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林开示 第一讲 入出息念(1)▪P5

  ..续本文上一页。甚至就连学习,要学太多的教理,要挖字眼、钻牛角尖,你是很难专心禅修的。为什么?因为你的心很复杂,就很难培育定力,这是第一点。

  第二种方法是平时的正念。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当中要时常保持正念,专注自己的呼吸,不要起太多的贪嗔痴,要如理作意。因为一个人平时经常生起贪嗔痴,生起不善心,要他坐下来让心很快地平静有可能吗?所以,尽量让自己的生活――行、住、坐、卧保持正念,保持越简单越好。生活简单,行为简单、心就越简单,只要符合正道、符合于法就可以了。

  有些人在禅修的时候修得很认真,但是一下座、一睁开眼睛,就什么心念都起来。假如是这样的话,即使你在禅修的时候能够爬到三尺,平时都会掉下两尺。甚至还有可能因为生活的放逸、心念的放逸,会退失掉已培育起的定力,已经培育的定力不能够继续培育,没有培育的定力不可能再培育。这是第二点,行、住、坐、卧都要保持正念。

  第三种方法是数息。在禅修过程中妄念起来的时候,《清净道论》里面教导我们可以尝试用数息。在数息之前,我们可以先决意:「且让我从一数到八的时候,我的心不飘走。」然后,你就开始专注自己的呼吸:「入、出数一;入、出数二;入、出数三……一直数到八。」(帕奥)禅师建议我们数到八,因为它在提醒我们正在培育八正道。如果数息数完了一到八之后,接着再决意说:「让我再从一数到八……」

  有这样的迹象大家可以一起去尝试一下,就是说,在数息的过程中,如果心念飘走的话你就重新来。再从一数到八,八结束,然后重新再开始,这个是关键点,大家要把握好。要不然,稍微一不留神就会溜掉,到时你的心一边还是在数,一边还是去旅游,去做一些白日梦,所以很重要就是说,当妄念来的时候,你要有省觉,省觉之后就回来,回来之后又回到数息,数息的时候你真正要感觉到在这里入出的气息,而不是无动于衷,很麻木的感觉,你要真正地知道你现在在那里呼吸。

  在决意的时候其实是很短的时间,可能不到十分之一秒,比如说:「让我从一数到八,然后接着就从一数到八,在数的时候就把那些决意东西忘掉,只是知道呼吸就够了。」然后呼吸从一数到八的时候,你在呼吸的时候你只是专注气息,而不要把你的心放在数字上,数字只是帮助我们把心限定在一个时间段、在一个范围内而已。如果能够数息持续地专注半个小时、乃至四十五分钟、一个小时之后,你觉得你的心已经平静了、妄念已经很少了,那么,你就可以把数息放掉,数息只是一个手段、只是一种帮助,并不是目的,他是为了心能够在一个时间段当中持续地专注,如果心能够专注,那么就可以放弃这种工具。

  当禅修者能够专注到自己的气息,那么,慢慢地气息就会变得越来越微细,气息变微细是因为自己的身、心已经平静下来,已经慢下来。身不动,气息就会变得缓慢,气息变得缓慢,那么我们的心就感觉到它越来越微细。微细的意思是气息的时间段呼吸会越来越缓慢,那气息变缓慢的同时,心也要跟着气息变化而变化。气息变缓慢,我们感觉就是气息变得微细,气息变得微细的同时我们的心也要跟着微细。

  如果心还是处于一种只是觉知气息入出那种比较粗的阶段的话,那这个时候有些禅修者会感觉到心很容易打妄想,心很容易跑开,这个是很自然的。就正如说,我们习惯去看很粗的东西,突然有一样很细的东西,我们不一定能够看到,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再细心一点,在看更小的东西的时候,我们要用心再看一下,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还是可以看到更细的东西。如果用看很粗东西的眼睛去看更细的东西,那么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到很细的东西很多是觉察不到的,是不是?

  如果你是用看更细东西的眼睛去看更细的东西,那么你还是可以察觉到。这个时候你所要看的东西就可以看到,就不会给你忽略掉。同样地,如果我们的心还是用看更粗的呼吸的心去看更细的气息,那么我们的心跟所缘就会有一定的差距,这个时候心就很容易去专注其它的所缘,所以这个时候把心跟气息达到平衡、心跟所缘达到平衡,也就是说心要更细一点。心细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从《大念处经》,从佛陀教导的修习入出息念的方法我们就可以知道,佛陀在《大念处经》里讲到修行入出息念的四种阶段:

  第一个阶段就是专注它的长息,长的入息、出息;

  第二个阶段是专注短的入息、出息;

  第三个阶段是专注息的一切身的入息跟出息;

  第四个阶段是专注息的寂止的入息跟出息。

  如果再加上前面佛陀讲的:“ Satova assasati, satova passasati.”就是只是专注于它的入息跟出息,我们再把长息跟短息合而为一,那我们还是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就是我们只是注意到它的入出息,这个是很粗的;

  然后,第二个阶段是专注到气息的长短,这个是细一点,但是还是比较粗的;

