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然过得不快乐。容不下别人的人也容不下自己。同时,在容不下别人的时候,生起的必然是不善心。为了大家的和谐,为了大家都能够很好地禅修,为了能够尽早地排除禅修障碍,我们先要自己参与,自己创造一个很好的禅修环境,很好的法的家庭,大家都是其中的一分子。在创造好的禅修气氛的同时,也是为了自己创造一个好的禅修条件。大家在一起共同生活、共同禅修,互相之间就要像兄弟姊妹一样。如果彼此之间真的能够像兄弟姐妹一样互相关爱、互相尊重,那么,就不会有那么多毫无意义的争端,那么多没必要的纠纷。
对于排除禅修障碍,有一句话想要在这里强调一下:不要以为说禅修提升了,有了定力,障碍就自然会消失!事实正好相反,应该先排除禅修的障碍,端正禅修的心态,之后才能谈禅修。有问题不要动辄就赖外部原因,很大部分的原因还是出在自己。如果自己没有尝试去做、去实践,或者说只是懂得一些理论、道理,但是却没有真正落实到平时的生活当中,没有真正用它来改变自己的心态,问题就会很多。
当我们排除了禅修的障碍之后,接下来就要着手禅修。在禅修的时候,先选择一种适合的业处。
在这里,有很多禅修者都选择修习入出息念。修习入出息念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很简单、很寂静。
佛陀曾经赞叹说:
ßânàpànassati, bhikkhave, bhàvità bahulãkatà mahapphalà hoti mahànisaüsà. û
“诸比库,已修习、多修习入出息念,有大果报、大功德!”
入出息念是非常寂静、宁静的。就犹如在秋时天气很干燥,空中充满了很多灰尘,假如这时下了一场大雨,就可以把空气清洗得很干净,空气就变得清新。同样地,入出息念也有这样的功德。当我们的心很烦燥、散乱、妄念纷飞的时候,如果专注入出息念,就会感觉到心很快能够平静下来、清凉下来。
有些曾经修行过其他禅修业处的禅修者就能体会到:当他们在尝试修行三十二身分、四界分别或白遍等不得力之后,很想再回到入出息念来。为什么会想要回到入出息念来呢?因为修习入出息念比其他禅修业处简单得多。
如果修习四界分别,我们要注意四大的十二个特相:硬、粗、重,软、滑、轻;流动、粘结;热、冷;推动、支持。
如果修三十二身分、修习不净,我们要依次地思惟发、毛、甲、齿、皮,肉、筋、骨、骨髓、肾,心、肝、肋膜、脾、肺,肠、肠间膜、胃中物、粪便、脑;胆汁、痰、脓、血、汗、脂肪等等,对三十二个身体的部分我们都必须要思惟。这些业处的所缘都比较复杂,是不是?
修习白遍也一样。对于还没有禅定的禅修者想要修习白遍,要先做一个白色的遍相,然后到一个很宁静的地方。你要经常张开眼睛去看白遍,看了10分钟、20分钟,当你闭上眼睛的时候,前面已经是一大片黑黑的。
如果要修习慈心也可以。但修行慈心要不断地转换不同对象,而且对一个对象都要以“Averà hontu, abyàpajjhà hontu, anãghà hontu, sukhã attàna§ pariharantu.”“愿他们无怨敌,无嗔害,无恼乱,保持自己的快乐!”四种方式来散播慈爱。
所以修习入出息念是佛陀所赞叹的。为什么?相对比起其他的业处来,修习入出息念真的是很简单。因为入出息念的所缘很简单,所以也很殊胜、很宁静。
同时,修习入出息念跟修习其的业处还有不同的地方。如果我们要修习白遍的话,在得到取相之前,应当数数去看白遍的遍相;如果修地遍的话,对初学者来说也要先做地遍的遍相,然后数数去取地遍的遍相,这在《清净道论》里面有很详细的讨论。特别是修习十种不净,要到坟墓里面去取尸体的相,取尸体的相有很多危险,所以《清净道论》提到修十不净的时候要避免很多东西:要认清来的时候是走哪条路?回去的路怎么样?不要顺风,附近有没有危险……
在现在这个时代,要取得不净相是比较困难的,因为现在我们很难能够看到腐烂的尸体。在古印度,人死后采用的是林葬,就是把尸体搬到树林里面,然后任其腐烂。当时,男众要修习不净可以一个人到林墓里面去取相,但对于女众来说就很困难了。佛陀在世的时候,比库们要修不净是通过这种方法来取相的。但现在普遍采用火葬,要取不净相就相对比较困难。
然而,我们想要修习入出息念就很容易取相。呼吸就是修习入出息念的相,只要有呼吸,就能够取到相,不用特别准备外在的相。所以,修习入出息念的要点就是简单。因为所缘简单,所以才能够有殊胜、宁静这些效果。当我们选择了修习入出息念之后,我们就可以真正地来实践。
实践包括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在坐下来禅修的时候,或者说坐禅的时候;
