不是禅相也不要管,沒有關系,只是專注在這裏的氣息就夠了。
在這個時候的禅修者應當繼續只是專注他的氣息,無論他的氣息是屬于入出息、還是長短息、還是全息、還是微息,只是專注他的氣息,慢慢地他就會發現到他的氣息有時候會變成光,有時候會不見,這個時候也不要去管他,只是專注他這裏的氣息就夠了。這樣持續地專注氣息,如果能夠保持一個小時、一個半小時、兩個小時是很好的,只是管氣息就可以。
當氣息真正的已經變成了禅相,或者說你會感覺到那個時候你呼出來的氣就是光,你吸進去的氣也是光(不是走進裏面,也不是到外面),只是在這個地方;只是說你一閉上眼睛你就發現到這個地方(人中)就有光出現,這個時候你也不要去判斷它是不是禅相,不要緊。
如果你知道你的氣息變成光,那麼這個時候你應該向禅修導師去報告,如果導師說你可以專注光,你就把心放在光裏面就可以了;如果禅修導師還是叫你繼續專注氣息,你就專注氣息,你不要去判斷它:「這個到底是不是禅相?或者說禅相出現是什麼形狀?」這些不要緊,剛開始光出現的時候會有很多種情況,在這個時候有些禅修者如果不注意的話,他就很容易去玩弄禅相,他一玩弄的話很容易出事的。
有些禅修者的光可能會呈現紅色、紫色、黃色、藍色、白色、各種各樣,或者有的禅修者會呈現像星星一樣的,或者說整片的光,有的甚至像玫瑰一樣的、或者像車輪一樣、像蜘蛛網一樣、像棉花一樣、像雲彩一樣……都沒關系。在這個地方,如果它變成光而且光是很穩定,你不要管它是什麼形狀、不要管它是什麼顔色,只要你的氣息變成光,而且你的氣息就是光,光就是氣息,那個時候你就專注在光裏面就可以了。
專注在光的時候不要去玩弄,有些人好玩,就想一些東西,它真的就能夠變現那些東西,但是這樣的話很危險的。當然,一般在這邊,這種情況就比較少,因爲如果經常要跟禅修導師互動的話,這種情況會出現得比較少,要不然的話你真的會想見到佛就可以見到佛,見到魔就見到魔,見到極樂世界就見到極樂世界,如果你一直這樣修下去的話是可以的,因爲你的心有很強的力量,很強的魔力,可以變現出你想要見到的東西。
把這些東西抛開,不要管它。如果你的氣息沒有變成光,你就只是知道氣息;如果氣息完全變成了光,光就是氣息,氣息就是光,你分不出哪一種是氣息,哪一種是光,那麼就讓你的心放在光裏面,就夠了。這樣的持續地專注光,偶爾有時候光會變得暗淡乃至到不見,不要著急,回到氣息,當你專注氣息的時候,不久它又會變成光,這個時候如果是出現在這裏,我們可以說這個是禅相了。如果說在遠處啊或者是什麼形狀呀,有時有、有時沒有,這個時候是不是禅相不要去理它。
對有些禅修者來說,他的禅相是很容易出現的;有些禅修者來說,他的禅相是比較遲出現的。這個是指在一座當中,有的人可能一閉上眼睛很快禅相就出現了,有些人可能會五分鍾、十分鍾才出現,乃至有些人可能要十多二十分鍾才出現,這都不要緊。
如果是對于慢出現的人來說,他可以坐下來之後先做好准備工作,比如說身體的端正啊,身心都適合于禅修的那種柔軟、那種輕松的狀態,然後呢,再專注這裏的氣息,然後從入出息開始,然後慢慢的越轉越細,然後轉到長短息,再轉到息的整個過程,然後只是專注在這邊的氣息,只是知道它的氣息就夠了,要讓心這個時候更單純就夠了。然後,如果它變成光,那麼你就專注在光,如果不行的話還是只是專注這裏的氣息。
如果對于禅相很快出現的那些禅修者來說,也是一剛開始就可以先專注氣息、入出息,當它變成光的時候,你就只是知道它是光,那個時候就可以把你的心完全地融進光裏面,把心投進光裏面是很簡單很單純的事情,不要有任何的想象,不要有任何的期待,只是知道那是光,那個時候你會發現到你的心專注在光跟專注在氣息是不同的,具體的就每個人各自去體驗就好了。
如果一位禅修者能夠專注在禅相一個小時、兩個小時,那麼很可能他能夠達到一定的定力。在定力還沒有穩定的階段,禅修者會落入有分。落入有分,很多禅修者體驗到,他本來是坐得好好的,而且光是非常明亮,突然好像有一個很快的中斷一樣,接著他又很快專注回自己的禅相。
