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林開示 第一講 入出息念(1)▪P3

  ..續本文上一頁然過得不快樂。容不下別人的人也容不下自己。同時,在容不下別人的時候,生起的必然是不善心。爲了大家的和諧,爲了大家都能夠很好地禅修,爲了能夠盡早地排除禅修障礙,我們先要自己參與,自己創造一個很好的禅修環境,很好的法的家庭,大家都是其中的一分子。在創造好的禅修氣氛的同時,也是爲了自己創造一個好的禅修條件。大家在一起共同生活、共同禅修,互相之間就要像兄弟姊妹一樣。如果彼此之間真的能夠像兄弟姐妹一樣互相關愛、互相尊重,那麼,就不會有那麼多毫無意義的爭端,那麼多沒必要的糾紛。

  對于排除禅修障礙,有一句話想要在這裏強調一下:不要以爲說禅修提升了,有了定力,障礙就自然會消失!事實正好相反,應該先排除禅修的障礙,端正禅修的心態,之後才能談禅修。有問題不要動辄就賴外部原因,很大部分的原因還是出在自己。如果自己沒有嘗試去做、去實踐,或者說只是懂得一些理論、道理,但是卻沒有真正落實到平時的生活當中,沒有真正用它來改變自己的心態,問題就會很多。

  

  當我們排除了禅修的障礙之後,接下來就要著手禅修。在禅修的時候,先選擇一種適合的業處。

  在這裏,有很多禅修者都選擇修習入出息念。修習入出息念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很簡單、很寂靜。

  佛陀曾經贊歎說:

  ßânàpànassati, bhikkhave, bhàvità bahulãkatà mahapphalà hoti mahànisaüsà. û

  “諸比庫,已修習、多修習入出息念,有大果報、大功德!”

  入出息念是非常寂靜、甯靜的。就猶如在秋時天氣很幹燥,空中充滿了很多灰塵,假如這時下了一場大雨,就可以把空氣清洗得很幹淨,空氣就變得清新。同樣地,入出息念也有這樣的功德。當我們的心很煩燥、散亂、妄念紛飛的時候,如果專注入出息念,就會感覺到心很快能夠平靜下來、清涼下來。

  有些曾經修行過其他禅修業處的禅修者就能體會到:當他們在嘗試修行叁十二身分、四界分別或白遍等不得力之後,很想再回到入出息念來。爲什麼會想要回到入出息念來呢?因爲修習入出息念比其他禅修業處簡單得多。

  如果修習四界分別,我們要注意四大的十二個特相:硬、粗、重,軟、滑、輕;流動、粘結;熱、冷;推動、支持。

  如果修叁十二身分、修習不淨,我們要依次地思惟發、毛、甲、齒、皮,肉、筋、骨、骨髓、腎,心、肝、肋膜、脾、肺,腸、腸間膜、胃中物、糞便、腦;膽汁、痰、膿、血、汗、脂肪等等,對叁十二個身體的部分我們都必須要思惟。這些業處的所緣都比較複雜,是不是?

  修習白遍也一樣。對于還沒有禅定的禅修者想要修習白遍,要先做一個白色的遍相,然後到一個很甯靜的地方。你要經常張開眼睛去看白遍,看了10分鍾、20分鍾,當你閉上眼睛的時候,前面已經是一大片黑黑的。

  如果要修習慈心也可以。但修行慈心要不斷地轉換不同對象,而且對一個對象都要以“Averà hontu, abyàpajjhà hontu, anãghà hontu, sukhã attàna§ pariharantu.”“願他們無怨敵,無嗔害,無惱亂,保持自己的快樂!”四種方式來散播慈愛。

  所以修習入出息念是佛陀所贊歎的。爲什麼?相對比起其他的業處來,修習入出息念真的是很簡單。因爲入出息念的所緣很簡單,所以也很殊勝、很甯靜。

  同時,修習入出息念跟修習其的業處還有不同的地方。如果我們要修習白遍的話,在得到取相之前,應當數數去看白遍的遍相;如果修地遍的話,對初學者來說也要先做地遍的遍相,然後數數去取地遍的遍相,這在《清淨道論》裏面有很詳細的討論。特別是修習十種不淨,要到墳墓裏面去取屍體的相,取屍體的相有很多危險,所以《清淨道論》提到修十不淨的時候要避免很多東西:要認清來的時候是走哪條路?回去的路怎麼樣?不要順風,附近有沒有危險……

  在現在這個時代,要取得不淨相是比較困難的,因爲現在我們很難能夠看到腐爛的屍體。在古印度,人死後采用的是林葬,就是把屍體搬到樹林裏面,然後任其腐爛。當時,男衆要修習不淨可以一個人到林墓裏面去取相,但對于女衆來說就很困難了。佛陀在世的時候,比庫們要修不淨是通過這種方法來取相的。但現在普遍采用火葬,要取不淨相就相對比較困難。

  然而,我們想要修習入出息念就很容易取相。呼吸就是修習入出息念的相,只要有呼吸,就能夠取到相,不用特別准備外在的相。所以,修習入出息念的要點就是簡單。因爲所緣簡單,所以才能夠有殊勝、甯靜這些效果。當我們選擇了修習入出息念之後,我們就可以真正地來實踐。

  實踐包括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在坐下來禅修的時候,或者說坐禅的時候;

  第二部分是在平時生活培育正念、培育入出息念的時候。

  現在先來講禅坐時應當如何來培育定力。當我們從業處導師(kammatthanacariya,禅修導師,禅師)那裏取得入出息念業處之後,就要去尋找一個安靜、舒適的地方。當然,現在已經有了禅堂,就不用我們再去尋找,我們直接坐在安排好的位置上就可以了。

