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林开示 第一讲 入出息念(1)▪P2

  ..续本文上一页种障碍有时强到会使你很难去培育稳固的定力。

  如果要禅修,要老实地培育定力的话,首先要把对欲乐目标的贪爱放下,不要太过在意自己的身体,不要太在意自己的财产,不要太在意一切的外物。当然,在这里说不要在意自己的身体并不是叫你忽略自己的健康,只是说你不要太过于紧张,稍微有一点感冒头痛就觉得好像非常严重。对自己的身体过分的疼爱,或对财物过分的执着,还有对男女情爱的执着,这些都不应当有。如果有的话,那真的很难将定力培育得很稳固。

  第二个是瞋恨。不要认为说只有在生气的时候才叫瞋恨。生气叫做瞋恨,讨厌一个人也叫瞋恨,讨厌自己也是瞋恨,乃至于你感到烦躁、忐忑不安、忧愁、烦乱、躁动,这些都是瞋恨。瞋恨的范围很广。从极强的暴怒,暴怒到可以拿刀拿枪杀一个人,直至到很微弱的担心、紧张、忧心忡忡,这些都是瞋恨心。当你妒嫉一个人、排斥一个人、讨厌一个人的时候,生起的都是瞋恨心。

  只要有心,就会有相应的所缘(心的对象、目标)。我们每天都会面对很多所缘。当我们的心在接触外界的所缘时,如果是不如理作意的话,遇到任何的所缘都可以生起不善心。当你遇到到好的对象、接触可喜的所缘,比如漂亮的人啊、好看的衣服啊、好吃的食物啊、舒适的住所啊、别人称赞你啊等等,这个时候很容易生起贪爱。由于不如理作意,当我们的心接触到可喜所缘的时候,接着产生的速行[3]就属于与伴随着贪的心。很容易的,只要是不如理作意!

  只要我们生活在这个不圆满的世间,就必须得经历许多不如意的事情。世间上绝大部分的事物都不能够完全称心如意,有些时候身体会生病,财产会丢失、会变旧、会损坏……当我们遇到不可喜的所缘时,如果不如理作意的话,就会产生瞋恨心。

  假如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好也会生起瞋恚心。比如说,他怎么可以说出这样的话啊?他怎么不理我啊?怎么今天他的态度这么恶劣啊?事实也许是他不喜欢说话,他只是在专注自己的禅修业处。遭遇到不可喜所缘,通过不如理作意就会产生瞋恨心。这是凡夫心的自然反应。不仅如此,因为自己的不如理作意,即使遭遇到可喜所缘或极可喜所缘,也会产生瞋恨心。我们知道,心在接触所缘的时候,只要没有正念,没有如理作意,碰到任何所缘都可以产生不善心。接触好的所缘会产生贪爱,接触不好的所缘会产生瞋恨,是不是?

  在禅修时我们要先把这些障碍排除,要有一个好的禅修的态度、禅修心态。拥有好的、正确的心态对禅修是很有帮助的。

  接着来谈昏沉与睡眠。我们在这里讲的并不是在《阿毗达摩》意义上讲的昏沉与睡眠。《阿毗达摩》意义上的昏沉与睡眠是指伴随着有行不善心一起生起的两种心所。但在禅修角度所讲的昏沉与睡眠,是指当禅修者对自己禅修的所缘缺乏兴趣时,或者所缘比较单调时,内心由于枯燥乏味而软弱无力、昏昏欲睡,就是昏沉与睡眠。

  接着是掉举和追悔。从字面上来理解,“掉”是心的下沉。“举”是心的浮动,也就是心的烦躁不安。我们现在一般说的妄念纷飞,心处于散乱的状态,没办法集中、没办法专注的状态,这就是掉举。有时候我们也把追悔翻译成恶作(kukkucca)。恶作是指对自己应当做的事情没有去做,或者对自己做了不应当做的事情而感到后悔、悔恨。

  第五种盖是疑。在《阿毗达摩》里面提到了八种疑,就是对八种对象的怀疑:

  1、对导师(佛陀)的疑;

  2、对法的疑;

  3、对僧的疑;

  4、对学(戒、定、慧三学)的疑;

  5、对过去五蕴的疑;

  6、对未来五蕴的疑;

  7、对过去、未来五蕴的疑;

  8、对缘起或者因果法则的怀疑。

  然而,我们在这里将讨论具体落实到禅修上的疑。有三种疑我们不应当生起:

  第一、对禅修方法的疑。

  禅修者怀疑说:“这种方法到底能不能够证得禅那?这种方法到底对不对啊?现在这个时候还有没有可能证得禅那啊?”这是对法的怀疑,是一种很严重的障盖,它可以障碍你不能够证得禅那、不能得定。

  第二、对导师的怀疑。

  禅修者怀疑说:“导师到底懂不懂佛法啊?他自己的禅修到底是怎么样的啊?他会不会教人啊?他怎么这么样教人的啊?”或者对导师所教导的指示只听一半不听一半。

  另外,还有这样的一些禅修者,他们表面上对导师很听话,但是并没有完完全全地按照导师所给的指示去做。就好像说一个人生了病,他跑到医生那里去看病,医生诊断后给他一定份量的药,然而他只吃了一两片就把药丢掉,或者根本不吃就把它扔进垃圾桶。由于病人的顽固,他的病很难治好,是不是?