所以對于這個階段的禅修者來說,他不要緊張,也不要去嘗試練習落入有分,還有立刻讓自己的正念提起來,要提醒自己只是專注在禅相就夠了,只是讓心投進禅相,一遇到這樣的情況,他就提升自己的精進跟正念,然後再把心投進禅相。這樣持續地過了一段時間,他對于專注禅相越來越善巧、越來越熟練的時候,這種落入有分的情況會越來越少。然後他就可以很長時間地一個小時、兩個小時、叁個小時、四個小時專注在禅相上。
如果能夠專注在禅相,心融入禅相能夠專注到兩個小時、叁個小時、四個小時,禅修導師就會叫他去查有分,如果他能夠查到有分,就會叫他查禅支,如果能夠查到尋、伺、喜、樂、一境性的話,那麼他就很有可能已經證得了安止定,這個是屬于初禅。如果一個禅修者證得初禅之後,他還可以再繼續練習初禅的五自在,然後在練習了五自在之後再進入第二禅。第二禅能夠善巧之後再練五自在,五自在之後再進入第叁禅,然後再依次進入第四禅。
有人問:「是否一定要達到光,還是說如果沒有達到光就不能專注光?」
尊者答:「很重要的就是當你的氣息完全變成了光,這個時候,你分辨不出氣息跟光,其實在這個時候,你的心很容易就放到光裏面,這時候你會發現不容易分辨而且沒必要去分辨的就是:第一你的氣息;第二是你的心;第叁是光。如果你達到這個階段,你不知道這個是心還是光還是呼吸,你就不要去管它,你就只是融入就可以了。」
在整個修習入出息念的過程,有一個很重要的禅修心態就是不要太緊張、不要有期待。因爲我們之所以生長在這個年代,我們距離佛陀已經兩千五百多年了,佛陀在世(距今)已經有兩千六百多年了,在經過這麼漫長的時間,如果我們有足夠的巴拉密的話,我們早已經解脫了,我們不用再輪回,再繼續痛苦到現在,是不是?但是我們現在還是能夠依照正法,還是生活在佛陀正法的時期,還是有機會解脫,還是有機會證得禅那。
所以我們要有信心。我們要有自知之明的同時,我們要有自信心,我們的自信心就是通過努力,通過積累巴拉密,我們一定能夠成就。但是,我們不要跟佛陀在世的那個時候的人比,不要跟有些禅修得很好的人比,我們只要做好自己的本分就可以了。
對于生活在這個時代的禅修者來說,能夠一帆風順地禅修的人少之又少,一般都是一波叁折的,偶爾只有一、兩個是禅修很順利的,大部分都是經過很多障礙、很多磨難、很多波折等等,他慢慢地才提升自己的定力,才修行成功的。所以在禅修過程中,進進退退是很正常的事情,起起落落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問題是我們有沒有這樣的心去承受這樣的起落。
對于禅修的進度不要有太多的期待,不要太大的執著,對于好我們保持一種很平靜的心態,對于不好我們也保持一種很平靜的心態,最重要的我們是不是用一種很平等的、很中舍的心去對待我們的禅修。如果你太緊張的話,好的話你就欣喜若狂,好像以爲自己很了不起了,飄飄然,如果一旦不好的話,自己又很沮喪,好像整個世界都很黑暗。對自己的禅修進度太緊張了,患得患失,這種情況即使你的禅修方法是正確的,但是你的禅修態度、心態是不正確的(還是會對你的禅修帶來障礙)。所以不要對于禅修的進度太過緊張,你只管做自己的事情,只管把心安住于法,只管把心安住于自己的禅修業處就夠了。
不要去想:「今天進步得怎麼樣,今天又不好,今天坐了不能專注,今天禅相又不見了,今天很多妄想,今天又昏沈……」
因爲,要培育定力需要有很多的外緣跟內緣,缺一種緣都不行。假如現在外面很吵,你能夠很專注嗎?或者說現在寺院有很多工作、有很多義務要去完成,你也很難去專注,或者現在你跟同住一個孤邸(kuñi,寮房)的人吵架或者同隔壁孤邸的人過不去或者跟某一位禅修者勾心鬥角,在那裏互相製造一些痛苦、製造一些是非,你也很難專注。又或者說現在你很想禅修,但是你沒時間禅修,你很忙、很多其他的事務,或者突然你的親戚來了或者你要回臺灣啦、要回馬來西亞啦、要回新加坡啦,這個也是很難的,是不是?
