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说:
ßPhuññhaphuññhokàse pana satiü ñhapetvà bhàventasseva bhàvanà sampajjati.û(Vm.1.223)
“只有将念放置在[鼻头]接触点的地方修习者,才能成就其修习。”
气息的入出处每个人都不尽相同。有些人在鼻孔的出口处,有些人会在鼻头,有些人在人中,有些人在嘴唇的上方。只要在这一带区域,无论在哪里都没关系。因为每个人的气息强弱程度不同,或者说每个人对气息的敏感度不同,所以无论是在嘴唇上方也好,在鼻孔出口处也好,鼻头也好,人中也好,只要能够感觉到呼吸的地方,你就在那里尝试感觉呼吸就可以。在这个时候,我们要知道有三样东西是很重要的。
《清净道论》里说:
“在此,一为入息所缘心,一为出息所缘心,另一为相所缘心。没有此三法者,则他的业处既不能达到安止,也不能达到近行。若有此三法者,则他的业处能达到近行及安止。正如这样说:
相.入息.出息,非一心所缘,
不知三法者,修习无所得;
相.入息.出息,非一心所缘,
知此三法者,修习有所得。”(Vm.1.231)
是哪三法呢?
一、相;
二、入息;
三、出息。
在这里所说的相指的是什么呢?
注解《清净道论》的《大复注》(Mahà-tãka)里面讲到,相就是鼻孔出口处这一带地方(Nimitte”ti nàsikaggàdinimitte.)。这一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在鼻孔出口处这一带区域知道入息和出息。如果有了这三样东西,我们才可以修习入出息念,培育定力才能够成功。
如果只是专注在相,而没有专注在入息和出息,这只有一法,而没有三法,不能成就入出息念的修习。有些人说只是专注气息就可以,不要管在哪里,只是感觉你的气息,那么,这种人说的只有入息跟出息,而没有注意到相,即人中这个地方,因此也是有二缺一,还是不能够成就入出息念的修习。所以说,修习入出息念必须具备这三样东西:第一、相;第二、入息;第三、出息。
用现在的话来理解就是:我们在相,也就是嘴唇上方或者鼻孔出口处一带去专注入息跟出息。当我们能够在这个地方专注气息之后,就把心放在呼吸上。要知道我们修行的是入出息念,入出息是我们的呼吸,入出息念就是我们把心念放在呼吸上。
因为呼吸太简单了,或者说入出息念业处的所缘太简单,所以很容易把心转移到另外一个所缘里去。我们能够只是觉知呼吸就已经足够了,然而,稍微不注意的话,会感知到呼吸里面所具足的法。虽然说呼吸很简单,但是呼吸里面却有很多法。什么法呢?
如果去注意气息很顺畅地流动,可不可以?你要专注的话,可不可以注意到?你去注意气息吸进鼻腔的感觉凉凉的可不可以?气息呼出来时鼻头感觉暖暖的可不可以?你去感觉气息的柔软可不可以?感觉它的滑可不可以?当你深呼吸时感觉到气息很粗,可不可以?也是可以的。甚至你去注意气息的无常、苦、无我都可以。但是,所有这些都不是入出息念的所缘。换一句话说,假如你注意气息里面的这些法的话,你就不是在专注呼吸,你就不是在修习入出息念。为什么会这样呢?
如果一个禅修者修到色业处的话,他可以分析气息。他将会发现气息是由无数的心生色聚和时节生色聚组合而成,每一粒色聚里面都有地、水、火、风四界。地界具有硬、粗、重或者软、滑、轻的特相,水界具有流动和粘接的特相,火界具有冷或暖的特相,风界具有推动和支持的特相。另外,想要去注意气息的颜色也可以注意到,去注意气息的气味也可以注意到……然而,这些都不是我们要专注的对象。
所以,如果我们去分析气息的话,可以辨识到构成气息的心生色聚和时节生色聚里面的很多法,这些法都是究竟色法。假如你在专注究竟色法的话,可以很肯定地说你不可能得到安止定,不能证得禅那!当我们在修四界差别的时候以及修色业处的时候,也要观照入出息,但在那个阶段就不是专注呼吸了,而是去辨识气息里的那些究竟色法,这是属于色业处的范畴。然而,在修习入出息念的阶段,我们不应该去理会气息里面的法,而只是专住气息本身就可以了。
另外,还有些人会去注意到气息附近的法,比如在鼻孔出口处这一带区域的感觉、这边的触觉,他们会感觉到这里是麻麻的、痒痒的或者凉凉的。假如他感觉到麻、凉、舒服或者柔软都好,那个时候他已经是在专注触所缘,是在用鼻孔附近的身净色去感觉凉、柔软等触所缘。
呼吸不是触所缘。我们的五门所对应的所缘有五种:色(颜色)所缘、声(声音)所缘、香(气味)所缘、味(味道)所缘、触(碰触)所缘。入出息并不属于这五种所缘,入出息念属于法所缘。根据《阿毗达摩》,我们是通过六门接触外界。分别是:眼门、耳门、鼻门、舌门、身门、意门。这六种门所对应的六种所缘分别是:色、声、香、味、触和法所缘。