  同样的,你们想要证得禅那、培育观智,导师是很重要的。你们只要依照导师的指示,把导师给你们的指示老老实实地落实在禅修上,那么,你禅修进步的把握就很大。正是如此,佛陀才纠正了阿难(ânanda)尊者的话:

  有一次,阿难尊者跟佛陀说:

  “尊者,我认为善知识是梵行的一半。”

  这个时候佛陀立刻纠正说:

  “你不能这样认为,阿难,你不能这样认为,我说善知识是梵行生活的全部。”

  正是因为有佛陀这样的善知识,我们才有可能依法而修行,正是因为有古代的那些阿拉汉们、有历代的禅师们,有这些维护佛陀正法传统的长老、大德、善知识们,我们现在才有可能听闻到佛法,才有可能依法而禅修。所以我们应当对导师有信心,不要怀疑。

  三是对自己的怀疑。

  有人对自己缺乏信心,他们也许会说:“唉!我现在已经很老了,我不行了。”或者说:“唉!我的烦恼很多,很多障碍。”或者说:“我业障很重,我没有办法培育正念,也没有办法培育定力。”或者说:“我是不是有巴拉密啊?”对这一类的疑也是不可取的。

  总而言之,有三类的疑:

  第一、对法(禅修方法)的怀疑;

  第二、对禅修导师的怀疑;

  第三、对自己的怀疑。

  这三类的怀疑都是不可取的,如果你有任何这一类的疑,它就是你禅修的障碍。我们要禅修,就先要把这些障碍排除。

  在《清净道论》中也提到,禅修要具备很多的条件:衣服不要弄得脏兮兮、皱巴巴的,住所要干净清洁等;禅修的环境也很重要,不能嘈杂,不要有很多的事务。比如说,现在你想来这里禅修,但是寺院却叫你做职事,任命你做知客或做当家,那你一天到晚都忙个没完,哪里还有时间抽空来禅修。在很吵杂的地方也不适合,比如说在闹市区、马路旁或者大工厂附近,这些地方都很难禅修。想要禅修,要选择好的地方、好的环境,外部条件是禅修的保障。

  除了禅修环境之外,人际关系也很重要。

  佛陀在《增支部》里教导有五种适合禅修的条件:

  1、青春;

  2、健康;

  3、僧团的和合;

  4、衣食容易获得;

  5、没有战争(没有打仗)。

  这五个条件是适合禅修、精进的。第三是僧团的和合,也就是说人际关系和谐,大家没有争斗,没有妒嫉,没有不悦的心,彼此之间不会互相对抗、互相排斥。大家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禅修气氛,对我们禅修是很有帮助的。没有必要对别人的禅修状况产生不满。如果随喜他人的禅修成就,你自己也在造很强的善业。如果别人禅修有成,或者别人禅修正在进步当中,你就前去干扰别人;虽然你现在可以成功地干扰别人,但是你所造的业以后也将会成为禅修的障碍。

  我们发现有许多的禅修者,当他们修到某一个程度的时候,就会出现这样那样人为的或非人为因素的干扰。比如当他禅修得很好的时候,身边就会发生一些事情,或者突然得了一场病等等。为什么?这很可能是他在过去生曾经干扰过别人。不要以为现在我们不想让对方禅修得好,或者不想让对方过得快乐,我们就能过得快乐,在无形之中,你已经造下了障碍自己禅修的恶业。

  现在我们大家都坐在这里,大家到这里来,我相信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来禅修,就是为了解脱烦恼。是不是?!如果大家都没有烦恼,何必又那么辛苦呢?在座的各位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生活条件很可能比这里要优越得多,是不是?如果你们不是为了法而来,不是为了禅修而来,只是来这里受苦,那不是很傻吗?是不是?既然大家来到这里,那么在经典上就称大家为同梵行者、同法者。既然大家有共同的目标,有共同的戒,共同的法,共同的环境,而且有共同的因缘在这里相聚,这是很好的因缘,我们应当好好珍惜才对。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尊重,要学习包容!

  为什么我们不是跟社会上那些不信佛的、不修行的人在一起,而是跟这些都有一定的信仰、都想要培育善心、都想要培育智慧、都想要禅修、都想要断除烦恼的人在一起呢?这就是因缘、善缘,我们应当好好地珍惜,多点对同梵行者、同法者散播慈爱。散播慈爱、希望别人好其实是为了自己好;为了自己好的同时,也是为了别人好。这是互动的、互相的。

  当你散播慈爱给别人时,首先受益的是你自己。你对别人产生瞋恨心,不喜欢别人、厌恶别人、排斥别人,首先受害的是你自己。不要认为说他向我散播慈爱后,我才向他散播慈爱;他对我好,我才对他好。如果一个人的心量很宽广、很包容的话,别人对我好不好,我都能够对别人好。当你内心充满了慈爱时,就不会在意别人对你好不好。同时,有了慈爱,你就能得到别人的微笑和别人的善意,这个不好吗?

  所以我们要共同来创造一个和谐的禅修气氛,营造一个良好的禅修环境,这对我们自己很有帮助,对排除禅修的障碍也是很有帮助的。这个大家每个人都有份,人人有责!

  在菩萨的十种巴拉密当中有一种叫khanti-paramã, khanti是忍。忍是一种包容,既包容好的也包容不好的。特别是不好的,要容得下。假如你的心连一点儿东西、一点儿沙子都容不下的话,你必…

《禅林开示 第一讲 入出息念(1)》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