  然后,第三个阶段是专注到气息的整个过程,就是它的开始、中间、结尾,就是初、中、后,那这是更细的;

  最后,第四个阶段是到有时候气息若隐若现,乃至到不知道他是在入息还是出息,这个是属于微息,这个在《大念处经》里面教导的止息。

  这四个阶段就是我们只要正确地培育入出息念的方法,我们都可以经历的。首先是从呼吸的入出那里下手,如果气息变得更微细的话,我们就可以专注气息的长短。有些禅修者可以直接从入出息转到整个过程,这要看每个人不同的进度跟导师的判断跟指示。接着再专注气息的整个过程,这整个过程就证明说这个时候气息已经是很缓慢了,这个时候,你的心再细一点就注意到气息的开始、中间、结尾,那证明说你的气息是细的,你的心也是细的,这就是《大念处经》里面佛陀教导的为什么要有次第的关系,就是这么来的,所以气息微细我们的心也要跟着微细。

  然后,再到第四个阶段。气息如果很微细,这个是指有些禅修者定力已经培育到一定的程度,他会感觉到他一坐下来已经很善巧了,可以很快地让心平静下来,让身心都平静下来,然后让心专注在这个地方(人中)的气息,然后他会感觉到气息很快变得很微细。很微细是很好的事情,证明说你的气息已经很快地进入了适合培育定力的状态。所以,有些人不要以为说我的气息不见了,或者说我到处在找呼吸而苦恼,(气息很微细)这是一件好事,一个人的气息很微细要比气息很粗是更好的。但是气息变微细,很多禅修者会面临一些困难,这些困难就是他会找不到他的呼吸,或发现他的呼吸不见了。

  其实呼吸是不会不见的,因为你不是《清净道论》里面提到的那七种人,就是你不是胎儿、不是死人、不是梵天人、不是进入第四禅定者、不是进入灭尽定者、不是溺水者、不是休克的这七种人。所以,你不要担心,你还是有呼吸的,只是你的呼吸很微细,微细到你的心不容易觉察到而已。这个时候所需要的只是在这个地方(人中)等,在这个地方只是觉察到你有气息,有时候气息若隐若现,只是知道就可以了。

  不要尝试去找气息,更不要尝试去让气息变得很明显,然后尝试去深呼吸,不要这样做。这样做会影响你的进度。因为你的气息很宁静,证明你的心已经很平静了,你突然去加一个深呼吸,深呼吸你的心跳就变快,你心跳变快你的心就会躁动不安。所以不要尝试去改变你的呼吸,只是知道你的气息就够了,慢慢的你会发现你还是有气息的,这个时候把你的心还是专注在气息这个地方。

  这四个阶段过程中,每个人的时间段是不同的,每个人的时间段不同是因为每个人不同的巴拉密的关系,每个人不同的过去所积累的菩提资粮或者解脱资粮不同,所以不能一概而论。有些人一闭上眼睛就可以看到禅相,有些人一、两年都不能看到禅相。这个不奇怪,但是不要因为说看不到禅相就气馁,其实我们说的禅相是叫做nimitta,nimitta是什么?Nimitta就是标记而已,只是影相而已,不要太在意,虽然入禅必须得要有禅相,但是没有禅相不要因此而苦恼。

  正确的方法跟正确的禅修态度是很重要的,一个人能够顺着正确的方法一直地禅修,只要不放弃,只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终有一天他会成功的,最怕的就是那种投机取巧的,那种用想象出来的,一定要刻意想象出光来,那样的人即使能够维持他的所谓的禅相一段时间,但是我们可以肯定他的定力是不稳的。其实他的那种禅相或者那种光是逼出来或者只是靠想象出来,不是真正的靠正确的方法、正确的禅修心态,很稳、扎实地培育出来的。所以对于禅相姗姗来迟的人不要着急,也许它很害羞。

  如果能够把定力培育得越稳越扎实,那么即使没有禅相你还是可以专注得很好很稳,那一旦禅相出来,你要入禅是很容易的。对禅相刚刚出现的禅修者来说呢,往往光并不是一开始就出现在这里(人中),所以有时候我们也可以说出现在这边(人中以外)的不叫禅相,或者有时你会感觉到刚开始的光是笼罩在头上,或者在很远的地方或者在眼前一片灰蒙蒙像雾一样的状态。在这个阶段,有许多禅修者就会给自己添加障碍,就是起疑:「到底这个是不是禅相啊?这个是不是光啊?」

  这个很没有必要的,这种障碍就好像说你自己本来是很轻松地走路,你一定要拿一块大石头自己扛着在那里走。没必要去怀疑,是不是禅相也不要紧,如果是禅相那也很好啊,但那有什么好了不起的呢?反正那灰蒙蒙的光你问导师,导师也不会说那个是禅相,甚至他会说:「你为什么要专注它?它不是禅相。」是不是禅相没关系,不要对禅相太过执着,禅修的心态很重要。

  禅修者只要在这个时候持续地专注气息,无论他的气息是入出息的阶段、或者说长短息的阶段、或者全息的阶段还是微息的阶段,他只要在这个地方持续地专注气息,慢慢地他会…

《禅林开示 第一讲 入出息念(1)》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