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林開示 第一講 入出息念(1)▪P4

  ..續本文上一頁說:

  ßPhuññhaphuññhokàse pana satiü ñhapetvà bhàventasseva bhàvanà sampajjati.û(Vm.1.223)

  “只有將念放置在[鼻頭]接觸點的地方修習者,才能成就其修習。”

  氣息的入出處每個人都不盡相同。有些人在鼻孔的出口處,有些人會在鼻頭,有些人在人中,有些人在嘴唇的上方。只要在這一帶區域,無論在哪裏都沒關系。因爲每個人的氣息強弱程度不同,或者說每個人對氣息的敏感度不同,所以無論是在嘴唇上方也好,在鼻孔出口處也好,鼻頭也好,人中也好,只要能夠感覺到呼吸的地方,你就在那裏嘗試感覺呼吸就可以。在這個時候,我們要知道有叁樣東西是很重要的。

  《清淨道論》裏說:

  “在此,一爲入息所緣心,一爲出息所緣心,另一爲相所緣心。沒有此叁法者,則他的業處既不能達到安止,也不能達到近行。若有此叁法者,則他的業處能達到近行及安止。正如這樣說:

  相.入息.出息,非一心所緣,

  不知叁法者,修習無所得;

  相.入息.出息,非一心所緣,

  知此叁法者,修習有所得。”(Vm.1.231)

  

  是哪叁法呢?

  一、相;

  二、入息;

  叁、出息。

  在這裏所說的相指的是什麼呢?

  注解《清淨道論》的《大複注》(Mahà-tãka)裏面講到,相就是鼻孔出口處這一帶地方(Nimitte”ti nàsikaggàdinimitte.)。這一句話的意思是說,我們在鼻孔出口處這一帶區域知道入息和出息。如果有了這叁樣東西,我們才可以修習入出息念,培育定力才能夠成功。

  如果只是專注在相,而沒有專注在入息和出息,這只有一法,而沒有叁法,不能成就入出息念的修習。有些人說只是專注氣息就可以,不要管在哪裏,只是感覺你的氣息,那麼,這種人說的只有入息跟出息,而沒有注意到相,即人中這個地方,因此也是有二缺一,還是不能夠成就入出息念的修習。所以說,修習入出息念必須具備這叁樣東西:第一、相;第二、入息;第叁、出息。

  用現在的話來理解就是:我們在相,也就是嘴唇上方或者鼻孔出口處一帶去專注入息跟出息。當我們能夠在這個地方專注氣息之後,就把心放在呼吸上。要知道我們修行的是入出息念,入出息是我們的呼吸,入出息念就是我們把心念放在呼吸上。

  

  因爲呼吸太簡單了,或者說入出息念業處的所緣太簡單,所以很容易把心轉移到另外一個所緣裏去。我們能夠只是覺知呼吸就已經足夠了,然而,稍微不注意的話,會感知到呼吸裏面所具足的法。雖然說呼吸很簡單,但是呼吸裏面卻有很多法。什麼法呢?

  如果去注意氣息很順暢地流動,可不可以?你要專注的話,可不可以注意到?你去注意氣息吸進鼻腔的感覺涼涼的可不可以?氣息呼出來時鼻頭感覺暖暖的可不可以?你去感覺氣息的柔軟可不可以?感覺它的滑可不可以?當你深呼吸時感覺到氣息很粗,可不可以?也是可以的。甚至你去注意氣息的無常、苦、無我都可以。但是,所有這些都不是入出息念的所緣。換一句話說,假如你注意氣息裏面的這些法的話,你就不是在專注呼吸,你就不是在修習入出息念。爲什麼會這樣呢?

  如果一個禅修者修到色業處的話,他可以分析氣息。他將會發現氣息是由無數的心生色聚和時節生色聚組合而成,每一粒色聚裏面都有地、水、火、風四界。地界具有硬、粗、重或者軟、滑、輕的特相,水界具有流動和粘接的特相,火界具有冷或暖的特相,風界具有推動和支持的特相。另外,想要去注意氣息的顔色也可以注意到,去注意氣息的氣味也可以注意到……然而,這些都不是我們要專注的對象。

  所以,如果我們去分析氣息的話,可以辨識到構成氣息的心生色聚和時節生色聚裏面的很多法,這些法都是究竟色法。假如你在專注究竟色法的話,可以很肯定地說你不可能得到安止定,不能證得禅那!當我們在修四界差別的時候以及修色業處的時候,也要觀照入出息,但在那個階段就不是專注呼吸了,而是去辨識氣息裏的那些究竟色法,這是屬于色業處的範疇。然而,在修習入出息念的階段,我們不應該去理會氣息裏面的法,而只是專住氣息本身就可以了。

  另外,還有些人會去注意到氣息附近的法,比如在鼻孔出口處這一帶區域的感覺、這邊的觸覺,他們會感覺到這裏是麻麻的、癢癢的或者涼涼的。假如他感覺到麻、涼、舒服或者柔軟都好,那個時候他已經是在專注觸所緣,是在用鼻孔附近的身淨色去感覺涼、柔軟等觸所緣。