第二部分是在平时生活培育正念、培育入出息念的时候。
现在先来讲禅坐时应当如何来培育定力。当我们从业处导师(kammatthanacariya,禅修导师,禅师)那里取得入出息念业处之后,就要去寻找一个安静、舒适的地方。当然,现在已经有了禅堂,就不用我们再去寻找,我们直接坐在安排好的位置上就可以了。
在坐的时候,尽量不要直接坐在地板上,可以坐在大概有四指高的软垫子上。虽然说有四指高,但一坐下来也许只剩下两、三指高了。如果有些人盘腿比较困难,可以选择更高的坐垫(cushion)。然后,可以先盘腿,能够双盘的就双盘,能够单盘的就单盘,如果不行的话,散盘也可以;或者一只脚放在前面,或两只脚平放也可以。
对于禅修的姿势,有两个要点需要注意:
第一、要坐得舒适。坐得舒适了才不会坐了一会儿就觉得麻、痒或者痛。坐姿舒服能够保证长久地安坐,帮助培育稳定持久的定力。
第二、要持久。不要动来动去,不要一会儿就换腿,10分钟换一次腿,15分钟又换一次腿……当定力培育到一定的程度,比如说能够专注一个小时或者一个半小时的时候,是很忌讳换腿的;因为一旦换腿之后,定力很可能就开始走下坡了。所以在开始禅修时,选择一种舒适的姿势持续地坐,能够坐一个小时就坐一个小时,能够坐一个半小时就坐一个半小时,尽量不要换腿。
当然,如果腿确实已经麻到妨碍你没办法继续禅修的时候,还是可以换腿的,但这只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进行,不要在稍微感觉到有点痛、有点麻就换腿。假如你换来换去养成了习惯,比如说才坐半个小时就换腿的话,那么,每当你坐到差不多半个小时腿就开始痒了。想要突破这一点,你应当学习忍耐。当你觉得腿痛想换腿时,你应下决心对自己说:且让我再坐多十分钟才换腿。然后就忍多十分钟,十分钟再换腿。如此经过大约四、五座的忍耐,你就能持续地坐四十分钟了。能坐四十分钟后,再增加到五十分钟、一小时等等。一点一点慢慢地增加,不久你就能克服腿痛的困扰。
让自己的坐姿保持舒适且持久之后,我们再来谈要如何坐。坐姿要正确,身体保持中正,不要歪向一边。有的禅修者在坐了大概十几分钟后身体不知不觉就往一边歪;有的禅修者有上身则很自然地耷拉下去。
在《大念处经》中有讲到坐姿要“保持其身正直。”《清净道论》里也有解释。我们要保持身体的正直,意味着脊椎骨既不要像弓箭的弓一样弯曲,但是也不是像箭一样绷直。像弓一样叫做弯曲,不叫正直;像箭一样叫做绷直,也不叫正直。正直是指自然的直,而不是挺直。挺直、绷直,不久之后你会发现腰背这个地方很难受,甚至会痛。我们要用很自然的坐姿保持上身正直,正而不歪,直而不曲。假如经常像这样点头哈腰般坐着的话,不但胸部容易给憋住,而且久而久之连走路也会像驼背一样。
保持上身的正直,还要调整脖子和头的关系。头不要太低,也不要太仰,有的禅修者在禅修的时候慢慢地头会仰起来,或者会耷拉下去,这跟他个人的呼气有关;有的禅修者坐着坐着,他的脸就会歪向一边,这些现象并不是他故意的,而是跟他的呼吸有关。如果他的呼吸吸气长,呼气短,慢慢地头就会往上仰;如果他吸气短,呼气长,慢慢地头就会耷拉下去。
有时候我们两个鼻孔的出气是不同的。如果是左边出气,慢慢他头就会往右边歪,这跟我们的呼吸有关系,同时跟一个人的习惯也有关系。如果你知道身体老是爱往一边倒,或者头爱往一边歪,警觉到之后就要稍微纠正一下,养成身体保持中正的习惯。如果歪惯了,久而久之脊椎骨就会受压畸变,造成因为禅修姿势不正确而带来的没必要的毛病。
身体保持正直的最好方法是从鼻端一直到肚脐处能够成一条垂直线。保持上身正直之后,你的手怎么放都可以,你的手既可以迭掌,也可以放在膝盖上,只要觉得自然就行,不要绷紧。总之,头、颈、身、手、脚都要保持自然的、舒适的状态。然后把眼睛闭上,不要睁着眼睛,也不要微微睁开眼睛,要闭着眼睛来禅修。
在禅修之前,我们可以先检查身体是否会绷紧,是不是哪些地方还没有放松。有些禅修者在禅坐的时候不知不觉头颈部会绷紧,或者某些部位会僵硬。久而久之他发觉头颈等部位会痛、会硬等,甚至想到禅修都会感到害怕。
所以,在正式开始禅修前应先检查身体是不是已经处于轻松、柔软的状态。这里所说的柔软并不是软绵绵的柔软,更不是软弱,而是说身体处于自然、舒适、适合禅修的姿势与状态。当身体处于自然、放松的状态之后,再把妄念纷飞的心收回来,不要去追忆过去,也不要去计划未来,决意把所有跟禅修无关的东西、外缘都先放下,然后把心专注在鼻头气息入出口这个地方。
为什么一定在鼻头一带专注入出息呢?
《清净道论》中…
《禅林开示 第一讲 入出息念(1)》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