或者說你很想禅修,你也很有巴拉密,但是沒有導師的指導,你現在到了一階段,你在那邊卡著,自己沒有辦法解決,那怎麼辦?是不是?還有很多,比如有時候飲食不舒適,有時候食物太辣或者太熱氣(上火),如果不適合也是會幹擾到自己的禅修;有時候身體的病,比如說感冒、發燒或者自己的身體很虛弱,也是很難禅修;或者有一些外在的非人的幹擾、或者人與人那些沒有必要的障礙幹擾,這些也是會障礙到自己的禅修。
所以我們要知道,禅修是很多內緣和外緣加在一起,才能助成我們能夠培育定力的,只要其中的一種緣缺乏,我們的禅修就會有進退。比如說你的身體不舒適、身體有病了或者身體很虛弱或者很累、睡眠不足,晚上睡不好,白天就會影響到禅修;比如說自己的心不好,最近心有很多貪愛,或者說很多嗔恨心,很討厭一個人,或對很多東西都很抗拒、很排斥,你也是很難禅修的;如果外面太熱,熱得你一坐下來就滿身大汗,你也是很難禅修,是不是?要助成禅修的緣要很多很多,但是要破壞你禅修,破壞你定力的緣只要有一個就夠了。
所以我們知道,正是因爲很多緣助成的禅修,助成的定力,它是很脆弱的,所以我們不要對自己禅修的定力抱太大的期望,太大的執著,因爲一旦執著的話,那麼稍微一個外緣變動,你的心就在那裏變動了,你的心一變動,你就沒辦法禅修了,沒有辦法禅修你就很痛苦,你的心痛苦産生的是苦受,苦受或者是叫憂受,産生了憂受你産生的就是不善心,就是嗔恨心,如果你的嗔恨心又在變本加厲,它是連鎖反應的。你生起了不善心就會障礙你的禅修,你禅修不好又生起不善心,不善心又障礙你的禅修,這變成一種惡性循環。
要有一個好的心態,多一點生起善心,多一點如理作意,不要太過在意自己禅修的得失,而且不要有期待,不要說我要在七天之內證得阿拉漢果,這個是不可能的。爲什麼?現在不是說不可以證得阿拉漢果,但是你說我要在七天之內,我要在一年之內證得阿拉漢果,這個是確實地超過了我們現在這個時期的能力範圍。我們要有自知之明,就是不要有過重的負荷加在自己的身上,要學會做個快樂的禅修者,學會做個愉快的、輕松的禅修者,不要太多的心理負擔,不要太多的期待。
大家都知道中國有個故事叫拔苗助長的,是不是?拔苗助長就是他的心態不正確,太過急于求成。我們種一棵樹可能要兩叁年、叁四年才能夠成長,才能夠開花、結果。同理,那你爲什麼要期待你現在的禅修要在一、兩個月當中成就呢?舉個世間例,不可能說我現在要開公司,我要剛開的公司在一年內就要盈利幾十萬、幾百萬,這是不可能的。資金要積累,巴拉密也要積累,無論你現在的禅修好不好,只要堅持,你就是在積累自己的巴拉密。
只要你依照正確的方法,正確的方向去禅修、去精進,你所做的努力是不會白費的,它都是在積累,只是看什麼時候成熟而已。所以這裏它的成熟超出我們的期待,超出我們的期限,我們不可能說,當我們種下了一棵樹、一顆種子之後,我們要期待它兩天之內、叁天之內,要長高、長大,我們所做的工作只是澆水、施肥、除蟲而已。
佛陀在經典裏面也有講到:一只母雞要孵雞蛋,它不可能在雞蛋還沒有孵出小雞之前,它就去啄它的蛋殼,是不是?如果去啄它的蛋殼的話,那麼雞也不會出來,那個蛋也沒有用了。它的工作只是孵蛋而已,而且呢,是堅持不斷地去孵蛋,不是說母雞孵了一天、兩叁天就去玩,玩了又回去孵,它都是持續地去孵,然後應該出去吃的時候它就出去吃,吃完之後就又回來孵自己的雞蛋,總有一天小雞會破殼,然後那個時候它就會稍微再把雞蛋啄一啄,就能夠助成小雞出來。所以我們禅修也是這樣,我們要學習做母雞。
這個是佛陀的比喻,佛陀另外也舉了一個農夫的比喻,一個農夫種地,只應在適當的時刻耕田,適當的時刻播種,適當的時刻灌溉,至于說禾苗什麼時候長出來,這個不是他能夠期待的。禾苗的生長是有它自己的規律。同樣地,我們禅修有一個過程,而我們所做的努力只是依照正確的方法、正確的心態,持續地努力,這樣就已經足夠了。如果我們有正確的方法,有好的心態,持續地禅修,那麼終有一天我們的巴拉密是會成熟的,終有一天我們是能夠證得禅那,能夠證得道果的,終有一天我們是能夠解脫生死輪回的。
好,那麼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裏了。
薩度!薩度!薩度!
《禅林開示 第一講 入出息念(1)》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