其中,五门所对应的只是五所缘。眼门心路过程只能够取颜色所缘,不能取声音所缘,也不能取香所缘、味所缘、触所缘。眼门心路过程取的只是颜色所缘;耳门心路过程的所缘只是声音;鼻所嗅的只是香(气味),鼻门心路过程取的只是香所缘;舌门心路过程取的只是味道所缘;身门心路过程取的只是触所缘;而意门心路过程可以取一切所缘,无论是颜色、声、香、味、触、法所缘都可以取。意门心路过程除了能够取五种根门所对应的五所缘之外,还可以取法所缘,即:1.五种净色,2.十六种微细色,3.八十九种心,4.五十二种心所,5.涅槃,6.概念。
这六种是法所缘。其中的概念是法所缘,它只能是意门心路过程的所缘。我们现在所专注的气息是概念法,概念法只是意门心路过程取的所缘。为什么说气息是概念法呢?因为气息是可以被分析的。当你修到色业处时,你可以尝试去分析呼吸,你会发现呼吸是由很多的心生九法聚和时节生八法聚所构成。当你继续分析这些心生色聚和时节生色,将会发现这些色聚还可以分为很多种究竟色法,如地、水、火、风、颜色、香、味、食素跟声音。所以我们说气息是概念法,不是究竟法。
假如你去注意气息里面的法还是可以注意到的。比如去注意气息的柔软,那个时候你是在注意地界;注意气息凉的感觉,是在注意它的火界。在修入出息念的时候,这些都不是我们要注意的,我们只是知道气息就够了,知道我们在呼吸就够了,注意呼吸的本身就是在注意概念法。
我们的心是很敏锐的,它可以取任何的对象。或者说意门心路过程可以取任何的所缘。假如你要取究竟法,取触所缘也是可以,比如取地界也可以,取火界也可以,去注意它的推动或流动也是可以办得到。但是,要知道这不是在修习入出息念,你是在修四界。
在四十种培育定力的止业处当中,除了识无边处和非想非非想处,这两种业处取究竟法为所缘能达到禅那之外,其他所有取究竟法为所缘的禅修业处都不能够达到安止定。比如:修四界为什么不能达到安止定,不能证得禅那?因为修四界取的是自性法、究竟法。为什么修佛随念不能达到安止定?因为佛陀的功德是究竟法。
为什么修地遍可以证得禅那?因为地的遍相是概念,但是去注意地的硬的特相,你就不可能证得禅那。为什么修白遍可以证得禅那?因为白遍只是取白色的概念。在修火遍时,取的只是火的遍相;如果你只是取火的概念然后把它扩到一切处,你就是在修火遍;假如专注火的热,那就不能证得禅那。我们修不净、观尸体或三十二身分可以证得禅那,因为它们的所缘是概念法。所以我们清楚修四界为什么不能证得禅那,修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为什么不能证得禅那,因为它们的所缘是究竟法,所以就不能证得禅那。为什么修入出息念可以证得禅那?因为呼吸是概念,禅相是概念。在修入出息念时,我们是用意门心路过程去注意,而且注意的所缘只是呼吸的概念,如此,取的所缘才是正确的。因为取概念为所缘,所以才能证得禅那。
所以,当我们把入出息念的所缘确立在概念上之后,就不要再把心放在呼吸里面的究竟法上去。要不然你在那里兜一大圈还不能入禅,只是在浪费时间而已。
当我们确定了修行入出息念的所缘之后,接着再来讲修行入出息念的次第。
我们首先就把心放在人中这一带地方,然后就觉知入出于这一带区域的气息。当你能够感觉到呼吸的进和出之后,你就只是知道入出的气息就可以。在《大念处经》里说:“So satova assasati, satova passasati.”它的意思是:“他只念於入息,只念於出息。”也就是你的所缘是呼吸,你的心念只是放在入出息上就够了。如果能够很单纯地觉知气息,那么你就持续地专注下去。如果还不行,有时候会有一些妄念,有些散乱,那这个时候你可以尝试用数息的方法。
有三种方法可以避免禅修者的心散乱:
第一种方法是少外缘。你想要在自己禅修时少妄念的话,就必须得在平时的生活当中尽量减少其它的外缘。放下没有必要的干扰,要做的义务还是要做,做完了就把它放下;不要讲太多的话,不要进行太多无意义的讨论,不要有太多的思维,尽量让自己单纯。
我们修行入出息念的所缘是很简单的,所以我们不要用很复杂的心去面对很简单的所缘,是不是?如果你的心很单纯,同样对着很单纯的所缘,你的心跟所缘才能够相应;如果用很复杂的心去面对很简单的所缘,你的心是很难平静下来的。禅修者如果有太多的义务,如果要做寺院的职事,要做很多的服务,讲很多的话是很难培育定力的…
《禅林开示 第一讲 入出息念(1)》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