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林開示 第一講 入出息念(1)▪P2

  ..續本文上一頁種障礙有時強到會使你很難去培育穩固的定力。

  如果要禅修,要老實地培育定力的話,首先要把對欲樂目標的貪愛放下,不要太過在意自己的身體,不要太在意自己的財産,不要太在意一切的外物。當然,在這裏說不要在意自己的身體並不是叫你忽略自己的健康,只是說你不要太過于緊張,稍微有一點感冒頭痛就覺得好像非常嚴重。對自己的身體過分的疼愛,或對財物過分的執著,還有對男女情愛的執著,這些都不應當有。如果有的話,那真的很難將定力培育得很穩固。

  第二個是瞋恨。不要認爲說只有在生氣的時候才叫瞋恨。生氣叫做瞋恨,討厭一個人也叫瞋恨,討厭自己也是瞋恨,乃至于你感到煩躁、忐忑不安、憂愁、煩亂、躁動,這些都是瞋恨。瞋恨的範圍很廣。從極強的暴怒,暴怒到可以拿刀拿槍殺一個人,直至到很微弱的擔心、緊張、憂心忡忡,這些都是瞋恨心。當你妒嫉一個人、排斥一個人、討厭一個人的時候,生起的都是瞋恨心。

  只要有心,就會有相應的所緣(心的對象、目標)。我們每天都會面對很多所緣。當我們的心在接觸外界的所緣時,如果是不如理作意的話,遇到任何的所緣都可以生起不善心。當你遇到到好的對象、接觸可喜的所緣,比如漂亮的人啊、好看的衣服啊、好吃的食物啊、舒適的住所啊、別人稱贊你啊等等,這個時候很容易生起貪愛。由于不如理作意,當我們的心接觸到可喜所緣的時候,接著産生的速行[3]就屬于與伴隨著貪的心。很容易的,只要是不如理作意!

  只要我們生活在這個不圓滿的世間,就必須得經曆許多不如意的事情。世間上絕大部分的事物都不能夠完全稱心如意,有些時候身體會生病,財産會丟失、會變舊、會損壞……當我們遇到不可喜的所緣時,如果不如理作意的話,就會産生瞋恨心。

  假如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處理不好也會生起瞋恚心。比如說,他怎麼可以說出這樣的話啊?他怎麼不理我啊?怎麼今天他的態度這麼惡劣啊?事實也許是他不喜歡說話,他只是在專注自己的禅修業處。遭遇到不可喜所緣,通過不如理作意就會産生瞋恨心。這是凡夫心的自然反應。不僅如此,因爲自己的不如理作意,即使遭遇到可喜所緣或極可喜所緣,也會産生瞋恨心。我們知道,心在接觸所緣的時候,只要沒有正念,沒有如理作意,碰到任何所緣都可以産生不善心。接觸好的所緣會産生貪愛,接觸不好的所緣會産生瞋恨,是不是?

  在禅修時我們要先把這些障礙排除,要有一個好的禅修的態度、禅修心態。擁有好的、正確的心態對禅修是很有幫助的。

  接著來談昏沈與睡眠。我們在這裏講的並不是在《阿毗達摩》意義上講的昏沈與睡眠。《阿毗達摩》意義上的昏沈與睡眠是指伴隨著有行不善心一起生起的兩種心所。但在禅修角度所講的昏沈與睡眠,是指當禅修者對自己禅修的所緣缺乏興趣時,或者所緣比較單調時,內心由于枯燥乏味而軟弱無力、昏昏欲睡,就是昏沈與睡眠。

  接著是掉舉和追悔。從字面上來理解,“掉”是心的下沈。“舉”是心的浮動,也就是心的煩躁不安。我們現在一般說的妄念紛飛,心處于散亂的狀態,沒辦法集中、沒辦法專注的狀態,這就是掉舉。有時候我們也把追悔翻譯成惡作(kukkucca)。惡作是指對自己應當做的事情沒有去做,或者對自己做了不應當做的事情而感到後悔、悔恨。

  第五種蓋是疑。在《阿毗達摩》裏面提到了八種疑,就是對八種對象的懷疑:

  1、對導師(佛陀)的疑;

  2、對法的疑;

  3、對僧的疑;

  4、對學(戒、定、慧叁學)的疑;

  5、對過去五蘊的疑;

  6、對未來五蘊的疑;

  7、對過去、未來五蘊的疑;

  8、對緣起或者因果法則的懷疑。

  然而,我們在這裏將討論具體落實到禅修上的疑。有叁種疑我們不應當生起:

  第一、對禅修方法的疑。

  禅修者懷疑說:“這種方法到底能不能夠證得禅那?這種方法到底對不對啊?現在這個時候還有沒有可能證得禅那啊?”這是對法的懷疑,是一種很嚴重的障蓋,它可以障礙你不能夠證得禅那、不能得定。

  第二、對導師的懷疑。

  禅修者懷疑說:“導師到底懂不懂佛法啊?他自己的禅修到底是怎麼樣的啊?他會不會教人啊?他怎麼這麼樣教人的啊?”或者對導師所教導的指示只聽一半不聽一半。

  另外,還有這樣的一些禅修者,他們表面上對導師很聽話,但是並沒有完完全全地按照導師所給的指示去做。就好像說一個人生了病,他跑到醫生那裏去看病,醫生診斷後給他一定份量的藥,然而他只吃了一兩片就把藥丟掉,或者根本不吃就把它扔進垃圾桶。由于病人的頑固,他的病很難治好,是不是?