  在坐的時候,盡量不要直接坐在地板上,可以坐在大概有四指高的軟墊子上。雖然說有四指高,但一坐下來也許只剩下兩、叁指高了。如果有些人盤腿比較困難,可以選擇更高的坐墊(cushion)。然後,可以先盤腿,能夠雙盤的就雙盤,能夠單盤的就單盤,如果不行的話,散盤也可以;或者一只腳放在前面,或兩只腳平放也可以。

  對于禅修的姿勢,有兩個要點需要注意:

  第一、要坐得舒適。坐得舒適了才不會坐了一會兒就覺得麻、癢或者痛。坐姿舒服能夠保證長久地安坐,幫助培育穩定持久的定力。

  第二、要持久。不要動來動去,不要一會兒就換腿,10分鍾換一次腿,15分鍾又換一次腿……當定力培育到一定的程度,比如說能夠專注一個小時或者一個半小時的時候,是很忌諱換腿的;因爲一旦換腿之後,定力很可能就開始走下坡了。所以在開始禅修時,選擇一種舒適的姿勢持續地坐,能夠坐一個小時就坐一個小時,能夠坐一個半小時就坐一個半小時,盡量不要換腿。

  當然,如果腿確實已經麻到妨礙你沒辦法繼續禅修的時候,還是可以換腿的,但這只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進行,不要在稍微感覺到有點痛、有點麻就換腿。假如你換來換去養成了習慣,比如說才坐半個小時就換腿的話,那麼,每當你坐到差不多半個小時腿就開始癢了。想要突破這一點,你應當學習忍耐。當你覺得腿痛想換腿時,你應下決心對自己說:且讓我再坐多十分鍾才換腿。然後就忍多十分鍾,十分鍾再換腿。如此經過大約四、五座的忍耐,你就能持續地坐四十分鍾了。能坐四十分鍾後,再增加到五十分鍾、一小時等等。一點一點慢慢地增加,不久你就能克服腿痛的困擾。

  讓自己的坐姿保持舒適且持久之後,我們再來談要如何坐。坐姿要正確,身體保持中正,不要歪向一邊。有的禅修者在坐了大概十幾分鍾後身體不知不覺就往一邊歪;有的禅修者有上身則很自然地耷拉下去。

  在《大念處經》中有講到坐姿要“保持其身正直。”《清淨道論》裏也有解釋。我們要保持身體的正直,意味著脊椎骨既不要像弓箭的弓一樣彎曲,但是也不是像箭一樣繃直。像弓一樣叫做彎曲,不叫正直;像箭一樣叫做繃直,也不叫正直。正直是指自然的直,而不是挺直。挺直、繃直,不久之後你會發現腰背這個地方很難受,甚至會痛。我們要用很自然的坐姿保持上身正直,正而不歪,直而不曲。假如經常像這樣點頭哈腰般坐著的話,不但胸部容易給憋住,而且久而久之連走路也會像駝背一樣。

  保持上身的正直,還要調整脖子和頭的關系。頭不要太低,也不要太仰,有的禅修者在禅修的時候慢慢地頭會仰起來,或者會耷拉下去,這跟他個人的呼氣有關;有的禅修者坐著坐著,他的臉就會歪向一邊,這些現象並不是他故意的,而是跟他的呼吸有關。如果他的呼吸吸氣長,呼氣短,慢慢地頭就會往上仰;如果他吸氣短,呼氣長,慢慢地頭就會耷拉下去。

  有時候我們兩個鼻孔的出氣是不同的。如果是左邊出氣,慢慢他頭就會往右邊歪,這跟我們的呼吸有關系,同時跟一個人的習慣也有關系。如果你知道身體老是愛往一邊倒,或者頭愛往一邊歪,警覺到之後就要稍微糾正一下,養成身體保持中正的習慣。如果歪慣了,久而久之脊椎骨就會受壓畸變,造成因爲禅修姿勢不正確而帶來的沒必要的毛病。

  身體保持正直的最好方法是從鼻端一直到肚臍處能夠成一條垂直線。保持上身正直之後,你的手怎麼放都可以,你的手既可以疊掌,也可以放在膝蓋上,只要覺得自然就行,不要繃緊。總之,頭、頸、身、手、腳都要保持自然的、舒適的狀態。然後把眼睛閉上,不要睜著眼睛,也不要微微睜開眼睛,要閉著眼睛來禅修。

  在禅修之前,我們可以先檢查身體是否會繃緊,是不是哪些地方還沒有放松。有些禅修者在禅坐的時候不知不覺頭頸部會繃緊,或者某些部位會僵硬。久而久之他發覺頭頸等部位會痛、會硬等,甚至想到禅修都會感到害怕。

  所以,在正式開始禅修前應先檢查身體是不是已經處于輕松、柔軟的狀態。這裏所說的柔軟並不是軟綿綿的柔軟,更不是軟弱,而是說身體處于自然、舒適、適合禅修的姿勢與狀態。當身體處于自然、放松的狀態之後,再把妄念紛飛的心收回來,不要去追憶過去,也不要去計劃未來,決意把所有跟禅修無關的東西、外緣都先放下,然後把心專注在鼻頭氣息入出口這個地方。

  爲什麼一定在鼻頭一帶專注入出息呢?

  《清淨道論》中…

《禅林開示 第一講 入出息念(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