  呼吸不是觸所緣。我們的五門所對應的所緣有五種:色(顔色)所緣、聲(聲音)所緣、香(氣味)所緣、味(味道)所緣、觸(碰觸)所緣。入出息並不屬于這五種所緣,入出息念屬于法所緣。根據《阿毗達摩》,我們是通過六門接觸外界。分別是:眼門、耳門、鼻門、舌門、身門、意門。這六種門所對應的六種所緣分別是:色、聲、香、味、觸和法所緣。

  其中,五門所對應的只是五所緣。眼門心路過程只能夠取顔色所緣,不能取聲音所緣,也不能取香所緣、味所緣、觸所緣。眼門心路過程取的只是顔色所緣;耳門心路過程的所緣只是聲音;鼻所嗅的只是香(氣味),鼻門心路過程取的只是香所緣;舌門心路過程取的只是味道所緣;身門心路過程取的只是觸所緣;而意門心路過程可以取一切所緣,無論是顔色、聲、香、味、觸、法所緣都可以取。意門心路過程除了能夠取五種根門所對應的五所緣之外,還可以取法所緣,即:1.五種淨色,2.十六種微細色,3.八十九種心,4.五十二種心所,5.涅槃,6.概念。

  這六種是法所緣。其中的概念是法所緣,它只能是意門心路過程的所緣。我們現在所專注的氣息是概念法,概念法只是意門心路過程取的所緣。爲什麼說氣息是概念法呢?因爲氣息是可以被分析的。當你修到色業處時,你可以嘗試去分析呼吸,你會發現呼吸是由很多的心生九法聚和時節生八法聚所構成。當你繼續分析這些心生色聚和時節生色,將會發現這些色聚還可以分爲很多種究竟色法,如地、水、火、風、顔色、香、味、食素跟聲音。所以我們說氣息是概念法,不是究竟法。

  假如你去注意氣息裏面的法還是可以注意到的。比如去注意氣息的柔軟,那個時候你是在注意地界;注意氣息涼的感覺,是在注意它的火界。在修入出息念的時候,這些都不是我們要注意的,我們只是知道氣息就夠了,知道我們在呼吸就夠了,注意呼吸的本身就是在注意概念法。

  我們的心是很敏銳的,它可以取任何的對象。或者說意門心路過程可以取任何的所緣。假如你要取究竟法,取觸所緣也是可以,比如取地界也可以,取火界也可以,去注意它的推動或流動也是可以辦得到。但是,要知道這不是在修習入出息念,你是在修四界。

  在四十種培育定力的止業處當中,除了識無邊處和非想非非想處,這兩種業處取究竟法爲所緣能達到禅那之外,其他所有取究竟法爲所緣的禅修業處都不能夠達到安止定。比如:修四界爲什麼不能達到安止定,不能證得禅那?因爲修四界取的是自性法、究竟法。爲什麼修佛隨念不能達到安止定?因爲佛陀的功德是究竟法。

  爲什麼修地遍可以證得禅那?因爲地的遍相是概念,但是去注意地的硬的特相,你就不可能證得禅那。爲什麼修白遍可以證得禅那?因爲白遍只是取白色的概念。在修火遍時,取的只是火的遍相;如果你只是取火的概念然後把它擴到一切處,你就是在修火遍;假如專注火的熱,那就不能證得禅那。我們修不淨、觀屍體或叁十二身分可以證得禅那,因爲它們的所緣是概念法。所以我們清楚修四界爲什麼不能證得禅那,修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爲什麼不能證得禅那,因爲它們的所緣是究竟法,所以就不能證得禅那。爲什麼修入出息念可以證得禅那?因爲呼吸是概念,禅相是概念。在修入出息念時,我們是用意門心路過程去注意,而且注意的所緣只是呼吸的概念,如此,取的所緣才是正確的。因爲取概念爲所緣,所以才能證得禅那。

  所以,當我們把入出息念的所緣確立在概念上之後,就不要再把心放在呼吸裏面的究竟法上去。要不然你在那裏兜一大圈還不能入禅,只是在浪費時間而已。

  

  當我們確定了修行入出息念的所緣之後,接著再來講修行入出息念的次第。

  我們首先就把心放在人中這一帶地方,然後就覺知入出于這一帶區域的氣息。當你能夠感覺到呼吸的進和出之後,你就只是知道入出的氣息就可以。在《大念處經》裏說:“So satova assasati, satova passasati.”它的意思是:“他只念於入息,只念於出息。”也就是你的所緣是呼吸,你的心念只是放在入出息上就夠了。如果能夠很單純地覺知氣息,那麼你就持續地專注下去。如果還不行,有時候會有一些妄念,有些散亂,那這個時候你可以嘗試用數息的方法。

  有叁種方法可以避免禅修者的心散亂:

  第一種方法是少外緣。你想要在自己禅修時少妄念的話,就必須得在平時的生活當中盡量減少其它的外緣。放下沒有必要的幹擾,要做的義務還是要做,做完了就把它放下;不要講太多的話,不要進行太多無意義的討論,不要有太多的思維,盡量讓自己單純。

  我們修行入出息念的所緣是很簡單的,所以我們不要用很複雜的心去面對很簡單的所緣,是不是?如果你的心很單純,同樣對著很單純的所緣,你的心跟所緣才能夠相應;如果用很複雜的心去面對很簡單的所緣,你的心是很難平靜下來的。禅修者如果有太多的義務,如果要做寺院的職事,要做很多的服務,講很多的話是很難培育定力的…

《禅林開示 第一講 入出息念(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