  同樣的,你們想要證得禅那、培育觀智,導師是很重要的。你們只要依照導師的指示,把導師給你們的指示老老實實地落實在禅修上,那麼,你禅修進步的把握就很大。正是如此,佛陀才糾正了阿難(ânanda)尊者的話:

  有一次,阿難尊者跟佛陀說:

  “尊者,我認爲善知識是梵行的一半。”

  這個時候佛陀立刻糾正說:

  “你不能這樣認爲,阿難,你不能這樣認爲,我說善知識是梵行生活的全部。”

  正是因爲有佛陀這樣的善知識,我們才有可能依法而修行,正是因爲有古代的那些阿拉漢們、有曆代的禅師們,有這些維護佛陀正法傳統的長老、大德、善知識們,我們現在才有可能聽聞到佛法,才有可能依法而禅修。所以我們應當對導師有信心,不要懷疑。

  叁是對自己的懷疑。

  有人對自己缺乏信心,他們也許會說:“唉!我現在已經很老了,我不行了。”或者說:“唉!我的煩惱很多,很多障礙。”或者說:“我業障很重,我沒有辦法培育正念,也沒有辦法培育定力。”或者說:“我是不是有巴拉密啊?”對這一類的疑也是不可取的。

  總而言之,有叁類的疑:

  第一、對法(禅修方法)的懷疑;

  第二、對禅修導師的懷疑;

  第叁、對自己的懷疑。

  這叁類的懷疑都是不可取的,如果你有任何這一類的疑,它就是你禅修的障礙。我們要禅修,就先要把這些障礙排除。

  在《清淨道論》中也提到,禅修要具備很多的條件:衣服不要弄得髒兮兮、皺巴巴的,住所要幹淨清潔等;禅修的環境也很重要,不能嘈雜,不要有很多的事務。比如說,現在你想來這裏禅修,但是寺院卻叫你做職事,任命你做知客或做當家,那你一天到晚都忙個沒完,哪裏還有時間抽空來禅修。在很吵雜的地方也不適合,比如說在鬧市區、馬路旁或者大工廠附近,這些地方都很難禅修。想要禅修,要選擇好的地方、好的環境,外部條件是禅修的保障。

  除了禅修環境之外,人際關系也很重要。

  佛陀在《增支部》裏教導有五種適合禅修的條件:

  1、青春;

  2、健康;

  3、僧團的和合;

  4、衣食容易獲得;

  5、沒有戰爭(沒有打仗)。

  這五個條件是適合禅修、精進的。第叁是僧團的和合,也就是說人際關系和諧,大家沒有爭鬥,沒有妒嫉,沒有不悅的心,彼此之間不會互相對抗、互相排斥。大家共同營造一個良好的禅修氣氛,對我們禅修是很有幫助的。沒有必要對別人的禅修狀況産生不滿。如果隨喜他人的禅修成就,你自己也在造很強的善業。如果別人禅修有成,或者別人禅修正在進步當中,你就前去幹擾別人;雖然你現在可以成功地幹擾別人,但是你所造的業以後也將會成爲禅修的障礙。

  我們發現有許多的禅修者,當他們修到某一個程度的時候,就會出現這樣那樣人爲的或非人爲因素的幹擾。比如當他禅修得很好的時候,身邊就會發生一些事情,或者突然得了一場病等等。爲什麼?這很可能是他在過去生曾經幹擾過別人。不要以爲現在我們不想讓對方禅修得好,或者不想讓對方過得快樂,我們就能過得快樂,在無形之中,你已經造下了障礙自己禅修的惡業。

  現在我們大家都坐在這裏,大家到這裏來,我相信只有一個目的,就是來禅修,就是爲了解脫煩惱。是不是?!如果大家都沒有煩惱,何必又那麼辛苦呢?在座的各位來自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生活條件很可能比這裏要優越得多,是不是?如果你們不是爲了法而來,不是爲了禅修而來,只是來這裏受苦,那不是很傻嗎?是不是?既然大家來到這裏,那麼在經典上就稱大家爲同梵行者、同法者。既然大家有共同的目標,有共同的戒,共同的法,共同的環境,而且有共同的因緣在這裏相聚,這是很好的因緣,我們應當好好珍惜才對。人與人之間要互相尊重,要學習包容!

  爲什麼我們不是跟社會上那些不信佛的、不修行的人在一起,而是跟這些都有一定的信仰、都想要培育善心、都想要培育智慧、都想要禅修、都想要斷除煩惱的人在一起呢?這就是因緣、善緣,我們應當好好地珍惜,多點對同梵行者、同法者散播慈愛。散播慈愛、希望別人好其實是爲了自己好;爲了自己好的同時,也是爲了別人好。這是互動的、互相的。

  當你散播慈愛給別人時,首先受益的是你自己。你對別人産生瞋恨心,不喜歡別人、厭惡別人、排斥別人,首先受害的是你自己。不要認爲說他向我散播慈愛後,我才向他散播慈愛;他對我好,我才對他好。如果一個人的心量很寬廣、很包容的話,別人對我好不好,我都能夠對別人好。當你內心充滿了慈愛時,就不會在意別人對你好不好。同時,有了慈愛,你就能得到別人的微笑和別人的善意,這個不好嗎?

  所以我們要共同來創造一個和諧的禅修氣氛,營造一個良好的禅修環境,這對我們自己很有幫助,對排除禅修的障礙也是很有幫助的。這個大家每個人都有份,人人有責!

  在菩薩的十種巴拉密當中有一種叫khanti-paramã, khanti是忍。忍是一種包容,既包容好的也包容不好的。特別是不好的,要容得下。假如你的心連一點兒東西、一點兒沙子都容不下的話,你必…

《禅林開示 第一講 入出息念(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